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必须修养到什么程度呢?


   日期:2016/12/8 9: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泰伯》第八这一篇,等于是第二篇《为政》的个人学问修养的引伸注解。第八篇的题目《泰伯》,也就是这一篇里所记载的,孔子经常标榜的圣人——吴泰伯。

  泰伯是什么人呢?我们现在说中国文化,如果严格地说应该是周代文化。是周公把过去的中国文化,集其大成;而孔子是将周公集其大成的中国文化加以整理。所以中国文化,也就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传承的文化总称。

  讲到中国的文化历史,就联想起一本有关中国历史哲学的书,在清代是禁书,但是我们还是把它保存了下来,也许大家没有看过。贾应宠(字凫西,是明崇祯末年人)写的《木皮散客鼓词》,是用歌谣的体裁,以弹唱的方式来叙述我国历史。这本书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其中充满了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包含着高深的历史哲学意味及文学境界。讲中国的历史哲学,以朝代来计算,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还是属于周朝的。周朝统治天下约八百年,汉朝约四百年,唐代约三百年,元朝八十多年。明朝约三百多年,清朝统治也两百多年。说乱世,魏晋南北朝乱了两百多年。其中历史最长的朝代,源远流长的是周朝有八百年。

  民间的小说上说,姜太公八十岁遇文王。要知道周武王比姜太公只不过小几岁,当年跟周武王统一中国的都八、九十岁了。当时的文化,老成谋国,越老成经验越丰富、越稳重,和今天情形大有出入。不过这个出入不必去担心,时代在变,历史也在轮转返复,将来会恢复敬老尊贤也不一定。因为年轻人有冲劲,却没有高度智慧与经验,而老年人冲劲又太小。两人一配合就完整了,不能偏向的。小说上说姜太公八十遇文王,老先生还摆架子,不肯出来。结果由文王推车,推了八百步推不动了,姜太公就说保佑他的子孙八百年天下。这是小说写的,但代表了一种思想。把神话的、小说的外衣剥了以后,真的思想就出来了。这是小说家和民间文学的一种手法。

  周朝能统治天下长达八百年,真不简单,历史上写他祖德深厚——所谓祖德,不是迷信,而是说他祖先开始,历代培养历史的根基。要培养历史的根基,是不容易的。我们再看秦始皇统一天下,他也是祖宗好几代培养下来的。不过秦国走的路子,比不上周朝。周代一开始就走道德的路子;秦国的祖先一开始就以法治为基础。周以道德为基础,就是德治、礼治。在教育文化这一方面,秦的法治也培养了好几代,两三百年以后,才有秦始皇这个结果。周代的祖先,到周文王不是结果,到周武王统一天下才是结果。泰伯是个什么人呢?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武王的大伯公。周文王的祖父为大王。大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为泰伯,次子名虞仲,第三子名季历。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名姬昌。大王当时看到殷商已经快完了,政治太糟糕了,有意革命。照中国古代的规矩,大王一定是传位给长子泰伯。大王就告诉泰伯好好努力,将来可以把殷商腐败的政治推翻。但是泰伯依照传统的观念,认为殷商的政治尽管败坏,而周终归是殷商的诸侯,不应该去推翻它。对于他父亲大王这个思想,在家族中为孝道,不能不听你亲的话;为天下的公道,则碍难听父亲的话;处于两难之间。泰伯于思想、见解、学问、道德,没有不好的地方,却难于接受大王的想法。

  大王看到第三个儿子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认为他将来会有办法,将来可以统一中国。所以大王认为,泰伯既然这样清高——他当然不能说大儿子不对,泰伯是对的,他也欣赏大儿子——只好将位子传给三子季历。古代宗法社会,有长兄在,传位给小儿子是不可以的。泰伯处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状况中,知道了父亲的意思以后,于是自己逃掉了,不愿当帝王。所以后来大王传位给季历,季历死了传给周文王。一代一代都是道德的政治。后来周文王受冤枉坐牢,他并没有起来革命。到了武王的时候,才和姜太公起来革命,推翻殷商。这样几代下来,数百年间,周朝的德政已深入人心。我们古代就讲立德立功,后来佛教引用,称为功德,是功与德联合起来用。一个道德行为,使全国的人都受到恩惠——政治上的恩惠、公的恩惠、私的恩惠、加上对社会的功劳,合起来为功德。周朝就做到了这一步。

  但是泰伯归隐了,逃到南方,就是后来的江苏。在古代,这些地方都是蛮荒之地,没有开发、没有文化。所以他一逃就逃到这最野蛮的地方。后来他的子孙落籍了,就是在南方的吴国。春秋战国时吴国,就是他的后代。最初是武王统一天下以后,才把泰伯这一支宗族清理出来,封为吴国。在周武王没有封他以前,泰伯连王侯都不当。以现代的话来说,为了正义,为了信仰,帝王可以不当,人格不能有损,真理的思想不能动摇,因此走掉。我们有时说“连皇帝都不想当!”那是吹牛,没有机会而已。给你当也当不好,除非在电影上、电视上,演戏当当还可以,真给你上去,不把你吓昏了,就被你弄坏了,那不行的。泰伯是真的有帝王可做而不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孔子思想中最推崇这种人,并不把功名富贵放在第一位;把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穷死饿死,那是另外的问题,并不在乎。所以孔子最尊重的人是泰伯、伯夷、叔齐等人。这一篇开头就讲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是引用孔子平常讲的话,当作这一篇的第一节。孔子说,如果讲人生的道德——公德,政治的道德;私德,个人的道德——像泰伯这个人,随便公私两方面的道德、修养都到了最高点。他三次推让天下,最后还是逃掉。后世的老百姓,不晓得历史上这件事。这事后来流传下来,完全靠《左传》详细的记载。而他自己帝王都不要作,当然更不会要一个虚名,让老百姓去称道他了。所以孔子特别尊重他。这也就是中国后来所讲的道家思想(我们前面曾提过,在当时是儒道不分的)。

  一个人道德修养,真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必须修养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破鞋子一样:为了道德,为了自己终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当,出将入相富贵功名可以不要。孔子所标榜的人格的修养,到了这地步,那自然会真正“坦荡荡”。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有所求则不刚。曾子也说:“求于人者畏于人。”对人有所要求,就会怕人。如向人借钱,总是畏畏缩缩的。求是很痛苦的。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养成“弃天下如敝屣”,然后可以担当天下大任了。因为担当这个职务的时候,并不以个人当帝王将相为荣耀,硬是视为一个重任到了身上来,不能不尽心力。但隋炀帝另有一种狂妄的说法,他说:“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能说这种狂妄的话,自有他的气魄。这是反派的。到他自己晓得快要失败了,被困江都的时刻,对着镜子,拍拍自己的后脑:“好头颅,谁能砍之?”后来果然被老百姓杀掉了。这是反面的,不是道德的思想。但是我们引用他的话,当“谁知富贵迫人来”的时候,能不被富贵所迷惑的就是泰伯。

  摘录自《论语别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养)(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养)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悟后修养录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 

 周叔迦居士:论佛教徒的修养 

 仁焕法师:再谈修养 

 仁焕法师:人生修养对家庭的影响 

 仁焕法师:要重视心灵的教育与修养 

 仁焕法师:修养的功德 

 仁焕法师:修养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