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生死事大


   日期:2017/3/24 17: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6年第4期 文/德康

  关注死亡

  古人云:“生死事大。”谈及死亡,先讲两个真实的故事,非为显神弄异或神神叨叨,只因与文相关,故述之以敦信向。

  二十年前,笔者堂姐的丈夫于一天凌晨在自家门前的国道上出了车祸,被撞身亡。抬至家中,当家人在惊恐、无助中料理后事时,又逢城管来管束,说占道要罚款,无奈之下,只能在混乱中匆匆结束后事,当天将其埋葬。此后一段时间里,末学母亲及家族中的几位老人在堂姐家陪夜时,屡逢异事:夜深人静时,曾听见有穿拖鞋上楼梯的声音。某次夏夜炎热,大家在打开房间窗户时,有物从窗而入,却不见身影,还踏在末学母亲的胳膊上,母亲的胳膊顿时不能动弹,随后房间的灯开始一亮一灭。诸多怪事,不得其解,家族里老人们的看法是:死得横,埋得急。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末学修学净土法门后,我于二九年开始参加东林慈善功德会某地联络处的志愿服务。在此期间参与临终关怀与助念,屡见临终者离世之时,所现之境各不相同:有人子女贤孝而离世安详;有人家属纷争而面露痛苦;有人心境平和,身无障碍而离世从容;有人却身心不安,障难重重。其中一例有些奇特, 一位九十岁的老人,突发脑溢血去世,末学应家属之请与家属一起为老人助念。助念结束后的第二天,老人的孙子打来电话,说助念后,老人于空中发声与家属交流,感谢家属的助念;老人叙述其往生后所见之境界,与净土经典描述无异;讲述其前世修行的善根,特别勉励家人好好念佛;还提到一张两万余元存折所放的位置及助念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原来,在助念中途,末学见老人的二女儿嘴动得很快,怀疑她不在念佛,换班时,悄悄问她,她承认因修行别种法门,当时在念咒语,末学嘱她单一念佛就好。此事本只有我们两人知晓,但老人与家属交流时,特别提到此事,并叮嘱家人助念时念佛最好。诚如印光大师所说“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诸事所显,生死事大,不可不慎。

  对于人生,人们总是渴望得到幸福美满。《尚书·洪范》中用“五福”来表达这种向往,其中第五福为“考终命”,也称为“善终”。人们希望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及早做好准备。不希望因横祸而命终,希望临终时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能安详自在地离开人世。人们对临命终时可能出现的身心苦痛、彷徨迷茫、内心恐慌的状态,往往会六神无主、心生恐惧。

  《十二品生死经》云:“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无余死者,谓罗汉,无所著也。二曰度于死者,谓阿那含,不复还也。三曰有余死者,谓斯陀含,往而还也。四曰学度死者,谓须陀洹,见道迹也。五曰无欺死者,谓八等人也。六曰欢喜死者,谓行一心也。七曰数数死者,谓恶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谓凡夫也。九曰横死者,谓孤独苦也。十曰缚著死者,谓畜生也。十一曰烧灼死者, 谓地狱也。十二曰饥渴死者,谓饿鬼也。”《瑜伽师地论》卷一总结诸说,将人的死亡分为三种情况:一寿尽死,即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尽死,生理上的寿限虽未到,却因福报已享尽,如贫穷困厄冻饿而死等;三非时死,又称“横死”,寿数未到,福亦未尽,而是因意外的原因导致早死,如遭车祸等,《佛说佛医经》把人非时死的原因总结为九横。经典上提道:人将死的时候,四大分离,就像生龟脱壳那么痛苦。

  善终的重要性,体现在临终时的心念可以决定人来生的去处。临终时的一念贪心瞋心,就可能导致投生到一个很不好的境界去而不得善终,昔阿耆达王临终心生瞋恨而堕蟒身即是明证。《彻悟禅师语录》中也说:“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

  因此,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规划人生,就成为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印光大师在《临终三大要》里说:“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一个“惨”字,凸显面对死亡时,人们的悲伤、难受及严重程度。特劝“计虑”,谓生死为人生大事,不可不早作打算、计划谋虑。

  死亡真相

  佛教常常用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卒业、死如乔迁、死如更衣、死如新陈代谢等比喻,来表明对死亡的超然态度。佛教认为,生命系由色身及神识构成,物质性的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而依附于肉体色身的神识转入到一个新的生命体中,神识在身体中的存在是相似相续的状态,肉体死亡而神识却未死亡。因此,一期肉体生命虽然死亡了,而神识还要再次投生,轮转不停。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印光大师说:“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又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及迷之则生死轮回,了无已时。悟之则彻证涅槃,永劫常住之实理实事,究竟阐明。”“以众生心性,当体即是无余涅,但以迷故,幻成生死轮回之相。”慧远大师也以“火木之喻”,极形象地描述了神识在身体里的存在状态,既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人死如灯灭。

  佛教认为,生命以寿暖识三者的相互依持而得以延续,如《八识规矩补注》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因此,亡者往往断气之后,神识尚未离去,须经过一段时间,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都离开了身体,色身才算真正死亡。

  在佛教看来, 死亡是生命获得超越的一次机会。佛教讲生死轮回的原因和道理,教人出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就是要通过修行,斩断这种轮回的因,追求解脱,最终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命而究竟免于轮回。

  生死轮回的因,无非业力。印光大师说:“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佛说十二因缘经》详尽地诠释三世因果,明了生死轮回及了脱生死的因缘果报, 明“ 欲” 为生死根本。

  人死后按照因果的规律,循业受报。一个人如果没有大修行,随其业力的不同可有六种不同的去处,即六道:若能信受修持十善即能生于天道;若带瞋心修福即生修罗道;若严守五戒即生人道;若生前愚痴无明即生畜生道;若贪心重则生饿鬼道;若作恶多端、业障深重则生地狱道。但即使升天,贵为天神,福报享尽,仍然堕落,不免轮回。因此,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

  以佛知见超越生死

  一、 念佛求生西方为即生了生死大法

  佛将度化众生了脱生死之法,分作五乘。印光大师为我们修行之人抉择法门时说:“人乘、天乘,皆非了生死法。声闻乘,依戒定慧, 修四谛法,以了生死。缘觉乘,依戒定慧,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以了生死。菩萨乘,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下化众生,以期上成佛道。然此三乘法,皆属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当可现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时,亦是百中之一。若现在,恐全世界亦无一二矣。然佛以大慈悲,预知后世众生,无仗自力现生能了生死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别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贱智愚,士农工商,政军学界,在家出家,上圣下凡,皆令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博地凡夫,带业往生。既生西方,惑、业、苦三,悉皆消灭。喻如片雪,当于洪炉,未至而化。已了生死之二乘,及权位菩萨往生,则速证无生法忍。已证无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则速证佛果。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是知,念佛法门,亦特为死时及死后神超净土所设。

  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宗旨。净业行人临命终时,即是文成印坏,舍此娑婆世界之业报身,往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彻悟禅师语录》中说:“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

  二、念佛人往生西方之案例

  如《西方确指》中所说,汝欲往燕都,毕竟得一走过燕都之人指示方得无谬。欲明净业行人应如何面对死亡,且先看几个修行案例。

  (一)《净土圣贤录》记载净业成就者

  《净土圣贤录》历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诸大菩萨、西天东土历代净土宗祖师,及出家比丘、比丘尼众,人王、宰官及男女善信,乃至异类往生等。其中不乏善人恶人,总明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悉皆度脱。

  有一生行恶,临终忏悔,至心信乐,十念念佛,得蒙接引,带业往生,即预圣流,解脱生死轮回者。如《佛祖统纪》记载的唐张钟馗、张善和平生杀生造恶,临终恶报现前,而至心称念阿弥陀佛,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有曾破净戒,后生深悔,念佛灭罪,力行净业,而得往生,了脱生死大事者。如莲池大师《往生集》卷中及《续藏经》所记载的唐代僧雄俊和惟恭,皆因不守净戒而被称为地狱种子,忏悔念佛而延寿,更瑞相现而往生。所以,彻悟大师《念佛伽陀·教乘百偈》有云:“一句弥陀,有教无类,雄俊入冥,惟恭灭罪。一句弥陀,是无上禅,一生事办,旷劫功圆。”

  有通身放下,明理导行,定慧均等,信愿持名, 成就净业者。如宋王日休居士,国学进士,弃官不就。将所注解儒家经典数十万言尽皆舍弃,精进念佛,志求往生西方。临终屹然立化,祥瑞感应,照耀千古。又如宋杨杰,少年登科,尊崇佛法,倾心净土,深明净土法门义理殊胜,其平生著述,多指归净土。临终时说偈云:“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有一生行善,结社念佛,利益人天,信愿真切,临终自在,了脱生死,成就往生大利者。如清代罗允枚,太仓人。以多病,弃举业,参檗岩老人,了彻向上,复回心净土。倡念佛社三四处,莲风大振。因之病愈、延寿,预知时至,合掌向西,称佛而脱。

  (二)净宗祖师之榜样

  净宗第九祖蕅益大师,一生以了脱生死为己任,其所言所行,堪称净业行人及一切佛弟子的表率。大师虽竭力弘扬天台和戒律,但始终以净土为归宿,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持戒精严、忏悔业障等为助行,所谓“一句弥陀作大舟”。蕅益大师五十七岁时,盘腿安坐,面西念佛,自在往生。圆寂三年后,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不坏。印光大师赞其曰:“久证法身,乘愿再来。”

  蕅益大师的人生历程,明确告诉了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法门来修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了生脱死,应该如何精进行持。大师人生短短几十年,都是围绕直面死亡、了脱生死轮回这个中心在做功夫。大师身上有一种真切的精神,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生死心切,这是一切学佛人学习的榜样。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一生,处处直面死亡,时时将“死”字挂在额前,专修净业,精进勇猛,其思想和行持,透着深刻的净土情怀。其行持,既有深入义理、理事圆融无碍之理妙,又有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决志求生而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之事妙,诚为末世一切修行人的榜样。

  大师临圆寂之时,对大众开示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念佛见佛,决定生西。”最后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言讫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

  印光大师一生精修净业,最后一著,既现生西瑞相以垂范,复留舍利以彰法身不坏之相。足证祖师悲度众生,弘愿无尽。

  印光大师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韬光敛迹,潜修净业;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业正行,力诠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以高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行善止恶等世间善法为净业助行,力敦信众明因慎果,标本兼治。大师世出世法并彰,提倡因果,潜挽劫运。为现代净业行人面对死亡、修行解脱提供了修行的途径和效法的楷模,吾人当步武祖师芳踪,努力修行,成就往生大事。

  (三)当代念佛往生西方的案例

  《净土》杂志所载之往生纪实,大多是在临终者生死关头,因缘和合,得莲友临终助念、家属临终护持之益,前牵后推、左右扶掖将护,正念念佛,而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生死关头,以正念念佛、求生西方为直面死亡之重要一着,透佛本怀。

  综上所述,面对死亡,欲往生善道乃至出离生死轮回,其根本的方法在于念佛。欲达此目的,有两种方法,一者平时,一者临命终时。平时如能信愿坚定、茹素念佛、戒杀放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如此正助合行,则临命终时,文成印坏,蒙佛接引,得生净土,成就不退。若平时没有念佛修行因缘,即使于临命终时得闻念佛法门,虔敬念佛,至心信乐,求往生者,亦得蒙佛接引之益。

  结束语

  《佛说无量寿经》中说:“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净土一法是究竟无极的殊胜妙道。西方净土敞开大门,摄受接纳十方一切众生。所以,欲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现代人,须真实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拔除贪爱之桩,斩断情执之缆,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绳,视一切良辰美景如梦幻泡影,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要务。精进修持,如救头燃,在生死苦海中,哀祈阿弥陀佛的济度。这是净土法门的基本心态和方法,亦是现代净业行人了脱生死、成办往生大事的必要前提。吾人应拳拳服膺,培植深远而高洁的净业情怀,依教奉行,透脱生死轮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死       因果)(五明学佛网:生死       因果)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唐思鹏居士:佛教的生死观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三、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让心自在于生死 

 圣严法师:欢喜看生死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惟觉法师:如何看待生死的奥秘? 

 惟觉法师:解脱生死之意义 

 惟觉法师:助念安心 超脱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YIN了生死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