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宗法师:灵山慧雨浥轻尘


   日期:2017/2/3 13: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参悟“舍得”机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把事情做到无限量大,能够建立起大气磅礴的理想王国,那一定是来自于他内心对世界万物超脱的解读方式,是这种解读方式惠及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所做所思的一切都是从自己出发、都为自己着想时,你会发现能够拥有的平台很小很小,自己发挥的余地也有限。当你的思想高度建立在惠泽一切一芸芸众生时,你会发现,脚下的平台像大地一样辽阔豪迈,你未来达到的可能就会突破眼前的一切极限,成几何倍数增加。

  我们“爱心联盟”是来做什么的?是为所有的企业家铸造一个平台,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人都活的更有爱心,活的更灿烂、更幸福,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我们以这种思想注入到平台上,这个平台就能永恒存在,因为无一例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温暖、需要关心,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每次来到爱心联盟上课的时候我都讲过同样一句话:今天你来到“爱心联盟”平台,回到家后,你的家人,亲戚朋友,你的人事圈子所及,也变成了一个“爱心联盟”平台。这个平台是可以不断繁衍和扩展的,就像细胞一样不断分裂。你的爱心在你的倡导和鼓舞下会辐射开来,今天,你帮助了别人,明天,别人又帮助了另外的人,后天,那另外的人又帮助了你,到最后,可能无量无边的人都把爱回馈给你,所以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给予的爱越多,获得的爱也越多;你的爱无量无边,获得的爱也无量无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乃事物存在的一种自然规律。有人想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可他馈赠给别人的都是憎恶和恶意,他还在那里埋怨命运的不公,试想一下,难道一个人种下黄豆他能收获绿豆吗?

  我们对自然生态也是如此,你不尊重大地、自然,暴虐、破坏她们,肆无忌惮攫取,得到的当然就是沙尘暴、泥石流、海啸等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和各种癌症。很多人抱怨这个时代生存环境之差,可从来没想过人类的贪婪心是如何暴殄天物,凌辱万物,攫取大地精华的,把地球母亲的心挖空成一付骷髅也填不满人类的欲壑。

  我在学游泳时发现了一个规律,当你把水不断往外推时结果发现水是不断往里涌的;当你想把水往里拢时,结果水是不断往外泄的,奇不奇怪呢?我发现这样的规律推而广之在生活中亦复如是,当你绞尽脑汁越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往往越得不到,当你不去想得到它反而不请自到送上门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实《后汉书》有句话说的很明白:“世人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予之为取”,这句话可谓道破了天机,——世上的人,都以为把东西抓到手里就是得到了,却没有人想到给予才是真正的得到。今天,在座的企业界朋友也分享过这句话:得到不是得到,给予才是得到。大家忖度一下,这里面是什么道理呢。

  佛教里面有个思想——布施的人才富有。越布施,越富有。李嘉诚和别人合作的时候,如果本来得六成,他会只拿四五成,多余的让给别人,别人觉得这人很厚道,所以都愿意和他合作,最后他反而成了香港首富。李嘉诚的这种思想就是布施,自己少拿一点,别人多得一点,慢慢地你发现,自己做什么都越来越顺利,运气也越来越好,帮助你的人越来越多。当然,布施不仅仅表现在钱财上,布施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布施就是慈悲,布施就是给予,布施就是帮助别人,布施就是把好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当然,在布施的背后,要用智慧做指导。佛教中,智慧和布施是鸟之双翼,二者同等重要,缺少了一翼,鸟就飞不上天空。

  和合“因缘”之法

  佛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叫因缘法。一切事物,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那我们想想,如果你要开一个店,开一个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条件?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找一个地点,第三要做一个项目,第四要招几个员工,其次,还要知道店里怎么摆设,怎么装修,等等,所有这些具备了,你才能把事情做起来,这些都是因缘。

  因和缘我们可以分开来说,简单地讲,因就是种子,缘就是条件。比如说一个种子要让它发芽,首先要求有这样一粒种子,种子是好的,这是因。仅仅有这个因还不行,还需要阳光、空气、土壤、分水,以及相关的护理,这些都缺一不可,全部具备了,种子才能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佛教告诉我们,宇宙中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无缘无故孤立地存在,全是相互联系、依附而存在的,叫“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备一定的缘分,没有这个缘分便不可能孤立存在。

  就像有些人觉得佛教里的放生很迷信,仔细一想,放生其实是保持我们世界相依相附的多样性而存在的,好比狼如果被人打完了,吃草类动物将大量繁殖,草就会被吃光,然后就面临沙漠化了,那样我们人类能活的好吗?所以草跟我们人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前几天我去普陀山,看到那里的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空气是那么新鲜,花开的那么鲜艳,就和大理一样,同样是一朵玫瑰,看上去却格外美,我们这里的玫瑰看上去感觉就不同,因为环境不一样,土壤、空气都被污染了,当然开不出那种资质的花。

  佛教是一门顶级智慧的学问,它研究宇宙间所有事物相生相灭的关系,生老病死不断迁移的过程,得出一个恒常不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

  前几天有个朋友对我感叹,最近生意不好,员工留不住。我说你有没有关注在什么条件下他愿意留到这里?你的客户来到这里,发现这里不是他想要的,他会转身就走,而且不愿再来。大家有没有发现,能把事业做到无限大的前提是什么?社会上有很多很多人需要你,只要你做的是很多人需要的,你的事业一定能兴旺发达。这即是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你不具备这样的因缘,社会不需要你,你就做不成了。

  老实说,我自己每天在头脑中也想一个问题——我们香海禅寺为什么要存在,凭什么而存在?当你所做的事只是社会上极少一部分人需要时,你的事业存活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没有一个人需要,那存活下去就更艰难了。

  作为企业的掌舵者,我们要时刻地问自己这一点,这个就是参禅。参禅就是问,不断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找到答案。不要以为佛教里面的参禅就是枯坐在那里,像个呆子,佛教里的参禅也是让我们生起智慧,因为参就会问,问就会怀疑,怀疑就会找到答案,当我们不问就找不到答案。所以,参你是谁?参你在哪里?参你往哪里去?这是禅宗里面著名的“三参”。我们还可以参,你现在在干吗?昨天为什么吵架了?为什么身体有病?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你身上有多少问题都可以对自己参。你参的越彻底,越究竟,会发现自己以后问题越少。

  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断制造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智慧的人会把问题解决得很善巧,他活的很顺利,没智慧的人问题解决不好,当然活的艰难。

  所以打坐不是枯坐,古代禅宗有个公案,一个徒弟天天在那里打坐,师父看到这个弟子如此刻苦怕用错了功,就捡起一块砖头,在弟子身边磨啊磨,弟子被吵得不行,对师父说:“你在这磨砖头干嘛呢?”师父说:“哎,我想磨成一面镜子。”弟子惊讶问:“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师父反问道:“砖头不能磨成镜子,你打坐就可以成佛吗?”弟子当下开悟,拜谢师父赐教。

  打坐不能枯坐,而是要有鲜明的内心,敏锐的觉察,看着自己内心生起的诸多问题,去参透它,解决它。当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了,就知道怎么去解决,你没有看清自己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呢?我们有空去探访下监狱里的犯人,很多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而酿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为什么当初不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呢?

  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事情没发生前,就已经把问题解决掉了,让它消灭在萌芽状态。所谓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也是同理,等结果已经酿成,再去后悔,悔之晚矣。

  契入“不二”境界

  我经常讲,不能把佛教定义成一个宗教,它其实是世界观、价值观相统一的一个哲学思维,是非常高标的,它是站在宇宙的高度来俯视世间万物,站在生死的高度来看待一切物命,因为它太高了,高处不胜寒,所以一般人接受不了。

  很多人一读《金刚经》,就觉得讲什么空啊无啊灭啊,一点也不实在,与我八竿子打不着。但我经常说《金刚经》是本发财的书,关键是你会不会去读。你要把内心对物质占有的欲望全部打破,这时候再来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你再想得到什么就很容易得到。但我们要破掉心中的这个执念非常难。

  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切有无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就是破执的照妖镜。它的意思是,人世间一切财富、名望、地位,包括你能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刹那生灭,不能永存的东西。若能用这种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变化、生灭、流动、无常的本性之后,再来面对每一样东西,你就能很容易驾驭世间的一切。

  佛教里面有种思想叫不二,什么叫不二?超越了二元对立,像善恶、有无、美丑、生灭,等等,就像我们对待事物,有生必有灭,有善必有恶,有有就有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有对待,有分别。有对待,有分别你就陷入到一个小的局面里走不出来。

  你是企业老板,回过来头看你身边的人,这个人脾气好,那个人脾气不好,这个人喜欢贪小便宜,那个人很木讷,怎么怎么……你有选择对待,就不能做到和光同尘;你不能和光同尘,就不能进入一种大无碍的境界。

  六祖慧能离开这个世界时,给世人留下一句话,“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这个思想其实就是不二的思想。

  佛教里面让人修善,又让人不修善,让人断恶,又让人不要执着恶,什么意思呢?《四十二纲经》里面有句话叫“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今天在座的都是企业家,你们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那最优秀的一群人一定要拿到世间终极智慧来指导,最终极的智慧就是这样: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常人都讲,我们要起正念,我们要安住当下,我们要修什么什么,我们要修到什么境界,这些,都是对“相”的执着。哪一天,所有这些修行的相统统在你心中扫除了,你所站的高度才是最终极的高度。

  因此我们做企业,不是为了赚钱去做,不是为了图名去做,不是为了得到某个地位去做,这些都是束缚你的障碍。当你心中不再产生束缚你的障碍时,你所站立的高度是至高,以这样的高度来看问题,理解事物,你和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就有天壤之别。

  我们要经常在心里落实这八个字: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人家给你再多掌声,也和没有掌声一样;人家再夸你,也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你有再多的钱,也像没钱一样,人家给你再大的打击,也像没有打击一样。这时候谁能左右你,影响你,妨碍你?

  当然这种境界需要铺垫,你没有一定的经历和磨难,是无从生起这种境界的。我们每天都在打坐,都在修行,但你不执着于这个修,不执着于每天打坐,不执着于参禅,那你就能进入到无修的状态。我们要把企业做好,你每天像牛马一样劳作,但你的内心超越一切物质之上,虽然你每天身在辛苦劳作,但心不会被这个相绑住、拖牢、拉下水,你知道这一切跟游戏一样,都是一个过程,都是因缘和合,都是成住坏空,你就能进入得之不喜、失之不悲这样一种超然境界。

  人的心胸就像水,多大的水才能浮起多大的船,当你达到无住无着境界的时候,再大的船只也托得起来。有的人说自己的底气足够大,给他一百万,没感觉,给他一千万,也没感觉,给一个亿,有点感觉了,十个亿呢,哎哟开始摇摆了,100个亿呢,就撑不住了,这说明他的心里还是在意一些东西,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虚空。

  一个进入空性的人,他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要做一个很大的事需要这么多钱,他不过是在使用钱这个工具,仅此而已。他不是为了得到钱和钱附加的一切名闻利养。他赚钱,是为了做事,做事,是为了利益众生。一个大境界的人是无我的。

  所以说,我们未来有什么样一个可能,一定是你往自己的内心植入怎样一种理念,小我就有小境界,大我就有大境界,无我,就是无限的境界。不断地把自己超脱出来,今天让你当国家主席,你可以当的很好,明天让你扫地,你也可以扫的很好,你不在乎是扫地还是当国家主席,在你心里就是职务不同,无有高低,都是为人民服务。无有高低是性空,能把不同的事做好,是妙有。性空妙有,一体两面,说二是一,说一是二。

  能进入这种“不二”的境界,才是人生的大境界,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应该往这个方向去成就自己。至于做生意,做的好不要在意,没做好也不要失落,一切都是一个过程,把当下的每个过程过好就行了。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当然,如果你有颗敏锐的觉察和观照之心,你会找到一个很好的项目,而且把它做的很好,因为觉察和观照,即是智慧的生起。一个有智慧的人,很少遭遇败绩。

  我希望在座的企业家从今以后走上一条修行之路,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挑战,去面对新的自己。修行的终极目的,是解脱,是所有众生的解脱。所以,所有人都走在修行的路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贤宗法师       修行)(五明学佛网:贤宗法师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