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为什么倡导“放生”


   日期:2011/1/9 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提倡放生,源于《梵网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意思是说:佛教弟子应以慈悲心去做放生的事情,因为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我们生生世世都是由他们所生,所以六道的所有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关于放生救护之法,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说,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得长命之果报。由此可知放生能增寿延年、改变命运。

放生的根本意义在于:将濒死的众生从死亡的恐惧中暂时解救出来,并且通过诵经的过程,使它们能有机缘听闻到佛法,并因此种下解脱的种子,使它们可以最终脱离轮回。佛教的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弟子所严守。

我国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居天台山时,为令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法会之先河。 

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此后,放生习俗彻底佛教化了,并经久不衰。现在汉传佛教通行的《放生仪规》,是依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编撰的。 

佛教弟子应该熟悉自己传承的放生仪轨,这也是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因为放生确实可以为我们积累功德,因此简要讲一下放生的功德。中国有句老话:人多力量大。这话放在放生这件事情上,最恰当不过了。一人的力量有限,众人的力量无限。打一个比方:一个人放生一条鱼,他就为自己累积一份的功德。如果是十个人赎买十条鱼一起放生,那么每一个参与者都为自己累积了十份的功德,虽然你只出了一条鱼的赎买金。 

当我们把放生的这些功德,全部的回向给法界众生的时候,这是最最如法的佛子行为。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大家一起放生的时候,一些人一拥而上,争抢自己出钱赎买的那一份鱼类鸟类,以为这样才算自己的放生,才会有自己的功德。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是这样的发心,那么功德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注意这点。

在放生的过程中,法师为这些被放的众生念三皈依忏悔文时,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被放的众生不能说人的语言,所以在场的大众是要代这些被放的众生来三皈依和忏悔的,并不是大家念完三皈依忏悔文就完事的。一定要观想替这些轮回旁生道的众生在三宝前三皈依和忏悔,最后将放生的功德再回向法界。这样做才是比较圆满的。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放生修福       意义)(五明学佛网:放生修福       意义)  

 其它:谈罗汉名称及意义(郑有为)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四、住持三宝的重大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三、皈依三宝的建立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一、观三宝出现世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