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徐足之:金庸的智慧和信佛的历程


   日期:2017/3/29 17: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庸的智慧和信佛的历程---徐足之

  读金庸的散文集《寻他千百度》,他写散文(随笔)跟写武侠小说一样,有其特有的文笔和思想智慧,他写的京剧评论《谈<空城计>》,就是一个例子。他能透视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不但分析京剧表演如何,还一个段落文字议论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风险选择。一般人看到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兵,完全是不得已,如果弃城而走,他身边的两千五百名人马怎能抵挡司马懿二十五万大军,而且分散在各地的北伐军都将没有退路。金庸也看到这点,但金庸的慧眼还看到这个事实:诸葛亮“先料到对手是个很有智计之人,才用这个计策。假若对手不是能干的司马懿,而是鲁莽的张郃,诸葛亮这个计策反而不能生效了。一个愈是殷勤地请他来喝酒谈心,保证没有埋伏没有兵,另一个愈是不肯上当。司马懿所以不敢进城,固然是知道诸葛亮从不弄险,但更重要的,还是怕了诸葛亮过去计谋百出的经历。”

  金庸因为其武侠小说太有名了,很多人不知道金庸其实“十八般文艺样样了得”。最近网购书架上有两本金庸的散文集子,一本是随笔集《寻他千百度》,一套(上下两本)是时政专栏集子《明窗小札1963》。这个集子收集的是他1963年写的时事评论,不是社论文章,他给自己的《明报》写的社评(内地叫社论),都有很多固定读者粉丝,因为社论是不署名的,但他的读者一看语气和立论就知道是金庸写的。能把每一篇社论写得让人喜爱,这在内地报社是不可想象的。金庸除了写武侠小说外,他还写了电影剧本、影评、剧评、画评、乐评、舞评、游记、围棋史话、文史札记、《明报》社论。金庸本名查良镛,1942年生于浙江海宁,最高学历是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平生从事的职业有记者、翻译、编辑、电影公司编剧、导演。他的最著名的职业应该是报人和作家,1959年他在香港创办《明报》,先后创作了十五部享誉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退休后兼任英国牛津大学汉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和加拿大UBC大学文学院教授。

  金庸也是信佛的,这从他与池田大作的一次对话中,可以清楚知道他的信仰历程,时间大约在1976年10月之后到1978年10月。他信仰佛法的因缘不是接受别人的劝诫,也不是为了探求佛教哲学,而是因为他儿子出事后极力探寻生死真相这个推动力。可以说,他完全靠“自学”进入佛法的,经历了从生死探寻到学习小乘佛法,再到接触并怀疑大乘佛法,最后接受大乘佛法的“曲折过程”。他的心路历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而是自主的。

  日本著名宗教家(佛教)、作家池田大作曾经问金庸:“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于什么事呢?”金庸回答:“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雷,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此后一年中,金庸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细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书籍《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因比博士讨论死亡的长文,虽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没能解答金庸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他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自己的想法,后来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于是他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英文译本《原始佛经》(也称“南传佛经”)。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金庸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佛将这道理(即“佛法”)传给世人。金庸说:“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随后,金庸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他开始时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一般人能够了解与接受。金庸说:“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他说:“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