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净土法门法师:为什么学佛提倡“五年学戒”?


   日期:2011/1/5 20: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学佛提倡“五年学戒”?

 

学佛最重要的是亲近一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来修学,这是古今不变的正途。在中国古代,佛门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里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这个学生将来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师道。现在,实在说已经看不到了!为什么呢?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师道真的没落了,这是时代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就他的愿望和关怀。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句【所谓诸菩萨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就是跟我们讲要依靠善知识,从明师受教,这是我们学佛第一个关键的因素。跟到一个好老师,你就会有成就。你跟一个不是真正善知识,你要受很多辛苦,你这一生很难成就。尤其是第一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先入为主,以后你接触别人,你都会拿这个老师来做标准,做一个尺码子去量别人,这个麻烦。第一个老师是比什么都重要。亲近的老师太多了,太杂了,肯定是不容易成就。为什么?你的思想思路乱掉了。

古人求学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古人讲师承,他跟一个老师,他跟老师的思想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路,容易走出来。诸位要晓得,两个老师就是两条路,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就是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老师愈多就愈糟糕,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

诸位要问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怎么个学法?跟一个老师怎么学法?没错,在一个老师那里毕业了,你才能够搞“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跟定这一个老师,那个毕业的标准是什么?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这个标准,你可以离开老师,可以参学了,没有障碍了。五十三参就是这样的,善财童子跟的老师一个人,文殊菩萨。在文殊这一会上他开悟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毕业了。毕业出去参学去,五十三参,“法门无量誓愿学”,他有条件有资格,我们现在不行。

我们现在听一个人的就会受他影响,自己没有智慧,把自己的心搞乱了,得不到清净心。清净心能开悟。你学得太多太杂,变成什么?变成佛学常识,学到最后这是世间的佛学家。你成就的是什么?世智辩聪,记问之学。你会讲得头头是道,你的烦恼不断,你的习气不断,你的贪瞋痴慢不断,你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么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一定要亲近一个善知识,在一个善知识里头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道了。如果得不到清净平等,你就没有资格出师,中国古时候讲出师,现在人讲毕业,你就毕不了业。所以你跟定一个好老师,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指导你、帮助你、成就你戒定慧三学。戒就是什么?规矩方法。老师有一套方法、有一套规矩必须要遵守,你从遵守,你的心慢慢定下来、静下来了,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到智慧开了,老师自然就打发你,劝你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成就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

五年学戒,是中国人所讲的“师承”。学的是什么戒呢?简单的说就是培养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有别的东西教给你。像禅宗拜师一样,这五年中老师叫学生干什么?分配一个工作,叫他老老实实去做——这个简单的修行方法,绝对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感觉在道场做了五年工,什么都没学到。其实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他自己不知道。

学到什么东西呢?烦恼少了!叫他这个不准看,那个不准听,限制很多,如果统统都能遵守,这五年下来,便是福慧双修。“福”是什么?天天都在寺院里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为出家了,身上没有钱布施,天天做工,用劳力修布施波罗蜜、修供养。每天这个不能听、那个不能看,六根都给堵起来,收摄起来,心得定、心得清净,这是“慧”。所以老师是在教你修福、修戒、修定、修慧,他教得一点痕迹都没有。

这种教法,在教下也是一样的。就以法华宗而言,一旦到天台宗道场去修行,拜师之后,老师也是将常住工作分一样给你,或是叫你扫地、或是叫你挑水、或是叫你去厨房打杂,然后叫你背经。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老师便把法华经给学生去念,念五年,念到会背。工作的时候,经就放下;没有工作的时候赶快读经,其它什么都不管,专门打杂。这样做五年,是真正的修学,绝对不是说把初来的人,当做佣人看待啊!不晓得这是真正定、慧等学,是奠定修学的基础。五年下来,学生福慧都有了,再让他参加讲堂听经,听个一年、二年,他开悟了,明心见性了。

我们今天看高僧传,便可看到古人这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寺内没多久,就证果、开悟了。而现在人,在一个道场,住上三、五十年,或住一辈子都不开悟。就是去读经,把三藏十二部统统都念了,还是不开悟;顶多只是得到一些佛学常识——看得多、记得多——,对于断烦恼、开智能,是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亲近老师,老师指出一条路给你走,在刚刚走的时候,一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之后,那种欢喜是不可思议的,那是真正得到了东西的喜悦!

今天我们修学,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想“广学多闻”。而古德是从“断烦恼”学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不能越级。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法叫“有解无行”,只在解的层面下工夫,对自己真正的工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不去修清净心,其结果是增长邪见。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啊!

从前我们亲近很多法师大德,现在要回过头来。不回头不行,一生搞人情佛事,得不到成就。李炳南老居士当年对我提出了三条要求,演培老师也说,谛闲老法师也在观宗寺给他三个条件,完全一样。自古以来传法的大德对学生的要求都是这样:五年之内只能听一个老师的讲经,这就是“五年学戒”。

不能随便听,否则乱了,不知道取舍。给你五年的期限,心定了,有能力取舍了即放开,任何法师大德都可以亲近,世出世间一切书都可以看,这对初学者只有好处没有害处。如果你没有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那跑多了,严重障碍你的修学。

想要学佛精进,首先要弃欲,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众生苦难无边。佛说回头是岸。从欲望回头,知足常乐。古时富贵人手上常执如意,如意头是回过来的,意思为回头即意,同于回头是岸。财发足了即回头,官做大了不要再升了,这才保得住。如贪得无厌,则没有享受。

不但弃五欲六尘,学佛的欲望也要降低。有人什么经典都喜欢,禅、净、密都想学,即是多欲。对佛法的多欲也要放弃,要回头,钻一部经。这部经是我们的归依处,以前拜很多佛菩萨,现在专拜一个阿弥陀佛。一能成就,二、三难以成就。净宗祖师大德在开悟后都为我们做出样子,专持阿弥陀佛圣号,专诵一部经。

学佛想成就,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真正修行人,先须天天跟着老师,古德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你一天,一生受用不尽。老师指一条路,你要走一生。一个方法教给你一天到晚自己老实修,必定成就。不必多跑,即使皈依师,多跑多看也是不应该。不必常亲近老师天天念这个经即是亲近。无量寿佛是我们的老师每天念这句佛号、这部《无量寿经》即和老师心心相应,不曾相离,必定成佛。弃欲要弃得彻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学戒)(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学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