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你能正确区分爱与贪吗?


   日期:2017/2/17 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慈是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快乐及乐苦,悲是希望众生离开苦及苦因。

  慈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义。有时我们会把慈和贪混淆起,这是因为我们有慈和贪时,都是把有情看作是悦意的。但是在我们这一方面产生慈心和贪心是非常不同的。贪是有许多条件的,我们有贪时,希望别人快乐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好、是自己的亲戚、他们长得漂亮、使我们高兴、给我们礼物或赞成自己的意见等等,一旦他们不同意我们的意见、不帮助我们或给我们礼物,我们就不再喜爱他们,并且不会希望他们得到快乐。

  然而,慈心就不依赖于这些条件,我们有慈心时,希望别人快乐只是因为他们是有情,仅此而已。我们产生贪着时,觉得某人非常好,但是这种感受是非常不稳固的,它很容易消失,因此,我们看到一些人第一年相爱,第二年就离婚。在美国离婚是一个大问题,它造成了很多苦,而其根源是在于贪欲。慈心是以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的平等舍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在修习慈悲时不能跳过平等舍。

  我们在产生希望他人得到快乐及乐因的想法时,应当了解快乐有不同的层次。我们自然愿众生得到衣、食、住、行以及家庭方面的快乐,希望他们所住的地方没有战争和污染,但是,我们还希望他们得到超出生活舒适之外的快乐,我们希望他们遇到佛法和师长、具备修法的顺缘,心中产生证悟并且获得解脱和成佛,因为修学佛法所带来的快乐是稳固的,它是不会消失的。

  我们在修慈无量时忆念各种各样的有情,想他们都拥有各种快乐以及快乐之因该有多好!然后,我们想但愿他们具有快乐,这样使愿望更为强烈。接着,我们想:我要使有情具足快乐,自己也参与到此事之中,自己发起了承诺。然后我们祈请师长三宝加被自己克服局限,而使此事能够发生。

  同样,修习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思惟不同的个人,使之更为具体化。我们这样反复地修持后,内心就会发生改变。大家在修持时,不是每次都能产生强烈感受的,有时候内心就象一块岩石,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我们下一次仍然重复地修习,并且忏悔业障、积聚福德,这样以后修时就会产生体验。

  悲在佛教中也有特殊的含义,它是希望有情离开苦及苦因。所以在这里,我们思惟众生的各种苦:身苦、心苦、家庭、健康、工作以及感情上的苦,想象众生能离开这些苦该有多好!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众生受苦因的控制:身心为烦恼和业所主宰,所以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烦恼、业、习气和我爱执。我们在修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思惟一切六道种种的苦以及这些苦的因,并且希望众生能够摆脱这些。修悲无量同样可以依照四个步骤,想:“一切有情能离开苦及苦因该有多好!愿他们离开苦及苦因!我要使他离苦及苦因!祈请师长三宝加被我能这样做!”

  我们在帮助别人时容易产生我慢,觉得自己了不起、有学问,是一个有悲悯的大菩萨,而别的有情则很愚蠢、烦恼很多,自己要使他们的生活走上正常的轨道,并且,我们也会贪着别人的回报,希望他们记得自己的恩惠、感谢称赞自己、帮助自己、给自己礼物,这些是需要避免的。

  经书里讲到脚踩到刺上、手帮助把刺拔出的例子,手不会对脚说:“我很有悲心、很了不起,你真愚蠢,居然又踩到了刺上!这次我帮你把刺拔出来,以后你要当心,并且不要忘记你欠了我的情。”手不会这样做,它只是拔出刺把脚治好,而就此了事。手能够这样做,是因为手足是一体,所以两者互相帮助时不会自以为是。同样,如果我们把自己和其它有情看作是同属于一个生命体,我们帮助他们时就不会有期望。痛苦会损伤有情,所以不管是谁的苦都应该去除;快乐是美好的,所以不管是谁都应该给予。

      文:土丹

  腾讯佛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心       贪心)(五明学佛网:慈心       贪心)  

 傅味琴居士:恭礼弥勒不败尊 慈心常与众生乐(2007年弥 

 高明道老师:布施 慈心 为善 离欲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慈 

 清远法师:清风伴明月 慈心无尽意——记赵朴初的慈善事业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内善根发相 三、慈心观善根发相 

 常照法师:弥勒慈心救劫缘起 

 正如法师:贪心是纷争之源 

 传喜法师:慈心一夜话 欲唤梦中人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 4 不杀生的利益之起 

 白云禅师:大慈心 

 传喜法师:呼唤良知慈心戒杀 

 传喜法师:慈心放生佛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