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道德衰败,众福消减


   日期:2011/1/17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有德的人,才能有福。当人类的平均寿命减少后,一切都随之减少。当道德日趋堕落时,人类的福报也逐渐减损了。
  简单地说,像七宝逐渐隐没,五谷逐渐欠收,衣食逐渐艰难,容貌逐渐丑陋,资赋逐渐昏愚,精神逐渐衰弱,风俗逐渐骄慢,六亲逐渐不和,赋税(或工作)逐渐繁重,水灾、火灾、盗贼、暴力及色情逐渐猖獗,宗教和佛法逐渐凋零,善人逐渐减少,真正饱学的儒士逐渐稀少,谤佛的人逐渐受到推崇,富人逐渐低俗而且吝啬。
  世俗的文章,有时会不准确或不灵验,但如果出自内典(佛经),则字字有根据。
  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都使用黄金和白璧(玉),动则以多少万镒(一镒为二十四两)和百双来做计算单位,未尝纯用白金。到了汉朝,才参用白金。许多小国都有夜光的璧玉和照乘的宝珠,不像现在那么罕见。明清时代铸造钱币和器皿采用较低品质的银(低银),就是将赤铜参杂在银里,这表示银已经不足够了,到后来,便又完全改用铜钱,这难道不是七宝逐渐隐没的征兆吗?
  古人所说的「百金」,就是一百锭金子,每一锭金子有五两或十两重,宛如现代人所说的「条块」。汉文帝说:「平均十户人家便有一百锭金子。」苏子说:「兴兵十万,每天要花费一千锭金子。」如果一锭金子,只有一两重,则汉代一般家庭只有十两金子,而每一位士兵的饮食、刀械、器物,每天只用了一分银子,有这个道理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二页)
  周朝的一百亩田地相当于清朝的二十二亩,这二十二亩土地的收成,足可供给九位粗壮的农夫食用。古人每一餐饭必定吃了一斗米,一个人整年所吃的米粮,约等于(清朝)七十几石。九个人应当有六百五十石左右,这表示每一亩田地可以收获三十石。我小时候的所见所闻,我们家乡每亩田地可收脱粟三、四石。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以后,从前每亩能收三石多的田地,都收获不到三石,这不表示五谷逐渐欠收吗?
  明穆宗隆庆末年及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人重修昆山的荐严禅寺,取出瓦间所填塞的稻束,好像是隋唐的故物,它的稻穗长达一尺多,估计当时的收获量,每亩田地,必能收获十余石,现在稻穗的长度已不满四寸。
  (注)经济学上的「土地报酬递减定律」说:土地会因为不断地耕种,而产生养分减少、收获量递减的现象。
  古代的国家没有十年的积蓄,叫做「不足」。没有六年的积蓄,叫做「急」。汉朝和唐朝的极盛时期,还能够跟古代的「不足」相比。现在纵使想求「急」,也已经办不到了,这不是衣食艰难的征兆吗?
  古代的王公贵族,不耻下交住在岩穴的野人和隐士;纵使地位像卿相那么崇高,亦不畏辛劳,非必要不乘坐马车;现在有许多新官一上任,便藐视故友,收受贿赂,仗势欺人,而且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不表示风俗骄慢吗?
  古代的高僧遇见天子不必报名,皇帝下诏书给出家师父一定称呼对方为「师」。唐太宗为三藏圣教写序,极为尊敬和推崇,玄奘法师圆寂,唐高宗告诉左右大臣说:「朕失去国宝了!」而且还罢朝五日,以示哀悼。(详见《高僧传》)景龙二年,中宗皇帝敕高安令崔思亮,迎接僧伽大师至京城,皇上及文武百官都自称「弟子」。(详见《金汤篇》及《佛祖统纪》)
  宋朝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兴隆大法,他们有时亲自驾临寺院,有时请僧侣到宫中说法,现在的官吏和士人倨傲,时常有看见佛像不参拜,遇到高僧没有礼貌的现象,这岂不是佛法凋零的明证吗?
  孔子和颜子建立儒家的义理,只贵身体力行,而不尚言说,厚于自治,而薄责于人。孟子批评杨朱和墨子,是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和巴豆,良医偶而用它,并非每天的生活必需品。现今有些人,只捡拾几句来毁谤佛法,便说自己是程子和朱熹再世。那些谤佛的人,有着一种夸张自大的习气,讲不了几句,便排斥别人的说法,而坚持自己的见解才是绝对真理,这不是真儒稀少的征验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二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福报)(五明学佛网:因果       福报)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惟觉法师:福报与因缘 

 惟觉法师:如何累积福德、增长福报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四、善用钱财福报大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净界法师: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净界法师:福报越大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