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远大师:出家人为什么不礼敬君王?


   日期:2017/2/5 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全文简介:

  作为对历时近两年的“ 沙门抗礼”之争的总结, 慧远大师( 下文简称“ 远公”)撰成本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论旨在系统阐明沙门不敬王者的深意,为佛教日后解决“抗礼”问题提供参考与依据。

  文中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说明造论缘起,即元兴年间,太尉桓玄依据《老子》中的说法,认为沙门既然依君王的运通之德而得以生存,所以应该礼敬君王。而远公认为“ 沙门是否礼敬王者” 超出了礼仪所系,关系到佛法的命运,所以著论予以回应。第二大部分,是所著的五篇论文,依次为:《在家一》《出家二》《求宗不顺化三》《体极不兼应四》《形尽神不灭五》。在这五篇论文中,远公从事理两个层面,系统阐明“沙门不敬王者”的原因。其中,第一、二篇,从事相行迹方面加以说明,第三、四、五篇,从佛教义理上深入阐释。第三大部分,以宾主问答的形式,补充解释初学沙门可以接受供养礼敬的原因。

  此论的创作,使沙门不必固守世俗礼法的观点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形成了中国佛教沙门不敬王者的定局。此后历朝历代,虽然仍不时出现有关“抗礼”的论争,而通观其争论的深广程度,基本上没有超出本论的论述范畴。

  为了便于阅读,下面对原文逐篇进行导读。首先是全论第一大部分—造论缘起。

  原文:

  晋成[ 2 ]、康[ 3 ]之世,车骑将军庾冰[ 4 ],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 5 ]有答。至元兴[ 6 ]中,太尉桓公[ 7 ],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 8 ]。《与八座[ 9 ]书》云:“佛之为化,虽诞[ 1 0 ]以茫浩[ 1 1 ],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资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故尊其神器[ 1 2 ],而体(与八座书中作“礼”)实[ 1 3 ]唯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存弘(与八座书中作“君”)御而已哉?沙门之所以生,生资国存(与八座书中,作“所以生生资存”,无国字),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

  于时朝士名贤,答者甚众。虽言未悟时,并互有其美。徒(一作但)咸尽所怀,而理蕴于情。遂令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悲夫!斯乃交丧[ 1 4 ]之所由,千载之否运。深惧大法之将沦,感前事之不忘,故著论五篇,究[ 1 5 ]叙微意。岂曰渊壑之待晨露,盖是伸其罔极[16]。亦庶[17]后之君子,崇敬佛教者,式[18]详览焉。

  本段简介:

  本段说明远公造论的缘起。首先,说明造论的背景。太尉桓公在前朝“抗礼”之争的基础上,依据玄学,从君王有天地所赋予的资生之德的角度,再次提出沙门应当礼敬王者。当时,虽有高官名贤等提出异议,但由于所述的道理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致使沙门礼仪面临沦坠。其次,说明造论的用意。作为此次“抗礼”之争的终结之作,远公著论五篇,详述“沙门不敬王者”的深意,为日后的“抗礼”之争提供理论依据。

  白话:

  东晋成、康二帝年间,车骑将军庾冰对沙门不敬君王的做法提出质疑。对此,当时的骠骑将军何充作了答复。至元兴年间,太尉桓玄也认为沙门应该礼敬君王,并且指出庾冰所举的理由不够详尽。他在《与八座论沙门敬事书》中说:“佛教的化导,虽然说的都是漫无边际的道理,举的都是视听之外的事情,但是以恭敬为本,这与世间无异。只不过所期望的目标不同,并非要废除恭敬的形式。《老子》中,将王者等同于‘道’、‘天’、‘地’三大,其之所以重视王者,就在于王者有助于百姓万物的生存发展,哪里仅是因为圣王在位,才将其与天地并论呢?天地之德在于化生万物,而将此运通生命、理顺物情的功德赋予王者,所以才以王位为至尊,而将礼仪设置得如此隆重。哪里只是通过形式上的崇拜尊重,以扩大王者的统治呢?沙门生存的日用之需,也是来源于君王理通物命之德。哪里有接受王者的恩德而不遵守其礼教,得到王者的恩惠而不尊敬王者的道理呢?”

  当时朝廷的官员和名人贤士,回复的人很多。虽未能触及问题的实质,但也各有所见。在表达出自己看法的同时,却把实质埋没在了情见之中,致使无上的佛教礼仪,毁于尘世俗见。超越世俗的诚心,屈从于桓公的威势。可悲呀!这正是世道衰乱的原由,千载少有的厄运。深恐佛法沦坠,前事不忘,堪为后事之师,故著论五篇,详述抗礼的深意。岂敢将此论比作深谷所期盼的朝露,不过是用来表达对佛陀无尽的感恩之情。也希望日后崇敬佛教的君子,能够详细阅览此文。

  导读:

  五篇论文之前的这段文字,相当于全论的序文,说明造论的缘起。包括两部分,首先说明造论背景,其次说明造论之意。

  原文从“晋成、康之世”至“千载之否运”为第一部分。包括四节:一是前朝曾有论争;二是桓公再提礼敬;三是诸贤答未尽理;四是佛教面临浩劫,礼法将沦。

  从“晋成、康之世”至“何骠骑有答”为第一节,说明车骑将军庾冰主张沙门敬王,因骠骑将军何充上表反对,使得庚冰的提议搁置, “抗礼”之争暂得平息。

  从“至元兴中”至“沾其惠而废其敬哉”为第二节,太尉桓公再提礼敬。桓公认为,前朝庾冰的提议中所阐明的道理不够充分,所以依据《老子》中的观点,重新提出沙门敬王一事,并在朝廷内部征求意见。桓公所作《与八座书》中的要点有三:一是说明佛教也是以礼敬为本,只是目标不同,并非全不礼敬;二是引用《老子》中“同王侯于三大”之说,从道理上说明,因为君王具有养育百姓的功用,所以受到万民的礼敬;三是沙门既然同样依赖于君王“资生”而得以生存,因此也应当礼敬君王。如上,桓公根据佛教本身也有礼敬制度、君王因“通生理物”而受到万民礼敬,和沙门也需要君王“理命”方得“资存”三点理由,得出沙门应当“礼敬王者”的结论。

  从“于是朝士名贤”至“而理蕴于情”为第三节,说明诸贤答未尽理。桓公“沙门礼敬王者”的提议传达到朝廷八座后,不但遭致八座的反对,也引起许多奉佛者与僧人的抗议。尚书令桓谦、中书令王谧、侍中尚书张敞及僧人道宝等,亦曾就此问题单独与桓玄展开过论争。虽然诸贤的回答各有所长,但多出于护法之情,未能切中要理, 以致无法使桓玄改变主意。

  从“遂令无上道服”至“千载之否运”为第四节,说明佛教面临浩劫,礼法将沦。历经和诸贤几番问答之后,桓玄已经决定实施“沙门礼敬王者”的政令,形势极为危急。

  原文从“深惧大法之将沦”至“式详览焉”为第二部分,说明造论之意。远公深恐佛法会因为抗礼之争的失败而沦坠,所以结合这次事件,著论五篇,系统阐明其中的深意,为今后的抗礼之争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是全论的第二大部分, 包括五篇论文,依次为:《在家一》《出家二》《求宗不顺化三》《体极不兼应四》《形尽神不灭五》。

  在家一

  原文: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家为异。出家之人,凡有四科[19]。其弘教通物,则功侔[20]帝王,化兼治道。至于感俗悟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 2 1 ],故以废兴为隐显耳。其中可得论者,请略而言之:

  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 2 2 ]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23]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其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

  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 2 4 ]为滞累,根深蒂固,存我(一作“我倒”)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声色为游观[ 2 5 ],耽湎世乐,不能自勉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检,以此为涯,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则大同于顺化。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 2 6 ]。略叙经意,宣寄所怀。

  本段简介:

  作为五篇论文中的第一篇,本篇就在家学佛者是否应“礼敬王者”展开阐述。

  文中,远公首先指出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其次,通过阐明“礼敬”的深意,结合其“存我未忘”的状态,说明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的原因。最后说明,桓公论中的观点适用于在家学佛者。

  通过本篇,远公对在家学佛群体的行为准则予以明确界定,为下篇中辨明出家沙门是否礼敬的问题提供参照。

  白话:

  在佛教所阐明的要点中,出家这件事最为特殊。出家人共有四类,他们弘扬佛法、理通万物的功德,不亚于帝王。他们的教化,同时也有辅助治理国家的作用。至于以佛法感化世俗、觉醒时人的事迹,则历代不乏其人。只不过值遇有适合佛法流行和潜藏的不同,佛教也就因此废兴而有隐显。就其中可讨论的,请允许我大略谈谈。

  在家信奉佛法者,则属于顺应世间教化的人。因为他们的内心尚未改变世俗的情见,外表也和世人相同,所以应当有居家的天伦之爱和敬奉君主之礼。礼敬在人们心中有根基,所以可以通过礼敬加以教化。根基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往昔的教化而成。因此,顺着亲情教以仁爱,可以使人们知道有自然的养育之恩;顺应君主的威严教以礼敬,可以使人们知道有自然的惩罚应当尊重。仁爱与礼敬,其实是由冥冥之中的感应而来。感应的本因如果不在现今,则应该从以往去追寻。因此,以罪责作为刑罚,会使人们因恐惧而慎莫作恶;用天界的快乐作为奖赏,会使人们因追求快乐而行善。这都是把善恶的影响报应,通过礼敬的教化方式体现出来,也是因势利导,而不违背百姓自然的习惯。

  为什么呢?因为注重自身生存的人,还滞留在三有世间的封闭之中,尘劳的拖累根深蒂固。念念执著自我而不能忘怀,所以,把情欲当成乐园,追逐声色等六尘,沉湎于世间的快乐,不能自勉而超出。因此,教化中所抉择的,也是以此为界限。这些人不明白出世的道理,所以就应该顺从于世间的教化,不能够接受王侯的恩德而不尊重其礼仪,得到王侯的恩惠而对其不敬。所以,欣乐佛法的在家人应该首先事奉双亲、礼敬君王。即使想要脱俗出家,也应该得到君亲的同意后再剃度。如果君亲还存有疑问,就应该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等待君亲也觉悟后再说。这就是佛教中重视生存和协助帝王治理国家的道理。

  您立论的观点,与此类似,所以这里首先界定在家、出家的区别,以便于辨明礼敬君亲的道理。如上略述经中的大意,以表明自己的看法。

  导读:

  本篇和下篇论文,从事相层面通过对在家、出家两类学佛者的对比,说明“沙门不敬王者”的原因。本篇中,首先探讨在家学佛者是否“礼敬”的问题。其中分两部分,首先略述了佛教的特点、作用和表现,其次针对在家学佛者是否“礼敬”问题加以辨析。

  原文从“原夫佛教所明大要”至“请略而言之”为第一部分,包括三点:一是说明出家是佛法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二是说明出家人兼备世出世间教化的作用,三是从佛教的外在表现来看,虽然其作用一直存在,但也会随时代的废兴而有隐显。

  从“在家奉法”至本篇结束为第二部分,针对在家学佛者是否“礼敬”的问题加以辨析。分为四节:一是说明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二是阐释礼敬教化的深意,三是详细说明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的原因,四是对应来问加以总结。

  从“在家奉法”至“奉主之礼”为第一节,说明由于在家学佛者的内心和外表,与世间人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应当礼敬王者。

  从“礼敬有本”至“而不革其自然也”为第二节,阐释礼敬教化的深意。深意有三:一是从“礼敬”教化的形成根源来看,是因为往昔受过教化,符合人民的习惯。二是从采取“礼敬”教化的道理来看,是合乎“自然”的恩德和威重。三是从“礼敬”的作用来看,可以让人们通过恩德而向善,通过威重而止恶。如上,从所揭示的深意来看,远公对“礼敬”的诠释,已非桓玄所及。

  从“何者”至“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为第三节,详细说明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的原因。文中,首先依据在家人我见未忘、贪爱情欲声色的现状,指出宜先以世间法来教化,令止恶行善,由此应礼敬君亲。其次说明,即使是修学佛法的在家人,也应该首先奉亲敬君,乃至出家也应先征得君亲同意。最后说明,提倡在家学佛者应当奉亲敬君,即是佛教重视生存和辅助王化的表现。

  从“论者立言之旨”至“宣寄所怀”为第四节,对应来问加以总结。通过与桓公论中“因为重视资生所以应当礼敬”观点的比较,说明桓公所说,和在家学佛者的情况类似。所以,远公首先要区别在家和出家,以展开对礼敬问题的辨析。即在家学佛者,属于桓公所说的应当礼敬的范围,而出家人,则如下文所论。

  本篇小结:

  一、本篇中,远公针对在家学佛者,通过阐释礼敬教化的深意和分析在家人的状态,说明其应当“礼敬王者”。

  二、远公通过对“礼敬”教化深意的阐释,肯定了“礼敬”的合理性。

  三、根据在家学佛者“厚身存生”、仍然迷恋声色情欲的状态,远公指出,应当先以世法加以教化,通过“奉亲敬君”以止恶行善,不能废弛礼敬。

  四、最后,远公指出,桓公论中所述比较符合在家学佛者的情况。所以首先要区分学佛者有在家、出家之别,以便为下篇辨明出家人是否礼敬的问题做参照。

  出家二

  原文:

  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

  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

  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僧传作“近”)开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27]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从此而观,故知超化表以寻宗,则理深而义笃。昭(一作“照”)泰息[ 2 8 ]以语仁,则功末而惠浅。若然者,虽将面冥山[ 2 9 ]而旋步,犹或耻闻其风。岂况与夫顺化之民、尸禄之贤,同其孝敬者哉?

  本段简介:

  在上篇阐明在家学佛者应当“礼敬王者”的基础上,本篇说明“沙门不敬王者”的理由。

  文中,首先说明佛教教义与世俗不同,出家是为了领悟佛法的宗旨和息除色身的大患,因而采取“变俗”、“遁世”的外在形式,不再固守世间礼仪。其次,说明从出家修行的利益来看,并未失去世间的“孝敬”。最后,通过和儒道的对比,彰显出佛教超越“礼敬”形式、追求“宗旨”的高尚。

  通过本篇,远公从事相层面辨明“沙门不敬王者”的原因,为下文从理论层面的深入阐释奠定基础。

  白话:

  出家则是世外之人,行迹超凡脱俗。佛教的教义是,了达人生患累的根源,是因为有这个色身,所以不会通过保养色身来消除患累。深知生生不息是由于禀受迁流变化的惯性,所以不顺从迁化以追求其宗旨,因此,就不会看重生活所需的资财。不通过保养色身来消除患累,就不会以提升生活质量为贵。这就是出家人内在追求和在外形上有资生之需不同、道路和世俗相反之处。

  像这样的人,从落发开始来表达自己的誓愿,将不凡的志向表现在着装的改变上。所以凡是出家人,都是避开尘世以追求自己的志向,改变习俗以通达修行的道路。习俗改变了,服装制度就不能和世间典籍要求的一样;避开了尘世,则应该表彰其行迹的高尚。

  正由于避世变俗,现在即能够拯救沉溺于生死流中的俗人,拔除多劫恶道受苦的罪根,将来可以通达三乘佛法,广开通向天、人的正路。如果能使一位出家人成就,那么他得道的功德就会利益六亲、泽流天下。虽然不居在王侯的位置,也已经协助帝王,化育苍生万民了。因此,虽没有重视天伦之亲情,而不违背孝道;虽不礼拜帝王,而不失去敬意。

  从此来看,可知,超越造化的表象来追寻其根本,则道理深刻而含义真实。相对于局限在一生之内而仅教以仁义,则功德微少而收效浅薄。如果这样,即使面对“至仁无亲”的境界也会回转脚步,不屑听闻,何况与顺从造化的俗人、白吃俸禄的贤士,一同固守于孝敬的形式呢?

  导读:

  通过与上篇在家学佛者的对比,本篇从出家人的自身追求和化他功德两方面,阐明“沙门不敬王者”的理由。

  文中包括三部分,一是说明出家人的追求和行迹,与世俗不同,二是阐明出家人不失致君泽民的功德,三是通过与儒道对比,显示佛法义理深远。

  原文从“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至“遁世则宜高尚其迹”为第一部分。分为两节,一是从道理上说明出家的异俗,二是从行迹上说明出家的异俗。

  从“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至“道之与俗反者也”为第一节。文中, 首先,说明出家则是方外之人,与世俗迥别。其次,通过对比,彰显沙门的目标和道路。从目标来看,与在家人追求“生生”不同,出家是为了“求宗”。从道路来看,与在家人注重物资和生活质量相反,出家人深知这些都是患累,所以不存身、不重厚生、不重运通之资。最后总结说,出家所追求的目标和选择的道路与世俗相反。

  从“若斯人者”至“遁世则宜高尚其迹”为第二节,从行迹上说明出家的异俗。如上沙门内在追求目标和道路的异俗,也必然反映在外在行迹上,所以出家人采取了“变俗”、“遁世”的异俗行为。此处,已经隐含了远公对“抗礼”问题的回答,即出家人所遵循的礼仪和世俗不同,所以不应该像对待在家人那样,要求出家人“礼敬王者”。

  从“夫然者”至“而不失其敬”为第二部分,阐明出家人不失致君泽民的功德。文中,首先说明出家修行的功德。即现在可以帮助世人觉醒,将来可以通达三乘佛法,开启天、人之路。其次指出,由此可以让亲友、世人皆得利益,有致君泽民之功。最后总结,可见出家虽然没有采取世间礼敬的形式,而对君亲来说,并不失于孝敬的实质。

  此处应和上篇中所讲“礼敬”的深意对照来看。前文说明“礼敬”的作用是为了止恶扬善,而出家人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礼敬”,但其修行同样能够带动自他止恶扬善,发挥了和“礼敬”同样的作用。当然,这仍然只是从世间善恶来说,如果从出世间了生脱死而言,则其利益更非世间孝敬可比。

  从“从此而观”至“同其孝敬者哉”为第三部分,通过与儒道对比,显示佛法义理深远。在上述出家不失孝敬的基础上,文中说明佛法宗旨的理深义笃,超越了儒家的“仁爱礼敬”和玄学的“至仁无亲”。从而得出,出家人不“礼敬”的意义,远非世俗的“礼敬”可比。

  本篇小结:

  一、本篇中,远公通过阐释出家沙门的内在追求、外在表现及功德利益,说明出家沙门虽“不敬王者”而不失敬意。

  二、文中首先说明出家沙门,在内在追求和外在表现上,与世俗不同。其次,通过阐明沙门产生的功德利益,说明出家修行,虽然没有奉亲敬君,却不失于孝敬的内涵。最后,通过和儒道的对比,说明沙门依据佛法义理,从而超越世间“孝敬”,追求出世解脱的真实。

  三、本篇所提到的“求宗不由于顺化”,成为下篇论文从理论层面展开阐释的切入点。

  注释:

  [1] 沙门不敬王者论:据本论文末云“晋元兴三年”,可知本论作于公元404年,是年远公(334~416年)七十岁,桓玄(369~404年)三十五岁。元兴元年(402年),桓玄致书“八座”,提议沙门礼敬王者。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下《桓楚许道人不致礼诏》,“礼敬”之争结束。元兴三年(404年),远公著成此论。在桓玄与朝廷“八座”讨论“礼敬”问题的过程中,桓玄曾致书远公询问意见,并于信中随附《与八座书》,远公复以《答桓玄书》。

  [2] 晋成:晋成帝司马衍(321~342年)。

  [3] 康:晋康帝司马岳(322~344年)。

  [4] 庾冰:(296~344年):字季坚,东晋大臣。康帝即位时,进封为车骑将军。以清廉谨慎,俭约自居闻名。

  [5] 何骠骑:即何充(292~346年),字次道,庐江郡县(今属安徽霍山)人。晋朝重臣。担任过骠骑将军,故称“何骠骑”。笃信佛教,《晋阳秋》曰:“何充性好佛道,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

  [6] 元兴:(402~404年),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第二个年号。

  [7] 桓公:即桓玄,东晋将领、权臣。历任侍中、太尉等职,封楚王,自称太尉。公元403年篡位称帝,不出半年即兵败身死,史称桓楚武悼帝。

  [8] 庾言之未尽:桓公在《与八座书》中说:“庾意在尊主,而理据未尽。”

  [9] 八座:即中央政府的八个官位。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三国魏晋、南朝等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10] 诞:说大话。《汉书》曰:“言神事如迂诞。”师古曰:“诞,大言也。”

  [11] 茫浩:广阔无际的样子。这里指漫无边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

  [12] 神器:指王位,国家权力。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曰:“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3] 实:确实,实在。张衡《东京赋》曰:“寔蕃有徒。”

  [14] 交丧:《庄子·缮性》曰:“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后以“交丧”喻衰乱。

  [15] 究:《说文》:“究,穷也。”这里指详尽。

  [16] 罔极:无穷,这里指对佛恩无穷的感恩之情。《诗经·小雅·蓼莪》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17] 庶:但愿,希冀。《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曰:“庶几赦余。”

  [18] 式:句首语气词。无实义。《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

  [19] 四科:即出家四众,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20] 侔(móu):齐等。

  [21] 行藏:流行和潜藏。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2] 天属:自然关系所结合的亲属,指直系亲属。汉蔡琰《悲愤诗二首》:“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23] 自然:此处指魏晋玄学的主要思想。玄学作为道家新的表现形式,崇尚自然,认为一切都是自然安排好的,人生应该顺应自然的安排。

  [24] 有封:即三有的封闭。三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

  [25] 游观:游玩观览。《汉书·元后传》:“太子宫幸近,可一往游观,不足以为劳。”

  [26] 在三之志:指礼敬君亲的伦理纲常。《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后以“在三”指礼敬君、父、师。

  [27] 宥(yòu):宽仁;宽待。《说文》:“宥,宽也。”这里指以宽仁之心来对待百姓。

  [28] 泰息:即大息,死亡,此处指一生。如刘遗民《西方发愿文》:“绍众灵以继轨,指大息以为期。”

  [29]冥山:北海山名。《庄子·天运》:“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冥山,这里代表超越恭敬的形式,达到“至仁无亲”的境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远大师       礼敬)(五明学佛网:慧远大师       礼敬)  

 温金玉教授:慧远大师与白人岩 

 温金玉教授:慧远大师山西遗迹考 

 温金玉教授:慧远大师与白仁岩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常礼敬佛陀 

 董群教授:慧远大师的佛教观述评——以佛法和名教的关系为核 

 大安法师: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 

 业露华:慧远大师念佛禅观 

 圆慈法师:净土宗师 初祖慧远大师 

 纯祥法师:略述慧远大师的净土观 

 月悟法师: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为何又说塑造、礼敬佛像功德甚 

 僧界楷模 古今同钦——仰慧远大师风范,论现代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