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宗法师:心安在,即自由


   日期:2017/1/13 1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最大的障碍是我执

  我有一个看法,实际上修行就是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你把一切关系处理得当,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你不会陷到人生的死角走不出来。我们把处理好这种关系的状态,叫做调伏自己的心,像我们有时生病,失眠,身心不宁,等等,都是因为没有调伏好自己的心,心与外在产生了矛盾、冲突和抗拒。比如天冷,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感冒了,这也是没有和外界协调一致造成的。当我们能与任何东西做到“合一”的状态——合一说白了就是慈悲的状态,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你和世界上任何东西是没有冲突的,你见到一棵草,觉得太美、太可爱了,不忍心去践踏它,不愿它死掉。你见到一只动物,不忍影响它自得其乐的生活,不愿去伤害它。当你怀有一颗善心去面对外界的一切,你会觉得触目所及无不美好,而这种美好,正是来自你有那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

  佛法讲,当你以什么样的心来解读世界,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就是什么样子。这绝非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谈,它的来源根据即是唯识学,用通俗的话说是境随心转,依报随着正报转。于外界而言,我们人是主体,是正报,外界是客体,是依报;于身体而言,我们的心是主体,是正报,身体是客体,是依报。

  老子道: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人只要有身体,逃脱不了各种问题的纠缠。比如没食物吃,饿的要死,吃多了,又胀的要死,冷了,要添衣服,热了,要脱衣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人对身体的基本反应是如此,心理上更是这样,人家赞美你,你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了不起,人家贬斥你,你大受打击或心生愤慨,人家不理你,你又觉得没有被重视,心生失落……

  所以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执。一个人若能突破我执,把我执断掉,就能进入见道的境界。在见道之前的修行,则如股票一样,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我们把这一段时间叫资粮期。此后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一直到我执断了,修行就开始往上走,一直上,不再退转回来。所以无论人生还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

  和别人关系处理不好,是我执,家庭不幸福,是我执,事业做不好,也是我执,为什么事业做不好也是我执呢?——有句老话叫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你把好处多让给别人,这些人就聚集在你身边扶持你做事,你的事业会越能做越大,你自私自利,处处算计,唯利是图,鼠目寸光,见利忘义,事业当然难以成功,即使侥幸成功也根基不稳,稍有风吹草动就坍塌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愿意为对方付出,我帮你洗碗,你帮我做饭,我买东西,你拖地板,每个人都无私地为这个家庭做奉献,这个家庭一定皆大欢喜,一定是温馨的、和谐的、美满的;反之,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别人为我服务,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这时候不免矛盾重重,争端纷起。所以人活着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我执。那如何破除呢?每天诵经,用经文里面的思想对照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行为,观照自己,若有不对立即改正。神秀大师说的偈子很有道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若能天天去擦这面镜子,不染上尘垢,就能保持一种清亮透明的状态,此时,智慧自然生起。

  修行不是看嘴皮子功夫,而是看我们降伏烦恼的能力,调心的功夫。

  上海有个居士,曾对我抱怨:现在的社会啊,乱象纷呈,许多活佛都是假的,我遇到一个又一个……我就对他说,这事你要反省,为什么总是你碰到?那是因为你没有智慧,业障深重,老是吸引假的来到身边,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有的活佛说,来,摩一次顶,你就能发财!来,吃个甘露丸,你所有的业障都消除了!你想想这可能吗?有智慧,有正知正见的人根本不会上当。我曾见过一个小姑娘,到处托人找活佛给她摩顶,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多的时候一天见过十二个活佛,平均每个小时接待一个,到现在她还是她,除了头发摸掉了不少,没有一点改变。我们的祖师大德早就说过一句话:心外求法是魔,心内求法是佛。但凡想借助外力改变自己的都是走火入魔,你就与魔为伍了。你的心不改变,一切业力乃自然感召而来,此是缘木求鱼。孔老夫子也说过“求之不得,反求诸己”,这即在告诉我们,如果追求什么东西没有得到,就应该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

  有人学佛后一天到晚给人家讲理论,一套一套的,天花乱坠,不知道他有多么高深的修为,但是你若说他有哪点不对,他立马暴跳如雷,原形毕露。这样的人你敢信吗?修行不是看嘴皮子功夫,而是看我们伏烦恼的能力,调心的功夫。为什么我们一碰到逆境,烦恼就如影随形冒了出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种子起现行,就是种子碰到因缘条件马上发芽了,这个条件是什么?恶缘。碰到恶缘就起现行,迷失掉自己,被恶缘牵着鼻子走。当我们发脾气、生怒火,当我们内心纠结、恐惧、担忧、挂碍,这时候整个人就像变了一个人。所以我觉得,你讲多少经不重要,持多少咒不重要,念多少佛也不重要,——当然这些东西都能帮助你,——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你的身心改变多少。比如以前你很挑剔,从现在开始,你能包容别人,理解别人,接纳别人,欣赏别人,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柔软就不会和别人起冲突,仿佛水从山水流下来,遇到石头,拐一个弯,碰到洼地,渗过去,碰到闸,就等着,碰到平原,就漫过去,碰到热,变成蒸汽,碰到冷,再变成水……它就是这样,不断地改变自己。

  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修行,便是不断调伏自己的身心。调是有智慧的,我们也可以把调叫做转换,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污泥又臭又脏,但莲花呢,洁白芬芳。这是什么道理?转换。它把脏臭转化成了营养。那我们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同样也是一个最好的修行场所。你若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碰到逆境越多,转换的就越多,转换的越多,能量就越大,能量越大,成就就越大。当你遇到逆境就退缩,就逃避,转换不了,这是没有福报的表现。学佛,一定是在转换的基础上成就自己。

  我们人人本就具备佛性。只是被我们后天的习气所障碍,犹如乌云遮蔽了一尘不染的天空。所以我们学佛、参禅,练习转性的能力,去照见那如如不动清净无染的本心。

  内心的强大和宁静即为福报

  转化也就是转性,什么是转性?我们禅宗叫明心见性,见什么性呢?见你的本性,就是那个如如不动清净无染的本心,亦是我们人人都具备的佛性。

  而现在,我们后天的习气都把先天的佛性障碍住了,犹如乌云遮蔽了一尘不染的天空。学佛,我们之所以念经、拜忏、做功课,是为了通过这种思想去观照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做功课而做功课,也不是为了把这个当镜子去照别人,看别人有哪些污点和不是之处。当我们拿镜子去照别人的时候,一切矛盾由此而生;当我们都用镜子照自己时,这个世界和谐美满、风清月明。

  人和人本来差不多,只是有的反应快一点,有的反应慢一点,快一点的我们叫聪明人,慢一点的我们叫笨人,慢一点的我们努把力也能跟上。其实,人和人最大一个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就是解读问题的角度、方法,它会影响到最终结果。佛教的思想是世间所有学问没法比的,它最究竟圆满,因而称为“无漏大法”,当你学到这种思想之后,把它贯彻到你的生活,植入到你的家庭,运用到你的企业,影响到你的生命,你就有巨大的收获。这种收获是天翻地覆、脱胎换骨的一种变化。

  我们大家经常在读经,《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诘经》,无论哪部经,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共通点,都是从宇宙的终极去看待事物的变化,从人的死,去看待人的生,从无量的生死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无量生死告诉我们,这一生之前有无量的生死,这一生之后还有无量的生死,那我这一生只是无量生死中的一个链接而已。你能这样去看,你的心就能安住于现在安住当下。你能安住当下,就不会起太多的纷扰妄想。好比说,我这一生没有受到很好教育,我这一生没有多少财富,也没有多少可利用的资源,所以这一生没有可能去做很多事,那我的心就安住在目前的状态,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人家今天安排我打扫房间,我就安下心来把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这是最好的。

  我经常给企业家讲一个概念,我们的民族企业要走向世界,作为老板,你要把心安住下来,你所有的员工,也要把心安住下来,然后全神贯注地去做精品。精品之所以是精品,不是粗制滥造可以做出来的,它一定是在人内心极其宁静的状态中产生,是人心系一处、达到忘我之时的一种作为。浮躁的人做不出好东西,你想多快好省地发展也不可能,因为拔苗不能助长。所以企业家最后的竞争,一定是内心宁静、强大的竞争。我们以此推论,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是企业家背后的使命竞争,企业家使命的背后是他的个人福报,那谁有那么大的福报呢?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和宁静就是福报,这样的人才有巨大的承载力,很多人企业倒闭就起不来了,很多人企业垮掉,他的一生也垮了。但有一种人他无论是事业还是人生,走到谷底都能反弹起来,有如股票可以触底反弹,甚至跌的越惨反弹力越大。这种人,就是内心极其强大之人,任何外在的东西摧毁不了他,他也有种强大的宁静,这种强大的宁静便是定力,这种定力是可以通过禅定训练达到的。所以有深厚禅定的人,他做帝王,不觉得高人一等,做乞丐,不觉得丢人现眼,吃个馒头,也不觉得难以下咽,吃满汉全席,也不会忘乎所以。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踩钢索高手,始终能保持那种行走自如的平衡。

  所谓参禅,本质上教我们如何管住自己的心

  有时候转个观念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问题就随之改变。所以学佛是件很快乐的事,每天使自己往这方面成长,这种成长是要求我们的行为随着我们的内心改变而改变。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容易被世俗的东西所牵引,譬如看人家当官好,就说我也要当大官,看人家发财好,就说我也要发大财,人家买了名车,我也要拼死拼活买一辆,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挤,挤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多数人都掉下去淹死了。人常常是拼命赚钱,等到真正有钱的时候,无常就把他拉走了。想一想,人生是不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等你什么都有的时候无常就来了。

  学佛是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存在的无常规律,然后回过头来再用这种智慧的眼光解读世间万物,这样你就能保持一颗平和心去对待功名利禄,财色名食睡。没有房子了,租个房子住嘛,有什么了不起。没有好衣服,把衣服洗干净一点,穿起来也不错。我认识一个朋友,衣服太多,每次出去要花两小时搭配,不知道穿哪个好,反而生出诸多烦恼。像我这样的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烦恼,我这套衣服,夏天可以穿,冬天也可以穿,我一共就三套衣服,洗了穿,洗了穿。可以说,你对外在的东西追求越少的时候,说明你的内心越丰足,你的快乐也会成倍增加。因为这个快乐是掌握在你自己手里,而不是依附在外物上,当外物撤去,你的快乐就没有了。

  所谓参禅,本质上是教我们如何管住自己的心,如何与自己的心对接和对话。有人以为参禅很高深,其实参禅异常简单:你每天跟自己的心对话,今天快乐吗?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今天和别人吵架了,为什么和别人吵架呢?别人说我一两句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别人说我一两句就不高兴了呢?一路追问下去,就能把问题找出来,把症结找出来,这是自我疗愈最好的方法。因此打坐很重要,它可以帮助你把自己的心结找出来,然后解决掉。

  打坐真正的目的,是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我们现在可以借助很多东西来训练自己的心,弹琴也好,练书法也好,礼佛也好,都是通过外在的方式不断把自己的心调到安住状态,当你心很散乱或很难调伏,你要不断通过外在的刺激来观照你的心,因此生活当中碰到问题不要害怕,不要躲避,要抱着喜乐的心去接纳它,这正是一个修行者看清自己调伏自己的心最好的课题。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无论遇到什么境地,都是他修炼的阶梯。

  要修自己的心,就要用两个字,观照。就是时刻看着它,看着自己的心。故而,修行千万不要找别人的问题,总是找别人的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大。总是找自己的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小。

  △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但归根结底到一个原点,那些问题都是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人没有信仰,所以没有敬畏心,没有使命和价值。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 而莫知予之为取

  我看到一条微信说,初级等次的领导,靠勤奋做事业;中级层次的领导,要靠德行做事业,最高级的领导者,靠胸怀去成就。他是靠内心的格局去做事,有大格局者一定有大事业。佛教里面讲“不二”的思想,正是超越善恶之上的大境界。一个人为什么能有巨大的胸怀和包容呢,他一定是站在“不二”的思想高度来理解问题,是超越了善恶美丑真假亲疏这样一种思想。超越,不是说你不明了真假善恶,那样就成糊涂虫了,而是说你不放在心上,不着相,不分别对待,保持你的圆融与智慧。

  所以,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及幸福与否,一定来自他解读世界的观念和认识。这样一种训练对于我们每个人至为重要。我曾参加一个论坛,发言论述到一个话题,我说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但归根结底到一个原点,那些问题都是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信仰,所以没有敬畏心,没有使命和价值。当你的导航定错了,怎么会不出问题?大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如果这个原点正确,那么我们无论怎么做都万变不离其宗,如果原点错误,我们怎么做都会是错误的。

  《后汉书》说过一句话: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予之为取。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一个道理,这个东西我拿到了、抓到手了,就是我的,却不知道付出、给予才是真正的拿到。这种思想正好和佛教吻合:你想富有就要布施,布施,才能富有。但很多人不认可这一点,心想,我给你5块钱,我不就少了5块钱吗?

  当然,在佛教里布施不仅仅是给予金钱财物,包括你给别人支持,关心他人,给予爱,甚至你一个真诚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给别人让座,都是布施。当一个人有爱心时,他随时可以帮助别人,不是说等有钱了才能去布施。

  布施真的可以让人越来越富有,释迦牟尼佛的话真实不虚,真正践行的人才会体会到这一点。这几年,我不管走到哪里,都想尽办法去布施,结果发现我越布施,越富有,收获越大。我们寺院也在源源不断做布施,每年做很多公益,有各种各样的禅修活动,像大学生夏令营,我们办了好几届,说实话,一般做公益的,不会给老师讲课费,但我们所有请来的老师,都给他们课时费。尽管来上课的学生我们不收一分钱,但讲课的老师我们是要回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请哪个老师来都很好请,大家都乐于和我们打交道。倘若你只索取不回报,你的人缘会越来越差。明白这个畅通无阻的规律之后,你发现做事其实很好做。上次我到清华大学讲课,他们给我一笔钱,回来到南山寺去讲课时,那里有一万多人念佛,特别殊胜,我走时就把课时费和口袋里所有的钱捐给他们,只剩下车费一个人回来。我觉得很快乐,这么好的道场,我发自内心随喜赞叹。

  李嘉诚曾经传授给他的儿子李泽楷一个真正的生意经,他说,你和别人合作,应该多施舍,比如你本来拿五成,现在就拿三四成,把多余的让给别人。人家觉得你这个人厚道,下一次有更好的项目第一个找到你,结果积少成多,你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这就是我事业成功的秘诀。

  所以不要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干不了大事,都死在蝇头微利上。人类的本性是互惠互利,是共存共荣,这是宇宙规律,一个人不可能独霸世界,独打天下,独自坐大。如果你以自己的力量不断帮助身边的人,那身边的人都成为你的善缘、助力和顺境,你的事业会越来越顺畅发达,这是布施带来的必然结果。

  降伏其心 就是降伏我执

  降伏其心,是个需要一生去用功的过程,释迦牟尼佛解说整部《金刚经》,其实就是“云何住,云和降伏其心”,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一种心的对治,来源于我们对宇宙万体自然规律的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它的基本规律也是终极规律。那我们碰到一点刺激为什么会很在意呢?因为我们没有把这种规律贯注到我们的身心,改变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我执”在起作用。降伏其心,就是在降伏我执,当你粉碎我执,四大皆空,心无挂碍之时,才能把心彻底降伏下来。

  但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平常人总是说我要修到什么境界,我要证到什么境界,你还有个“我要”,有自己的欲念在里面,这也是我执,当你把所有在意的东西全部破掉的时候,就是我们说的修行的最高境界,那个时候就不存在挂碍,分别,不安的心就无法生起来,这是修行的终结点,是至高无上的境界——就是再没有比这个境界再高了。作为一般人,我们开始时还是像神秀大师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时时看着自己的心,一有污染,烦恼习气一现行,就立马观照并清除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贤宗法师       自由)(五明学佛网:贤宗法师       自由)  

 圣轮法师:向绿色大地取经 让心灵自由呼吸─「心净则国土净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3 灭谛 一 解脱即是自由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自由之创造 

 夏绿蒂·净香·贝克:生活在禅中 六、自由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3 获得完全 

 雪漠:自由是最大的爱 

 雪漠:自由在于“心心相印” 

 雪漠:愤怒与傲慢是自由的绊脚石 

 药师山·紫虚居士:以佛法观点看自由意志 

 高月明居士: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吗?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