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我们生活在何处?


   日期:2017/1/9 12: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还要问吗?我们生活在太阳系的地球上,地球上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城镇村落等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客观的物质世界独立于我们的主观心灵世界而存在。”

  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这个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来感知外境的,除了这五根之外,我们不会再有其它感知外境的途径了,然而这个观点却不是产生于眼睛、不是产生于耳朵,更不是产生于鼻子、舌头、身体的触觉,因为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会产生“计度分别”或“随念分别”,而只能产生了知对境的“自性分别”。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计度分别和随念分别只能伴随着意识而生起。所谓计度分别,是指意识专注于外境时,伴随着意识而生起的判断;而随念分别,是指意识专注于过去的事物时,伴随着意识而产生的忆念。显然,认为“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观点是一种计度分别。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种种计度分别就会发现,计度分别虽然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但是一旦在心中产生,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认知,这种认知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其它心理活动。例如,面对一个人,如果心中产生“此人真好”的计度分别,内心就会生起贪心;如果心中产生“此人真坏”的计度分别,内心就会生起嗔心;如果心中产生“此人不好不坏”的计度分别,内心就会生起不贪不嗔的痴心。计度分别一旦错误,就会将我们导向愚昧和痛苦。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外境独立于自心存在”这个计度分别,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当我们寻找“外境独立于自心存在”这个判断成立的理由时,就会发现一个有效的理由也找不到!有人认为,从五根的感觉可以加以证明。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事实。当我们的意识向“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询问时,这五根不会给出任何回答。例如,当我们向眼根询问:“喂!你看到的对境是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吗?”眼根不会回答我们,眼根只是默默地领受种种色彩,对这些色彩到底是怎么回事,眼根根本不会去过问,也不会去评判。同样,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是如此,它们只能默默地领受其相应的对境,对这些对境不会加上任何判断和计度分别。所以,观察来观察去,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外境独立于自心存在”的计度分别只是意识不经任何商量而一厢情愿地加在五根对境上的评判,这种评判并没有任何成立的理由。事实上,我们心中的任何计度分别,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一经产生,立即就会引发自心对外境的认知,认知一旦产生,意识就被禁锢在其中。

  假设凡夫意识所承许的外境是独立于心识而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外境和五根中的心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显然,我们必须承认:五根是通过五识来认知外境的,离开了五识这个渠道,五根根本没有其它途径来认知所谓的外境。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五根其实永远只能拥有五识,五根也永远无法超越五识,五识之外的存在五根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五根和所谓的外境其实从来就没有“见过面”。既然五根从来没有和所谓的外境“见过面”,而只能拥有五识,那么意识却毫无根据地承许“外境客观存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打个比方来说,假如一个人只看到过一朵鲜花的照片,然后就宣称见到过这朵鲜花本身,我们显然是不能同意的。同样,眼根只“见到过”眼识,从来就“没有见到过”外境,而意识却越俎代庖地为眼根宣称:“眼根见到了外境。”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我们会说:“外境的存在不是眼根的观点,眼根只能拥有眼识,从来就没有见到过外境,外境的存在只是意识的错误判断。”所以,当我们再再对“眼根只能拥有眼识”的事实加以观察和确认之后,就会得出结论:“眼根所看到的一切其实就是眼识本身,因为眼根只能拥有眼识、永远无法超越眼识之故。”

  因此,凡夫所错认的外境,实际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外境实际上就是心识。“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感觉完全是意识的计度分别而产生的错觉。只要“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计度分别存在,“外境”就好像一直存在;而这种计度分别什么时候从心中消失了,“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感觉也会随之而消失。

  所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毫无所谓的客观性可言。一切的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即便是所谓的“客观性”,也是分别心的主观妄想和计度而已。正如《华严经》所言:“三界所有唯一是心。”又如《楞伽经》所言:“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又如《楞严经》所言:“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我们生活在何处呢?我们生活在自心所变现的世界中!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等,皆是自心的变现,除了心的变现之外,我们一无所有。正如《广百论》所言:“犹如梦中所见事等,皆虚妄现,都无一实,一切皆是识心所为。”我们知道,无论梦境多么纷繁复杂、光怪陆离,梦中的一切皆是心的变现;同样,无论我们眼前的世界多么森罗万象,实际上也只是心的变现而已。对自心的变现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自心的变现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显现和显现上的执著。显现是指六根各自的对境,例如外境的土石、草木、花鸟,以及声音、味道、触觉等;显现上的执著是指依靠自心对显现所产生的分别念而感觉似乎存在的法。例如,鲜花是眼识的显现,鲜花上面的“美丑好坏”等比量分别是在眼识显现上的执著;声音是耳识的显现,声音上的“动听和难听”等比量分别是在耳识显现上的执著;乃至在气味、食物味道、身体的触觉、意识思想之上生起的“好坏”等一切二元比量分别都是显现上面的执著。

  “显现”在唯识宗里面也叫做“依他起”。为什么将显现称为依他起呢?这是因为如下两个原因:一、显现都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成熟之后依靠他缘而成;二、显现产生之后像梦幻泡影一样没有任何自性,完全是一种依赖他缘的幻现。“显现上面的执著”在唯识宗里面也叫“遍计所执”,因为是分别心在显现之上的周遍计度所产生的执著;当我们对显现产生遍计执著时,就感觉分别心所执著的法在显现上似乎存在,而当用理智加以观察时就会知道,这种感觉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显现上面根本没有分别心所执著的法。例如,鲜花是眼识的显现,其上的“美”就是遍计执著。鲜花上面到底有没有“美”这种法存在呢?绝对没有!鲜花上的“美”只是观察者的计度分别所产生的错觉。不仅“美”这种遍计所执法在外境上不存在,分别心所执著的一切法——例如,内外、美丑、善恶、好坏、大小、方圆等一切二元对立之法在外境上都不存在。这些二元对立之法在唯识宗里面也叫“增益”,因为是分别心在显现上的添加和臆造,显现之上根本没有这些增益之法存在之故。

  “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遍计执著,在心识的显现之上根本没有“内外”对立之法,分别心产生内外的计度分别之后,我们就会产生内外之法真实存在的错觉。如果不用理智去加以观察辨析,我们就很难从这种错觉中摆脱开来。“佛陀”是梵文的发音,其义为觉悟者;菩提也是梵文的发音,其意也是觉悟。由此可见,学佛就是要让自心从种种的错觉和谬误中摆脱出来,而向“无上正等正觉”迈进。

  所以,我们其实是生活在心识的显现以及对这些显现的虚妄执著之中,或者说我们生活在自心所变现的世界中。认识这个真理对我们离苦得乐非常重要,因为显现是“果”,显现上的执著是“因”,只有调整在显现之上的起心动念,才能改变显现,使得显现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了我们生活在何处之后,就会踏上自觉自愿的修心之路。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生活)(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生活)  

 普献法师:健康生活过一天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怎样才能使员工感觉工作、生活 

 圣轮法师:生活在动静中 一切归于自然─谈「动静自如」的人 

 圣轮法师:六好生活禅──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读好书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五章 禅喜 体验生活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四章 禅机 通情达理的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现代人的修行生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八、把禅法带入生活——说“处生 

 沈家桢居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