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净土法门法师:宣扬佛家因果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请问应如何使其相辅相成


   日期:2017/3/1 11: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请问儿童读经班是否能强调儒佛界分,避免加入佛法??

  答:可以这样做。中国古时候的教学,读经不是从很小开始,都是在六、七岁以上。根利的六岁可以学,中下根性的七岁,前面这段时间决定是「童蒙养正」,这是绝对不可以疏忽的。如果疏忽这一点,读经以后都有麻烦,经读多了,他会拿着经典去批评父母,去批评大人。现在就出现这个事情。现在中国大陆推动儿童读经,结果儿童就批评父母,在学校批评老师,就有这个问题发生。王财贵居士为这个事情特地来访问我。学得太多,就是他手上有好多尺,拿尺来量量你,量量他,老是带着批评别人的眼光。

  还是要用古人的方法,经只能学一种,一部不能落实,决定不能学第二种。从《弟子规》开始,从《三字经》开始。中国有一套教学的基础,从《千字文》开始,《千字文》是认字,每个字的意思,识字;《昔时贤文》是格言,很好的教训,从这儿开始。这些东西学会了之后,才开始读经。读经一般都是选《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是中国儒家学术的核心,非常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念得能够背诵,要背得很熟,然后要学生讲解,怎么样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工作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只有这样学以致用才能成就。21-289-0001

  问:宣扬佛家因果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请问应如何运用,使其相辅相成?

  答:这是智慧,佛家讲的善巧方便,中国人讲的通权达变,你要能够明了。中国传统教育要把它发扬光大,还要用因果教育来辅佐。现在人相信科技,不相信因果,但是因果这桩事情,我们在报纸、杂志、媒体常常听说,例子太多太多了,大家都对它很冷漠,都不重视,这是错误的。这些事情我们要很重视,为什么?它与我们有密切关系。慢慢的来提倡,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我们相信因果报应,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约束自己,少做错事,少跟人结怨,这样才对自己有好处。第一个好处,我们睡觉心安,没有恐惧。我们不害人,人家也不害我们;我们不害众生,众生也不害我,这就好!21-289-0001

  问:教导孩子读经、礼佛,但其习气不改,常犯许多过失,父母恐由此增加孩子的罪过。请问如何解决子女教育的问题?

  答: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儿女不听父母之言,儿女难教;学生不听老师的教诲;公司员工不服从领导的管理。而古代不存在此问题,何以故?原因相当复杂,我们必须从中找出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圣人教导我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父母对子女为何教育不好?你是他的父母,「作之亲」你做到了,但你不是他的老师,不是他的领导人。换言之,三分之中,你仅做到一分,欠缺两分,如此便带来了问题。为人师者,同样也仅做到老师这一分,未做到学生之亲、学生之君。同理,公司领导对待员工,也只是个领导人,未用亲情、用师道去对待他,皆是仅做了三分之一,欠缺三分之二。

  我们必须要重视「君、亲、师」的理念。无论我们以何种身分对待他人,如果能懂得作君、作亲、作师,用此理念、心态来处事待人接物,便能避免社会上存在的此类弊病。总而言之,子女教育不好,父母要反省;学生不好,老师要反省;员工不好,领导要反省。自己做甚深的内省,找出问题症结,改除缺点,事业、教导便会一帆风顺。21-058-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教育)(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教育)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