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日期:2017/3/27 20: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会。祭祖的目的是缅怀祖德、提倡孝敬、知恩报恩。对於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下去,这是报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见国内外各地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是很好的现象。然而,有些传统文化学习班出现一些令人忧心的状况,影响到一般人对传统文化的观感和信心,不能不加以关注。这些问题往往跟传统文化的老师素质有关,所以我想藉这个机会,谈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於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一直在讲,最关键的在於老师,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能教学生。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所谓传统文化班办得不如法,问题很大的成分在於老师,老师本身没有真正力行传统文化,没有以传统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怎么能把学生教好?不要以为什么人都能来做传统文化的老师,要知道「误人子弟,罪业极重」,比庸医杀人的罪还要重,因为你是断人家的法身慧命。学生受到误导很容易,受误导之后要回头就很难了!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我个人的看法是:内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外要学孔老夫子,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五德。谨说明如下:

  一、放下贪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四种当中只要贪任何一种,就很难把老师做好、很难把学生教好。《礼记•曲礼》说「欲不可从」,告诫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无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为欲望的奴隶,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义道德讲得再好都是假的,因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人很容易丧失师德,失去了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所以《大学》讲「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礼》所讲的节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时间投注在学习与落实传统文化上,这样才能致知,开显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后才谈得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具有承传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时时不忘这个最初的、崇高的发心,并且时常读诵古圣先贤的经典,具体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时常亲近良师益友,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财色名利的诱惑。《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后就不会受到各种物欲诱惑而变节,就像《礼记•学记》所说的「强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会迷惑、不会违背师道,这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传统文化老师。

  二、放下瞋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自身欠缺涵养,容易发脾气,甚至把怒气发泄在学生身上,无论是惩罚或责骂的形式,都会伤害到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阴影,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传统文化。这样的老师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周易》说:「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养就是克制忿怒、抑制嗜欲。《论语》讲「不迁怒」,不要让怒气在心中继续迁移发展,更不能发泄在别人身上。老师必须充分落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德行,学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检讨、改进,而不是怪罪在学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与涵养,这是传统文化老师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应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的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做老师的人最忌讳急於求成,最忌讳互相攀比,如果传统文化老师落入这样的执著当中,就很难保持平衡的心态,很难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会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与要求。这种不理智的做法,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传统文化的美好声誉,这样做也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三、放下痴

  传统文化的老师必须明白修身与教学的道理,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智慧,要熟读四书五经,具备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正知正见,尤其是对《学记》要融会贯通,了解古人正确的教学规范。老师也要了解正确的教学次第,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周到的教学计划、公正的教学态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优良的教学质量;特别重要的是,老师要真心爱护学生,能够掌握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教学的次第依《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其中的「小学」是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级教育,注重洒扫、应对、进退等生活行为规范,培养德行的基础,就像《弟子规》和朱子的《童蒙须知》等等蒙学经典所教导的。所以德行教育最优先,然后才是读经、读子、读历史。有了稳固的国学基础之后,才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一部经典专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学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的对每个人都教一样的课程,那是把教育僵化,会扼杀许多不同方面的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背诵许多经典才是好的,要看学生是不是这方面的根器。所谓「行行出状元」,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引导他们,发展他们个人的特长,例如,对於具有艺术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艺术;对於技术方面具有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技术……余可类推。如果很死板的要求每个学生只能背诵经书,那会埋没了许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这也是有些传统文化教育班发生问题的地方。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才会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个别的加以培养。每个学生都有特别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如果能够加以肯定,给予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质,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老师就是明师。

  老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而不是填鸭式的。很像《学记》所说的,老师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加以强迫;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不必要强迫学生马上明白,戒除急躁。勉励学生上进,但并不压制学生的发展;启发学生的悟性,而不要将结论和盘托出,不能把学生的悟门堵死了。如果能够这样教学,达到的效果就是「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只加引导而不强迫学生,则学生学得很欢喜;善加勉励而不压制,学生则容易发展自己的潜能;只加启发而不尽说其义,学生则能进一步深思穷究,开发悟性,这样的老师才是具备教学的智慧,善於教导学生。

  四、放下慢

  无论老师多么优秀、成绩多么辉煌,都不应该傲慢,而应该谦虚。《曲礼》说「敖不可长」,傲慢心不可任其扩大。一个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心态已经很危险了;如果还不知道自我警惕,终究会变成自私、刚愎、残暴的个性。何况傲慢心增长一分,诚敬心就减退一分,不能不戒慎小心!《论语》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一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吝啬,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老师必须诚敬谦和,虚心有礼,乐於接受别人的劝告,勇於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自以为高高在上,倨傲而不听劝谏,怙恶而不肯悔改,那是不足以为人师表的。老师必须有教无类,平等公正的教育学生,对学生不能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待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以符合人性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如果一味追求高分数、高表现而不择手段,忽视学生的人性尊严与人格的发展,那是畸形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当然违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关於对学生的惩罚,那不是让老师发泄怒气,而是老师出於善意,节制学生的顽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性。因此惩罚必须很有节制、很有善巧,才不致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即便如此,古人还是有「七不责」之教,很值得借鉴;即使只是责备学生,都必须避开这七种情况。第一、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第二、愧悔不责:假如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再责备他。第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他,孩子带著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眠,要么噩梦连连。第四、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假如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第五、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的时候,经脉处於畅通状态,假如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马上堵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第六、悲忧不责: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第七、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更需要父母师长的关爱、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这个「七不责」的古训非常重要,做老师的人必须铭记在心,切实遵守。

  五、放下疑

  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科学不同,学习科学注重怀疑;学习传统文化,则必须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坚定的信心,不能怀疑,做老师的人更是如此。《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讲的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这非常重要,老师必须对这个有信心,才能把学生教好。

  古人教学主张一门深入,不主张同时杂学多门,如《弟子规》所说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研究学问要专一,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羡慕其他的书,想去看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来;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又古人重视读诵,开启悟性,如朱子《童蒙须知》里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如果对这些教诲没有信心,自己就很难坚持做下去,也很难坚定的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规范去做。必须对古圣先贤、老祖宗的教诲具有信心,才能制定常规,彻底执行,传统文化教育才会纯正,教学才会日进有功。

  六、温和

  传统文化的老师必须温文儒雅,处众和睦,心平气和,和颜悦色,让人有和蔼可亲的感觉。

  七、善良

  传统文化的老师必须心地善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把传统文化仁慈博爱的精神展现出来。

  八、恭敬

  传统文化的老师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正如《曲礼》所说的「毋不敬」,任何时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要给学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样。

  九、节俭

  养成节俭的美德非常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上所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尤其现在讲究环保,节俭是珍惜自己的福报,也是爱护环境。

  十、礼让

  圣人教我们忍让、谦让、礼让,一路让到底,没有竞争。「让」是性德;大家都让,这个世界就没有冲突。

  综上而言,如果能够具备以上十种素质,学习到释迦牟尼佛和孔老夫子这两位伟大教育家的优点,就可算是合格的传统文化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够真正承传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光大,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来造福人群、造福社会、造福国家、造福世界。

  附语

  附带在此说明一件事,最近有人做文章批评《弟子规》,认为是清代人编写的,历史很短,而且只适用於社会下层人士学习,不属於传统经典。这是对《弟子规》的内容没有真正了解,才会讲出这样的话。《弟子规》可说是童蒙经典的集大成,它的内容出自於《礼记》和古代的蒙书,可说是源远流长,并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创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实《论语》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笃敬、仁爱、亲贤、学文的重要精神与实践,是传统文化教学极重要的基础经典。

  按照《弟子规》去落实,就做到了笃行,而笃行正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最终目的,是真正能够产生利益和力量的环节。真正落实《弟子规》,就具备传统文化老师应有的基本德行,能够给人做出德行的好榜样,因为身教重於言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由於落实《弟子规》而改邪归正、弃恶向善、端正心念,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希望大家坚定对《弟子规》的信心,不要被个人评议所动摇。

  以上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老师素质的一点浅见,提供给大家参考。希望传统文化的弘扬愈来愈顺畅,希望大家齐心合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后,祝福在座的诸位六时吉祥、光寿无量!祝福传统文化振兴昌盛,永世弘扬!祝福祖国国运昌隆、国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谢谢大家!

  摘自: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二O一六年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冬至祭祖法会谈话 2016/12/2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传统文化)(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传统文化)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