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从一个分梨的故事说智慧快乐学佛


   日期:2017/3/27 10: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清朝有乾隆皇帝的时候,他听说有一个大家庭五百多人处的非常的和睦,这让他大为惊叹,于是决定考验一下这个家庭是怎么处的那么和睦的,就赏赐了两个外国进贡的大梨,给这个家的家长。这样一来,两个梨就算很大,被五百个人分,也是没法分的,这个题目够损的吧?家长拿回梨后,找人抬来两口大花缸,把缸里放满水,一口缸里放一个梨子,把梨捣碎,这样五百口人,一人一碗梨水喝,这个家就这样和睦的。

  那么反回来,作为一家之主,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心于哪个孩子,这也是正常的。不过我们要知道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问题的关键,长辈对孩子好这是对的,但是好要到一个什么度?这就不容易把握了。

  我同事家非常重男轻女,这也是老传统导致的。但是这家的那几个男孩,都在这几年出现了问题,不是死了就是进了监狱,为什么这样?有一种爱叫做伤害,有一种伤害,是打着爱的旗号而来。

  兄弟间的和睦往往是有根子的,长辈就是根子,如果根子不正,枝干就不会非常的挺拔。就像我们常常看到各旅游名地的迎客松,可怜松树根子没有办法深深的扎进土里,只能随岩石脉络而蜿蜒,他的枝干也非常地扭曲。

  正如过去几年常常见到听到,一家四、五个孩子,但是没有人愿意赡养老人。这样的新闻常常听到,也常常看到,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去思维,不要只一味的指责,孩子不孝顺,更要思考,家长有没有把孝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有没有孝的样子?如果孩子成长的时候没有接受孝的教育,那么他们怎么能忽然学会孝的意义和孝的样子?

  说到这,我们一定要用佛法的思维方式来做观察,我的父母有没有给我种孝的种子?如果没有种,那么我没有生出孝的果实,这是因果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没有做出孝的样子,给我的孩子做孝的种子,我未来就接受不到孩子孝的果实,于是怎么样?我不孝,于是孩子不孝。

  这样一来,我们把佛教改变命运的方法用上,就算父母没有给我种孝的种子,但是我要为我的孩子种这个孝的种子。于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啊!兄弟间也要这样,就算没有好榜样学,但是我们从社会乃至从其他的渠道学到了,知道孝的意义,知道悌的意义,我们要起而行之,把一切放在当下,我当下就去做这个事情。

  财物的问题,往往也是最困扰我们的。过去有一个地主,他很有钱,常常担心有人来抢偷他的钱,晚上很难睡着。但是他的长工一家却睡眠质量很好,他在那失眠呢,长工一家呼呼打着呼噜,这觉睡的相当好了。地主就郁闷,我这么有钱为什么没有他们睡眠好呢?有个帐房先生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给他三千贯钱,我保证他睡不着觉!地主想可不是美的睡不着吧,但是出于好奇就给了长工一家三千贯钱。

  这下长工发财了,做点什么呢?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除了种地还能做点什么。那么买块地吧,又担心风雨不调,就这样辗转反侧两口子研究一晚上也没研究明白,这一晚上失眠了,哈哈!第一天是这样,第二天就开始担心有人来偷了。于是两口子轮班睡觉,结果谁也没睡踏实。几天后长工两口子,黑着眼圈对地主说,把你的钱给你,我要睡觉。

  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我们常常听说。但是真正当我们把自己的钱拿出去布施给别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心里就起波澜了!佛教里的金钱观是什么样的?佛陀在经中说过,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健康,法布施得智慧;也说过,世间的钱财分三份,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起独占的心。

  世间有五种贪恋:财、色、名、食、睡。我过去总结他们为三条,就是:名、利、益,这三条。所谓的名,这个大家知道,有的人可喜欢自己有名了,就喜欢这种名人的感觉。利,是收获是更实在更现实的部分,比如钱比如权,比如要有个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最后一个益,就是自己喜欢的。于是有人就喜欢吃,什么都不在乎,你要是从他碗里夹点东西走,一定和你急!有人喜欢睡觉,睡得天昏地暗,叫他起床一定要护觉,非常地不高兴;有人喜欢买衣服;有人喜欢养动物;有人喜欢某种运动。这些和财与利一起,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分就不好了。

  于是适当怎么都好,过分就不对了。正如我个人非常喜欢“止”这个字。止就是知道度,就是知道节制,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行,什么时候该停。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这个度往往是最难把握的,每个事情的好或坏,从各种角度来说,可能结果不同。

  结果不同,不代表他们真的存在差异,而要换个交代理解。我经历的都是觉醒我自己需要经过的路程;我遭遇的都是提升我境界所需要的过程。基于这点来思维,我们的贪嗔痴是对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贪嗔痴对我们有多大的伤害。于是放任他们,结果当我们尝到了他们的苦了,自己愿意放下这贪嗔痴了,这就是觉醒。

  于是烦恼既是菩提,六根就是纠缠的根,也是解脱的道。我遭遇的烦恼就是我要提升的路径,我遇到的麻烦就是我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世尊在金刚经中说到,一切法得成于忍。修行人往往最难做的就是这个忍。罗汉怎么成就的?就是靠这个忍字,没有一个忍的能力在,没有耐性,没有耐心,初果罗汉都做不了,忍就这么重要。初果罗汉成不了,智慧不起来,但是人很聪明这就是邪智起了现行!邪的智慧,让他做的善的事情,百难千难,坏的事情不用教,自己都能悟出来,这就是邪智啊!

  忍真的很重要,爱语,仁心,宽厚的胸怀这真的很重要。我学佛,要学得非常的安详,非常的澄净,非常的快乐;而不是学来争斗,学来讨论,末法时期斗争坚固啊!

  学就是用别人的经验来为自己照明,习就是把这些经验付诸于行动中。没有学,人不得开明;没有习,学亦是虚妄。

  今天就先到这吧,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智慧)(五明学佛网:学佛       智慧)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