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穿越死亡的沙漠


   日期:2017/3/24 17: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6年第4期 文/通吾

  佛、道与长生不死

  死亡,尽管是一般人回避而不愿意谈及的,但又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事情。既然不得不死,那就要勇于面对它。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会发现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邻居等身边的熟人在悄无声息地死去。有智慧的人,都在研究和探索死亡的秘密,以及延年益寿的方法,自古至今,未曾停止。虽然道家的炼丹术或许能推迟死亡的时间,但却无法改变芸芸众生死亡的命运。道家发现人世总归是苦,就是说人活着苦啊!他们炼汞修丹的目的, 乃寄希望于死了以后魂升天界,以规避人间的苦难,享受仙界的逍遥穿越死亡的沙漠天福。佛教尚未传入中国的时候,所谓“修道”之人唯修老庄创立的道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依照既有习俗,把佛门行者的修行也称为“修道”。据《续高僧传》(卷六)等史料记载,北魏时期,昙鸾大师因给《大集经》作注,积劳成疾,得气疾,寻访名医途中,深感生命危脆、人生无常,遂想求长生之术。听说南朝隐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即往江南寻访,从陶弘景学习仙术,得仙经十卷而返。

  公元五二八年,昙鸾大师北上途经洛阳时,因缘奇特,遇到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昙鸾大师问菩提流支:佛法中有没有胜过中土道家的长寿之法呢?菩提流支说:“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呢?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何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赠给他《观无量寿佛经》,并开示他,以此修学,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永得无量寿。大师大为欢喜,遂焚毁仙经,自此一心致力于净土经典的研究和净土思想的弘扬。从昙鸾大师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在北魏时期,人们不愿面对死亡而设法使死亡延迟这一普遍心理,为包括道教在内的长生不老思想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也体现了一切众生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希望永远活下去的本能,诚如大安法师所说:“六道众生都贪生怕死啊!”菩提流支所言“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意思是说,要想求得“长生不死”的话,那就要依靠佛所教化的道理了。所言佛道,就是成佛之道。道即途径和方法。菩提流支的“长生不死”比昙鸾大师所求的“长寿”之法显然要高级。关键是“不死”二字,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死”,那就不用考虑面对死亡了。

  佛示众生本来面目

  据近世考证,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五六五年诞生,公元前四八六年入灭,世寿八十岁。佛陀的故乡在今尼泊尔境内,古名迦毗罗卫国,诞生地在蓝毗尼园。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佛为太子,名悉达多。据《梵网经》所记“七岁出家,三十成道”。从此开始直至入灭,四十九年间,便是“如来说经”的过程。

  释迦牟尼佛和孔子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孔子小佛十余岁,其时佛法虽然还没有传来汉地,然而孔子已经知道西域之天竺有大圣人出世,其道不化而行。所以,孔子对尚在遥远他方的佛法,便已经表示欢喜赞叹。世间圣人(孔子)和出世间圣人(释迦佛)教化众生虽然浅深有别、次第不同,但二者相辅相成,以达到教化众生的目的。“圣君贤相”多为夙有善根之人,或秉灵山遗嘱转世而来,故多皆护持佛法。

  如《妙法莲华经》中说: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阐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心要法门,就是要一切有情了脱生死轮回。一切众生,皆因一念妄想而有生死。这一念妄想,便是源于“无明”而生“贪爱”,于是陷入旷劫以来迄未休止的六道轮回之中。所以,以“无明”喻父,以“贪爱”喻母。无明未起,贪爱未生,原无生死可得,这就是你我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也叫作“本地风光”。彻见了本来面目,就像盲人一旦开眼,山河大地,尽收眼底,方向因之明辨,路途自是认清,径直还家,不会再走弯路了,也不会堕坑落堑了。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大藏教、三无漏学、六度万行,皆是你我及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法财功德。佛所说的全是自性流露的“自己家里话”,佛教我们修的全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自己家里事”。只是我们从前迷了,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就像盲人开眼了,就不会走错道了,认识自己家门了,就路还家去了。这就是千圣必由的顿悟和渐修,是人们所说的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悟后之修,方为真修。心心息幻尘,步步近佛道,精勤常如是,福慧两足尊。

  抉择诸法 栖心净土

  就通途的八万四千法门来说,在正法和像法时期,由于人的根机敏利,多为上根利智之人,随修一法,皆可证道。断见惑预圣流,断思惑则全出生死。而今之世乃末法时期,人们陷入物欲横流的状态之中,对己躬大事、本命元辰和人生真谛的探究与追求越来越淡薄,渐渐疏远了。人的根机逐渐陋劣了,真正大开圆解、明心见性的善知识甚为稀缺!所以末法时期,净土法门成为凡夫众生了生脱死的唯一选择,印光大师肯定地说:“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净土法门之为教也,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千经共赞,万论均宣。如清朝省庵大师诗曰:“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如来金口无虚语,历历明文尚具存。”

  《法华经·方便品》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法华经》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洞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彻悟大师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佛的佛法纲宗法要,实是三世诸佛的纲宗法要。又如印光大师在《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开篇便说:“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 实得道之捷径。”

  我们在娑婆世界,有幸得闻佛法,当务之急就是出离“分段生死”,即三界六道的轮回生死。如果这一生不了生死,则会随业流转,终无了期。按通途法门,欲出离三界生死,须断“见思惑”。须陀洹果方能断除见惑,而要断欲界思惑,尚得往返人间受七番生死。到阿那含,虽出离欲界生死,仍有色、无色界的生死在。到了阿罗汉,才完全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这样看来,全仗自力而“竖出三界”,真不容易。

  正因如此,释迦如来悲悯众生,特为宣说仗佛愿力“横超三界”的净土法门。众生若有至诚恳切地厌离娑婆秽土、欣求极乐净土的愿力,则决定可感通阿弥陀佛慈悲度生的大愿。生佛双方,二愿相合,如磁吸铁,临命终时,佛垂接引,一念之间, 往生净土。众生若见思惑未断者,则生于“凡圣同居净土”,即得断惑,得“位不退”,诚如《佛说阿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位不退”,即出离三界生死,犹入于贤圣之位,永不退转,直至“一生补处”,圆成佛道。

  相对通途法门来说,净土法门既为特别法门,又为至极圆顿的大乘教道。众所周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诸经之王,而末后归宗结顶之《普贤行愿品》中,“三世诸佛母”的普贤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导归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分破无明、亲证法身的大菩萨,一致发愿回向往生净土,以期快速圆满佛果。诚如印光大师撰联所述: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净土法门大畅诸佛如来度生的本怀,全体是佛境界。如是殊胜方便而又迥异于通途的特别法门,人们往往迷事昧理,或者执理废事而狐疑不信,或信而不深。如果说,禅宗是教外别传之心法,那净土便是教内别传之事法。此中,禅宗悟心之后,仍须经过事修以历练,若烦惑尚有一毫未断,生死则仍不得脱。倘若信愿念佛得生净土,最低限度亦证得位不退,永别三界六道生死。

  由于无明的感召,加上业力牵引,众生轮转于六道,承受着种种剧苦。当今生的报身耗尽,还要继续受报。脱了羊皮,又钻驴袋;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正如彻悟大师所云:“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面对死亡,面对这无穷无尽的生死,六道众生应生起畏惧心,发愿此生一定要摆脱轮回的可怕命运,深信净土法门才是一生可致了脱生死的最佳方法,放下任何侥幸心理,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穿越       死亡)(五明学佛网:穿越       死亡)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90~9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0~8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7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0~4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3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0~2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