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佛教框架体系(二)


   日期:2017/3/28 9: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框架体系二

  前启:上次分享了《佛教框架体系》的第一大部分:佛教是什么、佛教的目的、基础的教义等等。本次会和大家略分享佛法的部分:什么是佛法、佛法要解决什么等等。

  法字解。

  法这个字在中国是效法,学习模仿的意思,所以法字的本意是一种学习状态。佛教到中国,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有了两种思想体系的碰撞,也有了相互的影响。当法字用在佛教中,就拥有了不同的内涵。

  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几乎所有学佛人都在说自己学习佛法、在熏修法门,可是到底佛法是什么?若严格来说佛法就是成就为佛的方法。我们学佛、学习佛法,就是在学习如何成就为佛,这和佛教的根本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佛陀教育九法界众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大家都成佛,通过佛法的熏修去落实,从而真正地获得成佛的结果。

  无明示阻。

  从凡夫到成佛要经历些什么?前文在佛的概念中提到了很多部分,有很多前缀冠词,而且我们也都知道“自性是具足的”,所以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成佛呢?我们都听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凡夫地到如来地一共就41品无明。这41品无明就像盖了41层被子,所以古人常常用“自性如镜”,而无明就是镜面上的灰尘,灰尘太厚重,镜子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所以要扫去灰尘,也就是消除遮蔽。

  略数无明。

  41品无明从哪个阶段开始破呢?在圆教中把大乘菩萨位广义的分为52位,在《楞严经》中分的更多些有55个阶段。圆教认为要通过前10个信位后,进入到初住菩萨位才可以讨论破第1品无明,随后是10住、10行、10回向、10地、等觉、妙觉。在我们平常认识中,登地菩萨的10个阶段加等妙2个阶段,一共12个菩萨位是狭义上的真正菩萨;前面的40个阶段都不算在里面,这是我们理解上的问题。学佛的路是比较漫长的,确实不是一瞬间开悟就完全完毕的。大乘菩萨有很多阶段,不仅仅是登地菩萨这12位。

  以证补悟。

  佛法是成佛的方法,但是各位必须要知道:有为法的最高最高到达地方就是等觉菩萨,随后的妙觉和成佛这都是无作妙力成就的,也就是靠无为法成就最后的阶段。前面我们执著法相要走的,最少可以走到等觉菩萨这个位置,再往上靠执著的种种法就不可能有进步了。所以到了菩萨阶段,就要真正地进入到破法执的工作;如果没有对法的执著,初住位都不可能得入,也就是一品无明都破不掉。所以这个法就像舟船一样,该用的时候你必须拥有;过去后就当舍弃,不能再紧抱不放了。这是稍后才能涉及到的,对当下的我们来说还是要执著法相前进,待真正的开始破无明了,才能有资格探讨证法身的事情,才有资格探讨入菩萨圣位的事情。

  佛法的目的是帮助众生成佛,可是这中间有空隙,是否佛法不圆满?并非如此!有为法最高到达的等觉菩萨位,随后的路怎么走?就要靠证了,靠实证而非靠悟。所以当我们说开悟、解悟、体悟、彻悟等等都是在强调理上,并没有走到证上,就是在理上只是一半的路,那一段看上去的空隙,是要靠实证走过去的。所以那段路的部分我们探讨不了,言语文字说出来就是错的,心行起灭动一下都是错,况且离我们当下的境界确实很远。我们从佛到菩萨这样说了,菩萨有法执,于是法执是无明,如果菩萨没有了法执,也就没了菩萨的无明。

  读经暗涌。

  佛法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帮助众生成佛,于是众生和佛之间的距离是佛法要涉及到的。经文教诲里大量的内容,我们看起来云山雾罩的,为什么呢?因为经文是九法界众生共修共尊的,就算是等觉菩萨也可以在经文里获得指引,只是因为所处的法界不同,我们看到的内容不同。就像一句话或许强调的是这个,但是有人看到了,却会理解成另一样。所以在经文里明暗铺设了大量的各种指引信息,只是我们当下的境界决定了能吸收到多少而已。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经文有些捡择,并非是拿到什么就读什么,这会因为佛讲法时听众状态不同,而有了经文的基础格调不同,这也是我们说到契机度不同。

  佛法研究对象。

  我们了解了佛和众生间的距离,随后要了解我们如何前进,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佛教到底在研究什么,佛法到底要解决什么?佛教研究的东西说来非常简单,但是却非常深奥,简单到一句话,深奥到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想不完全的。佛教研究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要解决的是“当下的痛苦烦恼”。

  拆开来这里有几个点:1、宇宙、2、人生、3、真相。可以组合成宇宙的真相、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非常宏大的,并非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也不是一个小小的银河系,而是无比浩瀚的广阔空间,这个空间说大也非常大,因为我们现在还没走出太阳系;说小也非常小,完全在自性中,没有超越自性。

  大小世界观。

  中国有宇宙一词的时候,佛教还没到中国来,或许那个时候佛教还没在印度产生。宇宙一词是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无垠无限的时间,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就是广阔无极的时间和空间结合的一个状态,这和佛教的世界观一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大到没有边的宇宙呢?其实我们或许不需要研究宇宙,只需要研究脚下,为什么呢?宇宙再浩瀚,对我们来说,也不过是在我们所能企及的狭小范围罢了。对有的人来说一辈子都在一个小地方,他的整个宇宙就那么大,说太阳如何、月亮如何、乃至说银河系如何、外太空如何,对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宇宙可以简化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佛教研究宇宙是对的,但是对当下的我们来说,要研究当下所处的环境。

  世界只在脚下。

  我们在什么环境里呢?就像玩游戏,应该先要知道自己在什么场景里,才明白要怎么走、怎么去进行。因为我们所处的法界不同,因为我们招感来的环境不同,所以在佛法里暂时不需要我们去全面研究;只需要懂得当下在什么环境,若有点企图心,就扩大一下,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环境体系研究一下,这也就很好了。于是环境就是我们所处的空间,就是我们能遭受的种种因素所汇集的一个场所,我们在这个场所里感受着。

  生命轨迹。

  再继续就要说到人生了,这个提法是略狭隘的,因为佛法是九法界众生共尊的,只提人生就是针对人道而说,这把佛法弄小了。所以严格来说,佛教研究的是众生在各种环境中的生命轨迹,这个提法就略完善,自然包括了菩萨的轨迹、天人的轨迹、动物的轨迹、人的轨迹、地狱的轨迹等等。这就像大学的科系一样,我们只需要选择合适自己的科系,再找到适合自己的门科就好了。但是再次提醒:我们需要研究是当下,并不代表佛教只是这些内容;同时佛教的内容很浩瀚,我们应该从当下开始。有人说“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我想都学学,然后再选择哪个合适我。”这个想法就很荒诞,虽然看上去有些道理,可是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命去接触到那么多法门,这百八十岁的寿命很短促的。生命轨迹就是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历程,所以这个内容和每个众生有关系,若想活的好、活得自在,必须要弄明白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合成的生命体。

  我们把躯体和神识和合的状态叫做生命体,一个生命体如果没有了躯体,或者丢失了神识,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有人就会说鬼是否不是生命呢?这是我们理解的另一个误区,我们认为鬼没有色身,可是鬼有鬼的色身,并不和人的色身一样罢了。

  经典印迹。

  所以在经文里有大量的这部分内容,描述生命的种种历程,比如《地藏经》描述了地藏菩萨成就的历程,证十地事,不退无上正等正觉事。《地藏经》就是地藏菩萨的生命历程,就是地藏这位菩萨的行走轨迹,这是他的脚印。我们看得明白了,他这样走、这样走了,我也可以这样模仿着走,这就是在学地藏菩萨了;如果我们千辛万苦念了几百遍《地藏经》,却不肯模仿他的点滴行做,那么这是我们没看到他的脚印,自然不会循着脚印走到他的处所。

  色坏识恒。

  我们的色身是四大和合而来,因为是四大元素的和合产生,必然会有四大的不和合,也就是四大的分散,所以任何的物质形态最后都会面临败坏的结局,就像宇宙必然经历成住坏空一样。这个色身的躯命,就会随四大的波动而变动,会有成长、会有病、有衰老、有死亡、乃至这副色身终究会和祖先一样回归尘土。而这副色身是车船,乘坐的才是关键,我们的神识是坐车的,借助一副一副躯体的获得和丢弃,神识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环境,虽然躯体在变换,可是这个坐车的没换过,所以生命轨迹就是神识的历程。

  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前生后世,很多人对佛教中的随缘放下等等很满意,对前生后世不满意,认为这是鬼神之说,不过世界的真相不会因为我们不满意而改变。古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界不会因为我们有什么想法而不同。这就像游戏,你来玩了就遵守游戏规则,不遵守游戏规则就会被踢出局。所以懂得生命的真相,是每个众生想要活明白、活出光彩、活出自在的必由之路,这是佛法要给我们的,只是我们有疑惑,不容易信,所以在佛法里浅尝辄止、不肯深入,也就没有机会去证悟,没机会去证实那些解悟的道理。

  宇宙是十法界的宇宙,不是人道法界的宇宙;生命是所有有情众生的存在状态,也不是人道独有的;生命轨迹是所有有情众生在对应的环境下的经历,并非只有人才有生命轨迹。佛法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些,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弄明白了,随后就是在其中怎么行走,怎么落实,从而扭转生命轨迹?

  智信驱迷。

  佛法的重中之重完全在于如何落实上,很多道理我们可以不懂,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就可以了,可是这就会落入迷信里。佛教不支持迷信,支持智信,你应当通过自己的思维体验,从而验证这些是真实的,再去相信;佛教欢迎智信,所以我们有疑惑是好的,但是应该把疑惑的点从佛教的大根大本上移动到如何落实上。

  危脆启愿。

  如何去落实佛法?这就要看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了。佛法在我看来是万能的,可是如果没有需要点,这万能的佛法也没用武之地,所以当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必然要触及到,很重要的两个基本利益点:一、是离苦;二、是得乐。离苦得乐这两个点是促动我们前进的基本动力,所以当我们对环境有个明确的认识,如经文中说到三灾并起、六道毁坏的时候,我们的人道所处的环境也会面临空、坏,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安放?正是因为对环境有了认识,对生命走向有了理解,所以知道自己会在轮回中经历不同的环境,或者会去到地狱,或者去到天道,或者成为动物,要去面临众多的痛苦烦恼。真的知道了,就容易生发出离心,就容易找到学佛的落脚点了。落脚点找到了才能有力量攀附,也才能有个使得上劲的可能,这就是我们随后要分享的具体的方法论了。

  小结:简单来说佛法是成佛的方,一切和成佛无关的,或者可以很好,可并不能严肃的叫做佛法。只是佛法有方便性,会深入到我们能够得到的高度,最低的门槛不会离我们太远。佛法研究的对象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宇宙是十法界的,生命真相也是十法界的,并非只是人道。我们学佛懂得当下所处的环境,会帮助我们认清形式,做出选择。宇宙的真相是什么?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生命在宇宙中的历程是什么?这些内容各位同修自己补充,我分享的是框架,这些细节的部分,需要各位自己来做的。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佛法)(五明学佛网:佛教       佛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唐仲容居士:从教理行果谈佛法的思想体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