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五行与佛教格局,以及学佛方法


   日期:2017/1/6 11: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还是弘法,都要有一种大格局。所有的大格局,都离不开五这个数。所以用五行来表示也可以。金木水火土,对应西东北南中。就用这个五个来分析。这样子法门之间,就不会打架,甚至争吵。不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南方属火,南方对应的佛教,是比较热情的,比较有轰动效应。台湾、广东、福建这一代的佛教,就跟海外接轨,跟时代接轨。适合做一些慈善,还有演唱会等方式来吸引人。比较热情如火,也适合弘扬观音代表的慈悲法门。

  东方属于木,木有生发的气息,一般来讲,佛教发展的新理念,都在东方萌芽。东方属于浙江一带。当年许多佛教的改革,都是在江浙一带。比如圆瑛法师、太虚大师等改革派,闹的轰轰烈烈,这就是在东方。在浙江一带,佛门唱诵是很流行的,总总唱诵的佛事,焰口,比较流行。有生发的气息。江浙一带佛教重教理,尤其是天台宗为代表,研究天台教观。

  北方是属于水,水有流动性。像文殊菩萨道场,僧人流行性就很大。北方的僧人,更喜欢行脚,而且又主智慧。有一股粗犷,看大好山河的气势。北方的佛教重禅修,行脚。东方佛教比较细腻,北方就偏于粗犷。

  中部的佛教以地藏菩萨为代表,很稳重,循规蹈矩的,建寺安僧。这属于中部佛教的特色。维系整个佛教的根基,就是地藏菩萨为代表。佛教要发展,要有物质基础,有土地。地藏菩萨就代表这个特征。

  西部的佛教比较偏于收敛的性质,所以一般不会搞多大的动静,感觉很沉,很慢。像四川的佛教,一般都是很沉的那种感觉。而巴蜀的山多神仙,也是如此。总感觉像世外高人一般。

  南方属火,南方佛教的动静比较大。希望能带动信佛的积极性,让大家都能积极起来信佛。这时的佛教就要眼界要宽,希望能融入每个行业中,以佛教慈悲为主,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像慈济等慈善,适合在南方。

  东方佛教属于木,可以尝试新的理念。什么佛法和网络结合,和时代结合。这都是东方佛教要弄的。一般重改革为主。

  中部就沉稳一下,安心建寺安僧,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来办就好了。一般就是不动为主。参禅,打坐,还是念佛,都保持一个法不动,这就是中部的特征。

  北方的佛教,主要开启佛法最古老的智慧,需要潜下心来修行,或者做学问。不能像南方一样积极。北方的佛教强调智慧的深广,研究很多经,可以研究到很深很广的境界。

  西部就以收敛为主。像印光大师弘扬净土,近代很多弘扬净土的,都是表收敛的法。所以西方的法,都比较强调要一心,一心不乱,一门深入。因为要收敛。

  这五个特色,佛教都要,也不能过度,否则就容易出问题。比如火过多,搞的太轰轰烈烈,佛教就给人感觉特别浮躁,浮躁是不长久的。这要很小心。所以火要适当。没有火也不行,佛教就显得没有活力,很沉闷。

  木太多,天天都在搞改革,也很头疼。一会儿这个法,一会儿修那个法,一会儿修禅,一会儿去修密,到处跑,到处学。很累,生发过度。也是不行的。那没有生发,很沉闷,也不行。有些人修了一个法后,就死在一个法上,不够圆融。只要意见不对,就说别人邪,这也有问题。

  水太多,佛教就显得高不可攀。水博大,但不知他底细。所以研究经论太深的人,看得懂的就少。但不能水少。高深是为了保持佛教该有的智慧高度,像金刚经,般若经典,这都是佛教智慧的高度。智慧高度带领人类灵性的高度。现在人间佛教解释佛法,都很肤浅,有个好处可以摄受更多人,但也有坏处,好像觉得佛教就这么浅薄。所以水的部分也很重要。

  土是佛教的基础部分,像戒律,建寺安僧,这就是佛教生存的基础。这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万物因土而成长。所以建寺安僧仍然是很重要的。太多的土,也不行。土太多了,你用不了,就放着长野草了。建寺也要适度。否则都变成好看,反而不好。惹得别人眼红,就会来争夺土地,反而更危险。你拥有土地越多,看护的成本自然就高。所以土也不要太多,自己够用就好了。历史上佛教的灾难,都是因土地而产生,要谨慎。后来禅宗退到了山林里后,保存了最后的实力。所以退就是进啊。

  金是收敛的性质,佛教太重生发,和兴旺,不收敛,就很麻烦。所以收敛是很重要的。相当于把能量聚集起来。但收敛过度,也是有问题。适当的宣传一门,一佛号是可以。过度的,就不行了。只有收敛,没有生发,那佛教就有问题了。所以印光大师当年弘扬念佛,也弘扬地藏经,药师经,同时弘扬道教的经典。弘一大师弘扬戒律,也弘扬地藏经,华严经,药师经。这都是避免收敛过度。有些一门进去,其它都不看的人,很容易犯这个收敛过度的毛病。

  这五行都明白了,对目前很多弘法方式就没有那么多争议了。也明白祖师为什么这么讲,也不会执自己一理,然后批评其它理。但说实话,学佛的对五行,金木水火土,阴阳,这些理念,他们不讲。认为是道家的,是外道。所以你以前也听不到。至于对不对,大家去思考吧。

  这里讲的,每个人修什么法,还是弘什么法,跟人的身体特征有关。身体好的,比较有魄力的,适合禅宗,历代中和政治挂钩最多的是禅宗的。比较细腻的,适合修天台,I天台的教理很细腻。很收敛的,适合净土宗,念佛,像印光大师一辈子都不出山的。还有很多老法师,年纪大了,气血衰了,他讲法自然也越来越收敛,收敛到一部经,一句佛号,因为身体的原因。福报够大的,就修华严。欲望又重,世俗也舍不得,清净不了的,就喜欢修一些咒语,灌顶,求发财,发财后再成佛。就变成这样子的修法了。所以说,修行要偏掉,实在太简单了。为什么?阴德不够,你想要得到大道,老天爷不允许。所以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阴德不够,这些法门通通会修偏。这句话才是重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