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的障碍


   日期:2017/1/3 15: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有障碍是正常的。有些人学佛后一切顺利,事事如意。也有些人学佛后障碍丛生,麻烦不断。本来还平安无事,学佛后反而不顺起来,为什么菩萨对他们一点都不关照呢?其实,这就是各有因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历程。有的人业障很多,但一时没有显现。现在学佛了,要完善人格、解脱生死,业障就开始显现。就像我们欠下一些债务,本来不到归还期限,但有一天你要离开这个地方,债主立刻会前来追讨。同样,当我们发心向善时,往昔很多冤家债主就会找上门来。所以,忏悔非常重要,它能为我们消除业障,排除学佛道路上的违缘。

  佛说修行有八难

  佛说修行有八难,八难就是八种艰难,八种苦难,八种灾难。

  世尊告诸比丘:“凡夫之人不闻不知说法时节。比丘当知:有八不闻时节,人不得修行。云何为八?

  有一天,佛祖在给孤独园说法:有八种情况,人不容易修行,哪八种呢?

  “若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如来之所行,然此众生在地狱中,不闻不睹,是谓初一难也。

  佛祖出世说法的时候,这个众生却在地狱里面坐牢,没办法听到佛法,没办法见到佛祖,这是第一种苦难。地狱里面是很苦的,中午没有佛法分享,只有大刑伺候,没有念佛持咒,只有无比痛苦。

  “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畜生中,不闻不睹,是谓第二之难。

  佛祖出世说法的时候,这个众生却在畜生道当中,没有智慧,不能听经闻法,这是第二种苦难。就好比佛祖当年感慨那一窝蚂蚁,上一尊佛的时候,它们就是蚂蚁,过了这么久,释迦牟尼佛出世了,它们还是在做蚂蚁,没办法学佛解脱。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说法教,然此众生在饿鬼中,不闻不睹,是谓此第三之难也。

  佛祖出世说法的时候,这个众生却生在饿鬼道受苦,没有办法学佛,这是第三种苦难。就好比当年大目犍连尊者的母亲一样,悭吝心太重,生在饿鬼道,即便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也难以救度母亲。后来佛祖慈悲,教了目连尊者一个方法,这样才让他母亲少受一劫的饿鬼之苦。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长寿天上,不闻不睹,是谓第四之难也。

  佛祖出世说法的时候,这个众生却生在长寿天去了,没机会学习佛法,这是第四种苦难。三界当中,最长寿的是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是八万四千大劫。

  当年佛祖成佛前,有位仙人叫做罗勒迦蓝,是当时有名的仙人,佛祖成佛之后,想去度化他,结果呢,这位罗勒迦蓝运气不好,半天前已经去世了,投胎到非想非非想天去了。这位罗勒迦蓝修行很不错的,所以能生到三界的第二十八层天,但是呢,再下一世,他将变成一只带翅膀的坏狐狸,吃其他的动物,再下一世,就会去地狱受苦了。如果你这辈子修行外道,有可能下辈子可以享福,但是再下一世就不好说了,很可能就去三恶道了。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边地生,诽谤贤圣,造诸邪业,是谓第五之难。

  佛祖出世说法的时候,这个众生却生在偏远的地方,远离佛法僧三宝,诽谤贤圣,造各种恶业,这是第五种苦难。好比佛法当年以憍萨罗国的舍卫城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其他国家,后来富楼那尊者涅槃前,把佛法传到印度西部边远的输卢那国。过了1000年左右,佛法逐渐传到了东方的中国。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生于中国,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复不别善恶之法,是谓第六之难也。

  佛祖出世说法的时候,这个众生虽然生在中心国家,但是呢,身体有缺陷,比如盲聋哑等身体残疾,而且比较愚痴,没有能力分辨善恶之法,搞不好被邪教欺骗了,这是第六种苦难。

  “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在于中国,虽复六情完具,无所缺漏,然彼众生心识邪见:无人、无施、亦无受者,亦无善恶之报,无今世、后世,亦无父母,世无沙门、婆罗门等成就得阿罗汉者自身作证而自游乐。是谓第七之难也。

  佛祖出世说法的时候,这个众生虽然出生在中心国家,而且身体健康,但是呢,心里却充满了邪见,说不要布施,没有因果报应,没有来世,没有阿罗汉,这是第七种苦难。身体有缺陷,也算是偿还宿债,一步步走向黎明,还完了也有重新做人的机会;心中有邪见,这是在造新的罪业,一步步滑向黑暗。

  “复次,如来不出现世,亦复不说法使至涅槃者,又此众生生在中国,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聪明高才,闻法则解,修行正见: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等修正见,取证得阿罗汉者。是谓第八之难,非梵行所修行。是谓,比丘,有此八难,非梵行所修行。

  有个众生出生在中心国家,身体健康,智商很高,听到佛法都能理解,有正知正见。但是呢,这个时候,佛祖却不在世上。这是第八种苦难。

  佛祖不在世,简单分为佛祖出世前以及佛祖涅槃后。佛祖出世前,世界上很难听到佛法,所以很可惜,最多也就到非想非非想天而已。

  佛祖涅槃后,分3个时期:

  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佛祖在世,就好比一个火炬一样,发光发热,可以照亮大家前进的路。

  正法时期,就好比这个火炬以及熄灭了,不发光了,但是呢,还有余热,大家见了之后,说这就是火炬,当年发光的,还能依教奉行。正法时期有1000年,证果的人也是不少的。

  像法时期,就好比这个火炬已经完全冷却了,不再发热了。大家见了之后,说这个好像就是火炬呢,貌似当年也可以发光发热的呢。像法时期有1000年,证果的人就少很多了。

  末法时期,就好比这个火炬已经开始逐渐腐烂了。大家见了之后,说这个难道是火炬吗?你用什么证明它曾经发光发热啊?我不太相信哦。末法时期有10000年,证果的人是非常罕见的。

  佛祖说:地狱,畜生,恶鬼,长寿天,边地,根缺,邪见,生不逢佛,这八种苦难,不利于修行啊。

  “于是,比丘,有一时节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为一?于是,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国,世智辩聪,触物皆明,修行正见,亦能分别善恶之法,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等修正见,取证得阿罗汉者。是谓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佛祖说,有一个环境适合修行呢:佛祖出世说法的时候,你出世在佛法的中心国家,聪明好学,正知正见,这样就可以跟随佛学,证果涅槃。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八难非一类,令人不得道,

  如今现在前,世间不可遇。

  亦当学正法,亦莫失是处;

  追忆过去等,便生地狱中。

  于是断、无欲,思惟于正法,

  久存于世间,而无断灭时。

  于是断、无欲,思惟于正法,

  永断生死原,久存于世间。

  以得于人身,分别正真法;

  诸不得果者,必游八难处。

  今说有八难,佛法之要行,

  一难犹尚剧,如板浮大海。

  虽当离一难,然可有此理;

  设离一四谛,永离于正道。

  是故当专心,思惟于妙理,

  至诚听正法,便得无为处。”

  于是佛祖说了一个偈子来告诉大家八难让我们难以得道。

  佛祖告诉大家:诸不得果者,必游八难处。

  意思就是你如果现在不证果,以后就必定要去八难中受苦。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远离八难之处,莫愿其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所以,大家要想办法,远离八难的环境,不要发愿生在八难的环境当中啊。

  现在这个时代,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属于八难之中,有些在三恶道,有些在长寿天,有些在边地,一辈子都没听过佛法,有些虽然生在有佛法的中国,但是身体残疾,有些身体虽然健康,但是心中充满邪见,我们精进群的师兄基本上都属于第八种,身体健康,心有正见,但是生不逢佛。

  六大误区障碍学佛

  由于无始以来烦恼业障的染污,人们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缺失,病态的心理是一个世俗凡夫的正常现象。刚刚接触到佛法的时候,没有经过系统的佛法熏修,或者没有明师的引导,或者受到缺乏正信正见者的误导,或本身对佛法的误解,往往在学佛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知见。如果不理清这些知见障碍,就会导致严重的信仰误区,从而误导他人,严重影响正信佛教的形象。下面略举几例初学佛法过程中的知见问题,以期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素食主义与学佛

  素食主义是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法门之一,即从不杀生戒延伸为对生命的普遍尊重与关爱,以大悲心及菩提心为基础,对菩萨自利利他情怀的践行,断食众生肉(腥)及对身体有害的葱、蒜、韭、薤等五辛(荤)。由于一般佛教徒大多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素食主义也有全面禁食荤腥及每逢佛菩萨圣诞等吃素的不同形式。从营养卫生学这个角度来说,断食或少食荤腥非常有利于健康,尤其是现代生产的肉食品里含有大量的激素、防腐剂等各种毒性物质,时刻危害着我们的身体。佛教的素食主义思潮与卫生学、营养学、环保与保健等科学意见一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前卫人士及新贵一族率先成为素食主义者,影响甚为深远。

  然而,有些学佛者误解了慈心不杀与爱生护生的素食主义者的本意,误解了学佛的内涵外延,单纯地将吃素等同于学佛,消极地认为学佛就是吃素,吃素就是学佛,以吃不吃素为学不学佛的标准,甚至对他人横加指责,造成不利的影响。

  对于刚刚学佛的信徒,应当先受持不杀生戒(包括不自杀、不叫他杀、不为杀业提供因缘等),广泛参与佛教环保、护生及生命关爱等活动,条件具备的可以在佛菩萨圣诞日吃素。如果自己发心成为素食主义者,也只能是个人实践佛法的高雅生活行为,尽量不给家人带来麻烦,不强求别人效仿,更不能歧视没有吃素的人。

  二、遁世隐居与学佛

  现在人一般误以为佛教是消极的、避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学佛者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生起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结,忘记了大乘菩萨道的慈悲济世精神,忽略了佛教是世出世间的圆融。初学佛法时,大事未明,见地不正,依止善知识远离愦闹专心致志地修学佛道,是有必要的;但应知道,放下一切,一心修学,目的是济世度生,而不是逃避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学,解行相应,知行合一,就应该发广大菩提心、慈悲心,努力做到护持三宝,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净化世道人心尽一份力。

  因为个人根性或性格的不同,有的人生性好静,喜欢独处闲居,不适合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那么,远离尘嚣的纷扰,作无事逍遥人也无妨。不过,佛教主张自觉觉他、以四摄法自利利他,圆融真俗二谛,效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精神,是最圆满的修学生活方式。

  三、持戒与学佛

  释迦牟尼佛在圆寂时,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即佛教徒依靠戒律生活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组成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的理想六和僧团。戒律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保障我们身心不受外在侵害、抵御困难的精神力量,更是我们提升人格素养、净化自心的动力。

  持戒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管理,其表现为止恶防非与进德修善两方面。止恶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护,防止一时的过失给自己带来永久的痛苦。进德修善是戒律的积极作用,要求我们以利益众生为宗旨,实践佛教博大精深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广泛开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萨事业。

  有的初学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个性孤僻,行为怪异,甚至发展为偏执的禁欲主义,远离人民大众,以戒律衡量他人,说四众过失等,与佛陀的慈悲教诲相违。

  作为佛陀的弟子,应当谦虚谨慎地广泛地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在实践佛法的历程中,如何融摄工作与学佛等世出世间法的关系,尤为重要。总之,在修学的过程中,充满希望,充满法喜,充满智慧,说明学佛就有进步。

  四、神通感应与学佛

  修学佛法的清净善信,有的人会出现一些感应道交的事,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或心理素质而导致的自然现象,不可执著。如果因修学出现的神秘境象而生起傲慢之心,炫耀大众,惑乱世人,就容易入于魔道。

  虽然佛陀告诉我们修学佛法会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现象,但神通并不能贪求,即使获得了神通,如不是为了弘法利生因缘,也绝不能显现,更不可作为称誉天下的资本,应该平平淡淡地真实面对。如果在人道不说人话,一味谈玄说妙,言神言鬼,则成为世人讥笑的话柄,显然已经偏离了佛道,应该及时纠正。

  五、佛油子或泛亚圣主义

  一般将学佛中不求胜解,好夸夸其谈而不重实修的人称佛油子。佛油子一般自恃聪明,不愿意下工夫去实证,在理论上持“相似佛法”的见解,乍听起来似乎很圆融,实际见地不清,知见不明。这种浮泛的心理对以后修学佛法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有些人生性慧黠,善根深厚,但以傲慢心学习佛法,常常自以为是,轻视末学后学,自诩悟境高深,误以为已经证果成圣,常以亚圣自许,这种人就犯了泛亚圣主义的毛病。泛亚圣主义最终是画饼不能充饥。不仅如此,此种未证言证的行为是犯大妄语罪,误人误己,必遭恶报。

  六、喜欢赶场的“老修行”

  “老修行”喜欢到处赶场子,以广游名山大川,结交高僧大德为能事,炫耀世人,以为这就是修行。但是如此修来修去,却很少有进步。

  佛法的修持,关键在于稳定地依止一定的善知识,一门深入地学习;在于从内心去深入理解佛法,从行动去证得佛法。而“老修行”则热衷于以结识许多善知识为荣耀,或以为这里听一耳说法,那里受一次灌顶,而自己无须修持就能学得佛法。其实这种“依”而“不止”的误区,结果是无所依止,学无所成。

  在信佛初机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比如口谈随缘而沦为自然外道,提倡多元文化包容导致鬼神不分,不明了万有因果律产生的机械因果论,为福修善而导致有福少慧的相似善业等,都值得注意。

  宣化上人:学佛最大障碍是嫉妒心

  不要自私自利,不要有一种妒嫉障碍心。对佛法,我们明白了,如另外一个人比我更明白,切记不要生一种妒嫉心,你若妒嫉人,自己将来要受愚痴的果报。在佛法里边,自己尽自己的心,切记不要生妒嫉人的心,不要生障碍人的心。

  不是说,有一个人开悟了,我没有开悟,喔,气得不得了:「唉呀,真是!佛都不公平,怎么叫他开悟,不叫我开悟呢?这真是!」就生出一种无明来了。或者有一个人听讲经听得很明白,他的智慧也很高,很聪明,学东西也学得快;念《楞严咒》,他几天就念会了——几天念不会的,大约念两个月也念会了。「哦,我没有念会呢!」这妒嫉得不得了:「啊,你怎么跑到我前头去了?你怎么先念会了?」这都是一种妒嫉心。

  切记!切记!千万不要生妒嫉心,要生一种欢喜心:「啊,他念会了,就是等于我念会一样;他开悟了,也就等于我开悟一样。」要生一种随喜心、赞叹心来庆贺他,不要妒嫉障碍。学佛法最要不得、最不可以有的,就是妒嫉障碍。你若妒嫉人,将来你就愚痴,愚痴到什么也都不懂了,连吃饭都不会吃了,你说那时候糟糕不?蠢得连吃东西都不晓得吃,宁可饿死,有这一类的众生。所以不要妒嫉人,不要生一种嫉妒障碍心。要随喜赞叹,有人比我好吗?我要生一种欢喜心。

  大安法师:修行中的障碍

  一个人想修行的时候,一定会碰到障碍。

  碰到障碍的话,不要在它面前退却,你得想方设法超越、克服这个障碍。

  那具体的障碍就具体分析了。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居士他来东林寺闭关,没有报名时还觉得不错,一报名就生病了,病得很厉害,这就是他的障碍来了。

  他有一个同修住在女居士楼,能帮他拿药,送送东西,于是他也留在这。这个事情在洒净的时候被发现了,一个男众怎么住到这儿来呢?

  他说自己有高血压、脑血栓,怕不行了,所以需要他的老伴照顾一下。这就是他的障碍。这是不允许的,不能男女众混住在一起,你既然参加了,就到男居士楼。

  对于出现的障碍如何去发心?人都是在身见里面超越不出来,你既然已经发心念佛,就要把生命作为赌注,这一次进去就排除一切障碍,死就死在这句佛号当中,就往生了。

  到关房里面去念,不会死的,死也不怕。正常的药物你带上,但是不要想着让别人来照顾你,有监香的人会留心注意。

  后来他这一念心发起来了:是啊,已经是六十多岁了,能在关房里面往生也很好啊!他就进去了。进去之后十天念下来,还不是很好吗?没有死啊!不仅没有死,身体很健康地出来了。

  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举一反三,一旦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你都要把它超越过去。

  有的人一参加念佛,公司忽然又有事,打电话让他去,不去就要炒鱿鱼了。这时候怎么办呢?你就想:炒鱿鱼就炒鱿鱼,念完佛再说。实际上念完佛之后也不一定会被炒鱿鱼,炒鱿鱼也可以另外找。

  有些障碍,一旦向它低头,你就退回去了,你需要向前迈一步。

  念佛本身就是出世间法,超越世间的五欲六尘,你只要能超越过去,反过来世间的东西也能得到。超越不过去你在这里兜圈子,还是苦不堪言。

  所以说障碍是什么?障碍不是客观的,都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是自己障碍自己,不是别人障碍自己。

  得要用一种精进的力量超越它,你没有精进,就不能成就道业,世间的事业也不能成就。所以修行的一切功德端赖精进波罗蜜,要勇往直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障碍)(五明学佛网:学佛       障碍)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