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放生、不杀生,就是从地狱中自救


   日期:2017/2/14 21: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释地藏母亲的盲而复明以及最后的无疾而终,再次让闵公闵让和感到了佛法的神奇。他想想自己也是60岁的人了,活了一天少两晌,不知哪天一口气上不来,就过去了。一日,他来到方丈,对释地藏说:“大师,我想请您到山里转一转。”

  释地藏虽然觉得闵公今天的举止有些奇怪,但还是点头答应了。说实在的,自从离开岩洞搬到化城寺,整日里忙于弘法度生事务,他还真有些怀恋山里的静谧,想念山里的景色。

  两人出了化城寺,一路有说有笑,向天台峰方向走去。在路过一片山场时,闵让和指着对面的山梁说:“沿着那道山梁一直向上延伸到山顶,内侧的山场都是属于闵家的,而外侧就不是了,那属于邻村胡家。”

  释地藏没多想便点了点头。翻过一个山头,来到一片开阔的山间谷地。谷地之中,土壤肥沃,是山里最珍贵的、农人最珍视的好庄稼地。水田里忙碌的人们纷纷停下手里的活,与闵让和、释地藏打招呼。但是,非常明显,只有一部分庄稼汉出于礼貌,在问候闵公的同时顺便问候了一下释地藏,而其他人则对他视而不见,直接对闵公嘘寒问暖,热情地拉家常、说苗情,一脸的巴结。

  闵公说,他们都是自己家的佃户,他们耕种的这片上好的土地,自然属于闵家。

  山腰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树干都有碗口粗细,闵公像抚摸儿孙一样爱抚着一棵棵树木,充满慈祥又充满骄傲地说道:“再等二三十年,这些树木都可以长成栋梁之才,就能派上大用场了。”

  释地藏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

  闵让和见状,十分认真严肃地说:“大师,我今天跟您说的山场、土地、树林,你都要放在心里。尤其是地界、范围,您必须记得一清二楚,千万不能搞错。”

  释地藏笑道:“我又不是您的管家,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闵让和一本正经地说:“老夫把这些东西都捐给化城寺,不就都归你了吗?”

  释地藏感到很奇怪,问道:“闵公,你怎么会想到将所有的山场、土地布施给化城寺?”

  闵让和反问:“几年前,你不是说过,将来要在这九华山建几十座寺院?建寺安僧,必须有场地,所以……”

  释地藏赶紧插话说:“我说的是将来。”

  “几年前的将来,不就是现在吗?”闵公故意咬文嚼字。

  释地藏哭笑不得,只好认真解释说:“闵公,那时,我不过是给后世子孙化个缘、作个授记罢了。至于这个机缘何时成熟,是等几十年还是几百年,要看后人的福德缘分。”

  闵让和却固执地说:“可是,老夫现在就想将所有的山场、土地布施给佛门,一一交代给您。”

  释地藏开玩笑说:“你把土地都交给了寺院,那些佃户可就不理睬你而讨好我啦!”

  闵让和呵呵一笑,道:“那敢情好,我求之不得呢!”

  释地藏感到他心里有什么事情,于是问他:“闵公,您今天好像有什么心里话要和我说?”

  闵让和转过身来,郑重其事地在释地藏面前跪了下来,竟然说自己想出家。

  “出家?”释地藏一愣,他没想到闵公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过,他仍然赞叹说:“好啊好啊,您老人家能有这样的心愿,真是难能可贵。这一念出离心,胜造七级浮屠。”

  “这么说,您答应了?”

  释地藏笑道:“我只是赞叹您出家的心念,并非赞成您剃度。”

  “这……”闵让和一脸的疑惑。见闵让和不解,释地藏将他搀扶起来,和他边向深山里走,边说:“闵公,您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出家吗?《维摩经》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所以,并非剃了光头,就算出家。出家,是要出离烦恼缠附之家而进入菩提之道,而不是那个形式。”

  “我想出家,就是为了修行佛法。”

  “修行佛法,不在于出家、在家,要看每一个人的因缘。”

  “您是不是觉得我年纪大了,怕我出家之后会给寺院增加麻烦,所以才……”

  释地藏正色说:“闵公,看您想到哪里去了!佛门慈悲,怎么会如此无情无义?我之所以认为您应该继续保持在家人的身份,主要是为九华山的佛教发展、为我们这一带的信众考虑。您是九华山最受人尊重的人,在民众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一言九鼎、一呼百应。您的一言一行,对民众的影响极大。所以,您以德高望重的乡绅地位尊重僧人,以大护法的身份广行布施,护持佛教,为广大乡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许多民众因而尊重佛法,向往佛门,进而崇信佛教。因而,您作为居士对九华山佛教兴旺发展的作用,往往是我都力所不能及的,可谓功德无量。我们学佛,心量要大,不能只为自己解脱,更应该发愿广度众生。”

  释地藏略一停顿,接着说:“您看,在我们佛教所有的大菩萨之中,除了地藏菩萨,其他像文殊、观音、普贤等等,大多数菩萨都显在家相。因为这样才能和广大民众水乳交融,没有距离,民众才会亲近你,你才有机会用种种善巧方便启发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最终信仰佛教,离苦得乐。”

  闵让和想了想,欲言又止。释地藏明白他的心思,对症下药般地说:“像您这样的大富长者,福德因缘殊胜,知因果,悯众生,在家修行有着独特的优势。”他扳着指头,十分耐心地对闵公说:“第一,您对佛教起了敬信心,又多次听讲妙法,心开意解,不再怀疑,信根坚固,这是‘信具足’。其二,您已经受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只要不违反,就是‘戒具足’。再三,您广有财富,却心地善良,不悭不惜,施贫济困,做到了‘施具足’。第四,你严守五戒,广行布施,这是智慧的体现,然后再以智慧观察肉体、观察心念,就会发现一切虚假不实,其性本空,以此修行,名为‘慧具足’。您是四足居士,何愁不能解脱!”

  闵让和被他说得心花怒放,哈哈大笑起来。最后,他问:“那么,老夫具体修什么法呢?”

  释地藏回答道:“具体怎样修行,最好让道明来指导您。父子连心,他最了解您,也最孝敬您,定会将最合适的修行方法教给您。”

  “好好,那我回去问他。大师,既然出来了,那我们就真的游山看景去吧。”

  “好的。山色风景,无一不是佛的法身。”

  九华山风光旖旎,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美不胜收。两人仿佛在画里行走,优哉游哉,不知不觉来到了僻静的后山。忽然,那边的灌木丛中有动物挣扎、哀叫的声音,随即传来“哎呀”一声惊叫!

  他们二人赶紧跑了过去,发现一个怒气冲冲的猎人,手里抓着一只羽毛斑斓的野鸡,正要狠狠地拧下它的脖子。释地藏喊了一声:“阿弥陀佛,快住手!”

  猎人一愣,发现是一个老和尚与山主闵公,他右手下意识地将野鸡藏在了身后。释地藏没有提野鸡的事,只是关切地说:“施主,您的左手在流血。来,贫僧给您包扎一下。”说着,他撩开衣襟,从内衣上撕下一缕布条,拿过猎人的左手,一边包扎一边说:“施主,您太不小心了,看,扎了这么深的一个血洞。”

  猎人想都没想,从身后拽出野鸡,恨恨地说:“哪里是我自己不小心?这是被它的尖嘴啄的!”

  释地藏依然不动声色:“它为什么啄你?”

  “它的脚被我之前下在灌木丛边上的套子套住了,我来收获猎物,就被它啄了。”

  闵公说:“兔子急了也咬人。野鸡知道落在你们这些猎人手里,命就没了,怎能不拼命挣扎?你是自找的,活该!”

  释地藏赶紧说:“施主,您看能不能给老僧一个面子,将这只野鸡放生吧?”

  猎人不情愿,犹豫着没松手。闵公见状,说道:“地藏大师说了,你敢不听?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非要等下地狱才明白!好,这只野鸡算我买下了,你按市价找我的管家去支钱。快,将手上的野鸡放了!”

  见德高望重的闵公这样说,猎人便松开了手。那野鸡咯咯叫着飞走了。

  闵公不客气地说那猎人:“你年纪轻轻,为什么非要干这种造孽的营生?”

  猎人自然不服,说:“打猎造什么孽?这些野鸡、野兔之类的东西,就是给人吃的啊!再说,我们也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猎杀那些伤人的狼熊虎豹,为民除害。”

  释地藏严肃地说:“谁告诉你那些弱小的野物天生是给人吃的?因为它们斗不过你,就应该被你吃掉?若是照你这歪理,毒蛇天生就该咬人,虎狼也应该把人当点心吃?”

  “……”

  “山里的野物,有它们自己的生存法则,自成平衡。正因为你们这些猎人大量捕杀野鸡、野兔、野山羊之类的吃草动物,豹子、老虎等吃肉的猛兽在深山里找不到可吃的东西,才下山伤人的。因而,你们打猎破坏了自然平衡,不但伤天害理,而且也危害到了附近的乡邻。所以,老僧奉劝你早早洗手,另谋生计。”

  猎人想想,这和尚说的确有道理。但他无可奈何地说:“可是,我除了打猎,什么都不会干。我上有父母需孝敬,下有儿女要养活,一家人所有的活路,都在这些猎物身上。”

  释地藏道:“你生下来就会打猎?既然你能学会打猎,也就能学会其他生存技能。起码,你会砍柴吧?你放下弓箭,拿起斧头,不就解决了家人的生计?”

  闵公适时插话说:“对,这里的山场都是我家的,你可以做一个樵夫,天天到这里来打柴。”

  猎人之所以以狩猎为职业,收入高仅是其中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这一类人都养成了一种嗜血的恶习,残酷的杀戮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快感。所以,为了满足这种邪恶的刺激,他们大多数人明明知道狩猎是残害生灵,却仍然乐此不疲。

  释地藏见猎人仍然执迷不悟,说道:“刚才,那野鸡不过是啄了你一口,你就恨不能立刻生吞活剥它。以心换心,将身比身,那些被你害死的猎物们呢?它们对你是不是也恨得咬牙切齿?生命都是轮回的,有朝一日,若是你沦落到它们手里,你想想它们会怎样对待你?所以,你要悬崖勒马,早日改恶从善。好吧,你是猎人,我就给你讲一个有关狩猎的故事。”

  金陵城里,有一位姓陈的秀才,自幼习举子业,为了准备来年进京赶考,独自一人搬到了自家后花园一座僻静的房屋读书。每日由丫鬟将一日三餐送来。人的食欲有时好有时坏,饭菜也有合不合口味的时候,所以书生经常会剩下少许残羹剩饭,等丫鬟第二天一并收走。

  一夕,微月之下,他听到窗外淅淅有声。书生天生光明磊落,所以胆子很大,就推开一条缝隙悄悄观察。他看到高高的外墙缺口之处,似乎有两个黑影。他以为是盗贼,便疾呼“抓贼”。那两个黑影赶紧说道:“相公,我们两个并非盗贼,来此也没有恶意,只是有求于您。”

  “你们是什么人?”

  “我们已经不是人了。”

  “哦,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鬼?你们鬼魅不是无所不能的吗?有何事要求我?”

  “相公有所不知,世上最可怜的,就是地狱中的饿鬼。我们两个因为夙业,死后堕入饿鬼道中。每次看到您家里的厨房炊煮食物,我们就饥火如焚。我们看到您似有慈心,每日剩下的残羹冷粥能否赐给我们?”

  秀才说:“佛家寺院经常诵经拜忏,每日晚课也都要放蒙山施食,足以救济鬼道冥途。你们何不向寺里的僧人请求超度?”

  “唉——”两个饿鬼长叹一声,十分凄凉地说,“地狱众生以及我们饿鬼,若想得到超度救拔,必须有生前种下的善缘善因。我辈在过去生中,混迹于仕途,蝇营狗苟,看到得势的,就去趋附;人家倒霉,我们则掉臂如路人。手里有权有势之时,本应该扶穷救厄,多多有益于百姓;可我们却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及家人任意挥霍。原来没造善因,今日安能遇到善缘?佛寺每日给饿鬼施食,我们因为无缘,佛力也无可奈何。”

  “你们的家人呢?他们没有给你们做超度?”

  “唉——”饿鬼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道,“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官宦之家,往往都是犯奸作科之辈,我们就是因为不信因果,才贪赃枉法的。家人岂肯浪费银子为我们超度?”

  “可是,你们为何找到了我?”

  “当年你参加童试时,我们看你气宇不凡,以为是哪家的贵公子,所以没有刻意刁难,特地允许您多带一些食物,还吩咐衙役要尽量给您以方便。所以,因为这个小小的善缘,我们才能与您相见。”

  书生想了想,的确有过这回事,就满口答应,将剩饭施舍给两个饿鬼。饿鬼特地说道:“相公,还麻烦您去向僧人请教‘变食真言’,只有用佛咒加持过的食物,我们才能入口。否则像目犍连的母亲一样,就算有圣僧供养,食物送到嘴边,也会化成铁丸烈火。”

  书生心地善良,恻而悯之,就如它们所请,学会了蒙山施食,每日傍晚,边念诵咒语,边将残羹剩饭洒在墙边。两个恶鬼无限感激,吞咽而去。

  如是过了将近一年,书生临去赶考前的一夜,他忽然听到那两个黑影在墙外说道:“打扰日久,感激不尽,今日特地前来告辞。”

  书生问其何往,两个饿鬼说:“有了您的慈悲布施,我们俩虽然暂无饥饿之危,但这总不是个长法。也是从您善待我们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只要存善念,行善事,就能得好报。我们两个别无他人超度,求脱无计,只好自己想办法做善事,以求自拔。金陵城中多山丘,钟山上的树林之内野鸟很多,每日总有一些城里人用弹弓来打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先惊动那些鸟,使之高飞;若是有人下网捕鸟,我们就先驱使它们远离。正是这一念善心,消去了旧业,今日终于得以解脱饿鬼之身。”

  释地藏对猎人说:“我相信,你打猎时,也一定遇到过猎物莫名其妙逃脱的事情。”

  猎人浑身凛然一颤,点点头。这时,闵公说:“那沉沦之鬼,还想法自救呢,难道你就自甘堕落?再说,据我所知,你们猎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危险不说,每日究竟能不能打到猎物,很难预料,往往会空手而归。所以,你们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我还是那句话,在你没找到更合适的职业之前,我家的薪炭林,你可以无偿采伐。以柴换钱,起码比打猎安全、稳当。”

  猎人不再犹豫,立刻折断自己的弓箭,下山去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放生       地藏菩萨)(五明学佛网:放生       地藏菩萨)  

 大寂尼师:地藏菩萨之地藏菩萨本愿经介绍 

 大寂尼师:无间地狱罪刑求一念间息苦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 

 大寂尼师:地藏菩萨连地狱都去救渡,末法的人道众生更易救渡 

 会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地藏菩萨庇佑,让我绝境中重生!----一位销售员的亲身见 

 惟觉法师:吃素与放生 

 传喜法师:殊胜的地藏菩萨圣号 

 道坚法师:放生是什么意思 

 道坚法师:无节制的放生行为全导致更严重的杀生吗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三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二 

 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