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宗法师:人为天之器,身为道之载(一)


   日期:2017/2/25 10: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合一”是一种自在的顺遂

  我们知道佛教里面也有瑜伽。佛教里的瑜伽是为了达到自性觉醒这样一个修行过程,从某种角度讲,是为了达到“合一”的状态。什么叫“合一”呢?比如,我的意见跟别人不一致,产生了矛盾,这是不合一;冬天出门时外面很冷,我心生抱怨,这也是不合一。当我们不合一的时候,就跟自己的心,跟身外的事物,跟宇宙万物,形成了一种抽离关系。

  修行说白了,它是一个“调”的过程,——不断把我们的想法、身体,调到跟万物紧密结合不剥离的状态,亦即“合一”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人一旦进入“合一”的状态——不剥离、不抽离、不游离、不疏离,那是非常舒服的一种状态——安定,自在,祥和,幸福。反之就非常痛苦和难受。我们可以想想,在生活中但凡碰到问题不顺的时候,首先都是由于不合一产生的。我们得病,因为身心不合一或者身体和环境不合一——前者比如身在曹营心在汉,手上做这事脑子想那事,身心分裂,长期以来就会出问题。或者有人得病纯粹是由于心理作用,心思太重了,引起病变,也许本来是个小病,但担心受怕整天整夜睡不着觉,结果小病成了大病,大病成了不治之症,这也是身心不合一造成的。后者例如水土不服,冷热风湿等引起的各种疾病,都是身体和环境不合一造成的。

  还有人企业做不好,也是不合一造成的。做不好,乃因为从来没有去想别人到底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给予。人家想要的你给不了,你给的人家又不要,二者抽离,没有合一,中间存在隔离带,企业怎么可能做的好呢?

  我们做任何事,顺风顺水快乐忘我的时候其实都是“合一”的状态。也许,你根本就没想过我要达到什么状态,但自然就达到了那种状态——譬如禅宗中的打坐,若总想着我要一念不生、我要什么都不想,就达不到真正安定的状态,因为当你想一念不生的时候心中已经生了一念。对自己有暗示有要求,会影响真正放松,达到浑然忘我的状态。所以人在做什么非常顺利的时候,实际上是你的心和环境、乃至宇宙万物达到了高度合一的状态,亲密无二,主客体不分,那种状态肯定是非常愉悦、顺畅、自在和忘我的。

  有空的时候我们好好去参悟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佛教讲八万四千法门,只是对机的不同,其实修行是万法归一,没有分别,所有的分别都来自于你从哪个门进,有人从这个门进,有人从那个门进,但都可以进入殿堂内部。

  转化就是成长

  我们要想达到“合一”的状态,需要不断去“调”,——修行通俗地讲,是随时随地把自己“调”过来。“调”这个词很有意思,什么是“调”呢?直接讲便是转换。当我们吃了一样东西肠胃需要转换,倘不转换就完食不化,会得病的。你转换的好,最终成为营养被你吸收,你转换的不好,消化不良,甚至要生病。莲花长在污泥中,却能开出芬芳的花朵来,这也是转换——把脏污都吸收转化成营养了。如果没有转换,它就在污泥中烂掉,不可能开出芬芳的花朵。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牢牢坚守一个理念:学会转换。此即修行之本质。人转换的好就活的好,转换的差就活的差。如果不能转换,你会被各种烦恼挫折、苦难不幸吞噬,最终消灭掉。当然也可以说被它们转换了,这是你没有转境而被境转。

  学会了转换,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变,使我们处在一种向着正确方向时刻推进的理想状态,最终就能和你的理想、目标合而为一;倘若不能,便是分裂和疏离的状态,痛苦,敌对,纠结,不顺,诸如此类由此而生,所有不好的东西都会来到你身边。

  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苦难是可怕的,倒霉的,是万丈深渊。而对另一些人来讲,苦难则是他走向成功必备的阶梯和铺垫,为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其实逆境每个人都会遇到,关键看我们转换的能力和技巧。会转换的,苦难就是他人生的敲门砖;不会转换的,苦难就是他人生的敲头砖。

  昨天有人和我聊天,说你们香海禅寺这个道场做的很好,是怎么做起来的?我说,展现在你们前面的是好,其实好的背后有不好。不好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提升和成长的契机。我们不断面对这个“不好”,之后它就变成了我们的“好”。实际上我们当初做这些,也是面临着种种困境和艰难,但我们不断地克服它,转换它,因地制宜地制定方针,渐渐就壮大起来了。由此可知,做事可以说没有什么秘诀,只是恰当地坚持而已。

  一个人想做事情,首先要准备好接受困难、挫折和磨难。有这样一种心态,才能坦然面对一切遭遇。面对苦难,我们只有超越它,才能转化成自己的营养和力量。反之,苦难就把你扑灭了,你不吃它它就吃你,一定是这个规律。

  大家练瑜伽,要通过瑜伽改变自己的生命。不仅改变生命的品质,还要改变生命的觉性,——就是改变生命运行的方法,使人生走上良性轨道。不是为了练瑜伽而瑜伽。它仅仅使你的身体变得更柔软、更健康,那是小收获。关键要改变你的思想和意识,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要靠我们去感悟,我们要学会随时随地参悟。你能悟了,一切都是修行的契机,山河大地,草木花石,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事,全是修行。这样就无时无处不在修行之中。不是说我们在这里打坐才叫修行,念经才叫修行,吃饭不是修行,睡觉不是修行。错了,一个高人,一个有智慧有觉性的人,他面对的一切都是修行,随时随地都在修行。

  当人用一颗打开的心去接受万物时,其实和万物就是合一的状态。当然,这种合一的程度有高低深浅之别。合一了你做什么都很顺畅。如果你总在抱怨,看什么都不顺眼,心里一定非常难受,做什么也不顺,因为这是一种抵触、不合一的状态。因此需要我们学会随时转化和调整。

  人活着的前提是首先要准备接受磨难,也许有的人非常有福报,一生顺利,什么都给他准备好了,不用操心和努力。但这样的人毕竟凤毛麟角,而且从佛教因果讲也是人家前世修来的。绝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各种挫折、困难,——这恰如熬汤,只有经过长时间猛火、文火的炖熬,出来的那个味才很好喝。汤,是这样熬出来的,人亦如此。一个没有经过磨难的人给人感觉没有什么味道,如果你的一生很顺利、很平淡,肯定没有太多收获和感悟,对某些问题就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洞见。一般而言,只有经过沧海桑田,才能看透世道人心。所以经事炼人历事练心,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就像我们同样到这里来了,有人发现了美,有人发现了无聊。有人呆在这里不想走,有人两三天也呆不住迫不及待跑了。——因为这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觉得太孤寂。那就是,他和这里的环境不合一。

  只要在任何场合下把自己调到和环境相适应,就能活的很好,肯定不会纠结痛苦。上次我去希腊的时候,那里旅馆不供应开水,餐厅也没有开水,我们这边去的人都喜欢喝开水,不喜欢冰水,怎么办呢?就和他们商量一下,买一个烧水的电器,自己解决。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时候就接受它。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抱怨都是一个弱者的表现,面对它积极地接受或改变,把自己融入到环境中,是强者的心态。我们修行也是不断地把自己调到这样的状态,去成长,去转化。其实转化就是成长。

  觉知当下然后安住

  现在我们常说一个词,链接。链接就是关系——你跟万物是一种什么关系什么状态?瑜伽里面讲身心灵,在佛法里面讲身受心法,在内观里面叫四念处。四念处是什么?观身是身,观受是受,观心是心,观法是法。又有一种说法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这种概念来感知。

  我们先从身体来讲,观身是身。什么是观身是身?我们坐在这里,有没有感觉自己坐在这里?随时随地感知自己当下的状态。或者,你感觉昨天没有睡好,坐在这里很难受,或者感觉昏昏沉沉的,或者感到肚子很饿。禅宗有一个思想叫觉察,我们要时刻地观照自己,觉察自己,看自己是什么状态。哪一天你在自己的内心形成这种观照的力量之后,你会发现,快乐成倍地增加。

  我们睡觉的时候,要觉察自己的“心”跟“身”能不能安住下来。如果能,很快就进入了睡眠;如果不能,便有各种情绪、妄念,这些东西让人失眠。虽然躺着身体不动,你的心却在动,身心不合一。

  随时知道自己情绪的人,基本上不会得大病,因为他一旦觉知自己的情绪,比如怒火中烧的时候,他马上知道自己在发怒,那时候怒火无形中减轻许多。痛苦也一样,当你知道自己痛苦的时候,痛苦已经减弱了。故而经常觉知的人,身体的灵敏度很高。但是我们常人都处在一种游离的状态,遇到什么事思想应激反应立马跑到千里之外了,等回过念来已是事过三秋。好比一般人知道自己在愤怒的时候,已经愤怒了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我们忽略了身体的存在,对身体伤害很大。所以有修行、有觉知能力的人,会在愤怒的第一秒、第二秒就知道了,知道这个事是不好的,然后松懈下来。

  这几天我们浙江佛教界有很多会议,什么灵山大佛世界佛教论坛,还有药师论坛等等。这些活动,我能推就推,能不去就不去。我能懒懒地活着,就懒懒地活着。现在的人都急功近利,性情浮躁,忙的四脚朝天,焦头烂额。其实很多时候,忙个不停,你发现并没有实质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停下来,安住下来,不要那么忙。那种无事忙,无意义的忙,更多只是由于我们的欲望膨胀而已,它驱使着我们疲于奔命,使我们要挣更多的钱,要买更大的房,要开更好的车,要出更大的名,要活的更风光……当目标没有实现时,很痛苦,当目标实现了,更痛苦,——因为又有了更大的目标。人完全被架空了,成了一个陀螺,一个欲望的傀儡, 无休无止,没日没夜。

  每到这时我们就要觉知自己:难道我真的需要这些吗?我所追求的都必不可少吗?我们的心其实可以安住下来,心安住下来的时候你会觉得舒服自在。好比许多会议,那样的大活动,我们不是政府官员,不是大领导,在本质上只是一个小喽啰,去和不去无所谓,何必一定要凑热闹呢?上次书院的月秋女士,克林顿来中国,她也受邀请去参见。她的一件礼服晚上准备好了,结果她婆婆不知道是第二天要穿的,晚上把它洗了。第二天她没有衣服穿,气的晕头转向。我就对她说:你想想,你又不是政界明星,也不是世界富豪,其实到那里去只是一个陪衬而已,去和不去都一样的,你为什么为了这个事跟你婆婆闹半个月矛盾呢?真的说实话,当我们不到那个等级的时候,去了只是陪衬甚至连陪衬都算不上。所以没有必要一定去凑那个热闹。好好把心安住下来,看看哪些事是自己一定要做的,哪些事可以不做,这就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学会倾听身体的语言

  因此说,好好地保持一种觉性,在人生当中,随时随地处于觉知的状态就是修行。就像走路,你要知道自己在走路,脚踏在地上是什么感觉,风吹过来是什么感觉。当一朵花鲜艳盛开时,要懂得静心去欣赏它,用一颗喜乐安逸的心去感受它的美。那你想过没有,当自己也如花儿一样绽放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当你如花绽放的时候,不仅自己光彩照人,别人看起来也非常悦目。包括我们在这里吃饭,吃的粗茶淡饭,都是素食,但如果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饭也很香的,和大鱼大肉完全不同的一种风味,一种无可替代的美妙。

  其实修行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到只关注感知当下的生活,简单到你的每一个举动、起心动念,都和周围的环境,自然万物合而为一,这时候,你会获得人生的大喜乐,大安定,大吉祥,大自在。

  所以有病的时候不要去抱怨,你一抱怨,这个病就跟你形成抗拒,心中没有接纳,结果更痛苦。如果你能接受它,以后可以和平共处,你的病反而更容易好。有个植物学家曾经讲过,在非洲的沙漠里有一种长颈鹿,——以前别人也把我叫长颈鹿,脖子长嘛——它经常喜欢吃一种树的叶子,把头伸上去吃,但是第二年就不吃了,为什么呢,不是说长颈鹿很谦虚或者很慈悲不吃了—— 而是这树会分泌出一种味道,到第二年长颈鹿一闻就不想吃了。因之这种树才不会灭绝,生存了下来。你看,植物都可以调整自己适合环境。从植物的这种生存规律中反过来可以想到我们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有病的时候,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要怎么去处理、面对?生了病,如果有能力或借助外力把它消灭掉,当然好,但如果一时三刻不能消灭,要学会与病共存,和谐相处,当我们的心是不抗拒的时候,它对我们的危害是最浅的。

  但是一般人从来没有随时随地感受过自己的身体。其实身体自己有一套严密的体系,它会说话。为什么有人到医院一查就是癌变晚期,不是说他的身体反应迟钝没有给他信息,是他自己迟钝,把这些信息忽略了,没有潜下心来倾听身体的语言。

  就像我们夏天开空调,冬天开暖气,身体已经适应了这种机器的、人为造成的“和谐”,你发现没有,呆在空调房里,人一出去经常会生病,因为夏天在房间里很凉爽,人一出去,外面很热,温差冲突,身体接受不了,最容易生病。而冬天在温暖的室内,一出门寒气侵袭,你的身体一时调整不过来,也容易感冒。再加上长期在这种人为的环境中,人体的应激和免疫力就下降了。因为这是反自然的,看起来今天的人享受现代科技比古时候皇帝都舒服,生活多么顺心,多么幸福,其实未必,现代的各种疾病也是古人没法体会的,而古人的各种快乐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有个医生告诉我,如今很多保鲜的食品放在冰箱里,说是保鲜,吃起来副作用更大。因为保鲜的前提是要用防腐剂,防腐剂的寒性超过我们一般食物寒性几十倍甚至更多,当我们吃下这些食物的时候也吃下了防腐剂。长期吃防腐剂,所以现代人的身体都普遍偏寒。夏天我们可以通过多出汗把身体的寒性排出去,尽可能地不呆在空调环境里,这对身体是一个保护和调节。因此人一定要跟外在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地去生活。

  总之,有了一颗觉性的心去感知身体,身体就不会生严重的病。而有了这种觉性,即使得了病,能与它和谐相处,也不会觉得太难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贤宗法师       修行)(五明学佛网:贤宗法师       修行)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我告诉你一个修行的秘诀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怎样发心修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楞严悲华法师:傻瓜式修行十要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漫谈修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