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修学弥陀教当依净土经


   日期:2017/4/7 7: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学弥陀教当依净土经

  下午藉着大家念佛共修的因缘,师父来向大家报告《三经教念佛》。

  三经就是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教是教导的意思。念佛就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念佛有口念、有心念、有观念,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修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是感果。教导我们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一致性以念佛教导我们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身为佛弟子,当然根据世尊的教导修学。一个听话的孝子,就是父母教他做什么事情,他就去做什么事情;一个忠臣听从君王,就是君王叫他做什么事情,他就做什么事情。听话的孩子叫做孝子,听从君王话的大臣叫做忠臣,听从佛陀教导的话,就是真正佛弟子。所以世尊在经上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世尊在佛经教导我们怎样修行,我们就怎样修行。

  如果你是一位参禅的人,世尊在禅宗的经典,教导我们放下,我们就放下。放下烦恼,放下执着,放下名利,我们就根据世尊的教导去实行。世尊在净土的经典,教导我们提起,提起什么?提起正念,提起念佛。我们听从世尊的话真实去做,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世尊在净土三部经教导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我们若肯听从肯实行,每天虔诚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依教奉行,当然得到世尊教导的佛法利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请看讲义第一点,《无量寿经》念佛之文。《无量寿经》有四段经文,非常明显说到念佛的修行。

  首先来看第一段文:

  「其上辈者,舍家去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段文是叙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辈品的修因,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辈品的人要如何修行呢?

  第一、舍家去欲而作沙门。

  第二、发菩提心。

  第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第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做好这四点,就能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上辈品。舍家去欲而作沙门就是出家,舍世俗家去除五欲,作一个沙门。沙门就是修戒、定、慧,灭贪、瞋、痴,也就是出家修行人。我们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成就佛道,了办生死,断除烦恼,证悟菩提。所以不管是出家人或在家人,修学佛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要了办生死。

  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广度众生。所以菩提就是觉的意思,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广度苦难的众生。我们如果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成就菩提,我们要广度众生的力量,就非常的薄弱。如果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了神通、慈悲、智慧、道力,就能像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佛,像十方诸佛,广度无量无边众生。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就是念佛。《无量寿经》的经文,在无量寿佛的圣号上面,加上四字「一向专念」,这就在显示真实的修行。三辈之文有真实、有方便,待会我们说到中辈与下辈之后,再来融会贯通,真实法与方便法的差别。一向就是心向一位,向哪一位呢?无量寿佛。心依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依靠阿弥陀佛,心依靠阿弥陀佛了办生死,依靠阿弥陀佛了办生死,依靠阿弥陀佛的什么?愿力。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发愿,誓言要以本愿名号广度众生。我就是十方众生之一,所以我根据阿弥陀佛的教法修持,当然相应阿弥陀佛。

  诸佛如来在因地菩萨的发愿,有总愿相同,有别愿不同。四弘誓愿是总愿,是相同的。每一位菩萨所发的誓愿,不同的就是别愿。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愿,释迦牟尼佛有释迦牟尼佛的愿,药师佛有药师佛的愿,观世音菩萨有观世音菩萨的愿,地藏王菩萨有地藏王菩萨的愿。所以你根据每一位诸佛如来,在因地的愿起行,就会和那位佛在因地所发的心愿相应,当然你就会相应那位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藏菩萨誓言要用果地名号救度十方众生。所以我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与阿弥陀佛相应。

  一向就是专念,如果二向三向就不是专念,就是多念或者杂念,早上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午念南无药师佛,晚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样不叫做一向,这样叫做三向,这样不叫做专念,这样叫做多念或者叫杂念。杂就是多的意思,杂多或杂乱。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辈品或中辈品或下辈品,都有教导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这就在显示真实的净土修因。最后有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舍家去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目的是为了愿生彼国,愿生西方极乐净土。修诸功德包括修禅、修密、修天台、修华严、修观音法门、修地藏法门,修诸一切六度万行,所以在上辈品修因,有专修也有杂修。

  下面请看第二段文: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段经文是叙述中辈品的修因,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辈品的人要如何修行呢?至心愿生彼国。至心就是至诚心,至诚之心愿生彼国,非常的重要。无论在中辈的修因,或者是上辈的修因,都有相同的愿生彼国,也就是无论你专修净土法门,或者杂修净土法门,无论你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或者修诸六度万行,目的都是为了愿生彼国。什么心愿生彼国?至诚心。你有真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是专修也好,杂修也好,你会真正用功修行,因为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愿若无行,不能满愿,愿与行要圆满具足,以行来满愿,以愿来导行。在三辈文有愿也有行,「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

  中辈品的修因,与上辈品的修因一较量,中辈品的修因比较下劣,上辈品的修因,「有舍家去欲而作沙门修诸功德」,中辈品的行者在修因,就没有舍家去欲而作沙门,就没有大修功德。那么行作沙门,就是舍家去欲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然也包括下面所说的修因。修诸功德有多与少的差别,以上辈品中辈品作个比较,上辈品修诸功德,一定比中辈品的修诸功德更多更殊胜。所以中辈品下面有一句,「多少修善」,举出了修善的内容。所以同样是修诸功德,上辈品的行者与中辈品的行者,也是有所差别的。所以才会分为三辈,三辈的展开就是九品,也就是《观经》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所说的九品修因的内容。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这句也是通于三辈一切修因。上辈品的行者有发菩提心,中辈品的行者也要发菩提心,下辈品的行者也要发菩提心。当就是应该,这是勉励修持中辈往生的行者,应当要做的。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是中辈或上辈或下辈,应当要发菩提心。无上菩提与菩提,都是同样的意思。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菩提,也就是佛。所以有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上辈品与中辈品的行者,相同的修因,除了同发菩提心以外,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一定要行持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下面说:多少修善。这多少修善也就是,上辈品所说的修诸功德,为何说多少修善?因为中辈品的行者在修因,比上辈品的行者修因较下劣,所以在修善方面,比较没那么积极,比较没那么多,所以经文才会说多少修善。这句有勉励能够多修善,就多修善,修善的内容是什么呢?

  就是下面所说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奉持斋戒就是持斋守戒,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修行的内容,可以持斋,可以守戒,一定要好好奉持,这是世尊在《无量寿经》的教导。当然我们本愿的行者,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主要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但是我们若以真实法,和方便法作个较量,然后来体会世尊说法真义,一个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辈品的行者,都要奉持斋戒了,一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的行者,更要奉持斋戒,对不对?这样才是真实的净土教法。

  起立塔像,很多人很爱建寺造佛像行善,这就是相应中辈品的修因。塔是佛塔,像是佛菩萨圣像,起立塔像就是造作佛塔、佛寺、道场、佛像,供养三宝、护持三宝,推广佛法。人间的一切虽然是虚幻不实,但是若没有有形有像的道场、佛寺,我们众生不会见像住心,这个地方不是佛寺,当然不会想要修行,这个地方是佛寺,比较有修行的心。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看见庄严佛菩萨的圣像,自然在凡夫的心中会见像住心。我们看到庄严佛菩萨的圣像,哇!佛菩萨非常的庄严,我们那份欢喜心就生起,那份恭敬心就生起。诸位菩萨!抬头看师父背后,庄严西方三圣的圣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有庄严吗?不管有学佛的人,没学佛的人,只要看见佛菩萨的圣像,内心都会起恭敬心,起欢喜心。善根深厚的人纵然没学佛,看见佛菩萨的圣像,会很自然而然的合掌,或者是鞠躬顶礼,这就是善根深厚的人。三岁小孩看见佛菩萨圣像,都会自然而然的顶礼。我们本愿山弥陀讲堂有一位女众老菩萨,带她的乖孙到我们的讲堂,这位老菩萨没有教导她的乖孙,这个孙子非常有善根,看见佛菩萨的圣像,很自然而然的礼拜。虽然拜的姿势并不是很标准,但是这个孩子的善根流露在,他看见佛像就礼拜的行为上。如果我们的前面没有庄严的佛菩萨圣像,我们会很自然而然,起欢喜心、恭敬心吗?很难。所以藉外在的相来使我们的内心生出恭敬心、欢喜心,所以在人间建寺安僧,建造佛菩萨圣像,让众生礼拜修行,当然有所必要啊。所以起立塔像是中辈品的修因之一。

  饭食沙门,就是以四事供养出家人。经文举出饭食包括一切供养。经上经常举出四件事,对出家众的供养,就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包括一切供养。

  下面说悬缯燃灯,缯是缯盖,缯盖包括幢幡,以缯盖、幢幡悬挂在佛殿里,对佛菩萨的供养。燃灯就是在佛前以灯供佛,灯包括酥油、包括蜡烛,包括佛灯、包括莲华灯。像我们佛前供养莲华灯,这个就是以灯供佛,燃灯供佛这是多少修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辈修因之一。

  下面说散华烧香,散华就是以鲜花供养佛菩萨像。在师父法王座前面,大家发心,插了一盆非常庄严的鲜花,当在佛前以鲜花庄严佛殿,供养佛菩萨,也能令到佛殿来修行的佛弟子,内心生起欢喜心,看到花非常的美,内心很欢喜。哇!这些花非常的鲜艳,内心当然是欢喜的。

  烧香就是以檀香、沉香、卧香、立香,各种的香供养佛菩萨。所以散华烧香这是诸位菩萨每天早晚经常在做的。如果你的家中设了佛殿,早晚以鲜花与沉香供佛,这就是修善。所以中辈品的行者修了很多行,除了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外,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修这些功德之后,回向愿生彼国。

  中辈品说了两遍,愿生彼国,所修的无论是奉持斋戒,回向愿生西方佛国,无论是起立塔像回向愿生彼国,无论是饭食沙门回向求生佛国,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善因,目的都是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让我们的心经常与阿弥陀佛相应。如果修持斋戒、起立塔像,供养三宝、散华烧香,供养佛菩萨,是为了要得人天福报,与中辈品是不相应的。

  下面请看第三段文: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做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下辈品的修因与中辈品、上辈品的修因一较量,又更下劣了。这段经文叙述下辈品的修因,诸位好好了解内容,你会发觉下辈品的修因,并不像中辈品的修因那么多行,有想要至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能作诸功德,下辈品的人在修因较下劣,不像中辈品有作诸功德修行,也应当要发无上菩提之心。所以三辈无论是上辈,或中辈或下辈,有相同的修因,也有不同的修因。相同的修因就是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愿生西方佛国,这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你很有志气,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或是很没有志气,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就好,你都要做到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佛国,不然你不能往生西方佛国。你不具足往生的条件,不具足往生的修因,怎能与西方佛国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下辈品的行者不能作诸功德,也应当要发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上辈品与中辈品的经文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品多加一句「乃至十念」,为什么?因为下辈品的人,得遇佛法的善根和中辈品、上辈品的人一比较,比较下劣,有可能是临终才得遇佛法,有可能快要死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教导念佛,所以经文多加乃至十念,用意非常的深远。上辈品与中辈品的人,大部分是平生遇法,也就是因为平生遇法,才能够多少修善,才能够奉持斋戒,才能够起立塔像,才能够饭食沙门,才能够悬缯燃灯,才能够散华烧香,才能够修诸功德。如果生命到了剩念十声阿弥陀佛圣号而已,要叫他修诸这些功德,有办法吗?没有办法。这就是在跟我们显示,遇法的时节因缘不同。经文每一句每一字用义很深,如果你没有亲身去体会,你很难深知世尊说法的本意。「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下辈品的行者这段经文说出,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三遍,一段经文连续说三遍的修因,就表示非常非常的重要。

  好!前面有说欲生彼国,中间这里说愿生其国,后面说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就是一再强调,下辈品比较下劣的人,无论临终念十声阿弥陀佛的圣号,或者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念千声万声阿弥陀佛的圣号,都是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临终才念十声阿弥陀佛的圣号就要舍报了,平生是造尽五逆十恶之罪,这十声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也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有愿有行,这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辈品,阿弥陀佛慈悲吗?很慈悲。为阿弥陀佛鼓掌!阿弥陀佛伟大吗?非常的伟大,为阿弥陀佛赞叹!连临终念十声阿弥陀佛圣号的人,阿弥陀佛也不放弃,也绝对救度,这不是在显示真实净土教法的精神吗?当然是。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这段文在说,一位临命终之人或是平生之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的深法,内心起欢喜信乐,不起疑惑的心。「乃至一念」这句话就显示,有可能听闻到深法这个人,是在命终的时候,有可能是在平生的时候。所以乃至一念,有包括短在一声十声的念佛,也有可能是长在一生,千声万声的念佛。所以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听闻深法,在经文我们没有看见世尊叙述所谓深法是指什么法,但是前面说:「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后面说:「乃至一念,念一彼佛」,这样在这里所说的深法,就是念阿弥陀佛的教法,对不对?为什么要用「深」这个字?因为阿弥陀佛的教法非常的深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全体是阿弥陀佛的境界。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以古佛的真如发愿修行,所成就的净土教法,非常的深奥。所以听闻阿弥陀佛深法,内心接受了,才有欢喜信乐的心情,如果不愿意相信,不愿意接纳,不愿意念佛,会有欢喜信乐的心情吗?不可能。

  不生疑惑,在这里世尊告诫听闻净土深法,不能生出怀疑,是不是在劝信?当然是啊。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位,听闻净土深法,都不能生出疑惑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更是要将疑心破除。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的经文即将说完了,在流通分世尊举难劝信,在净土的经典,世尊劝信的地方处处可见。所以为何师父非常鼓励大家听经闻法,你没有听经闻法,不了解这句名号的本愿道理,你对阿弥陀佛的疑惑心,要如何消弥?「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最后两句话,「以至诚心愿生其国」,纵然临终即将舍报了,称念一声十声阿弥陀佛的圣号,都要以至诚心愿生西方佛国。《无量寿经》三辈品的经文,有真实法、有方便法。法然上人判这三辈品的经文,有十八愿的修因,也有十九愿、二十愿的修因。十八愿的修因就是真实法,十九愿、二十愿的修因,就是方便法。十八愿的修因就是,这三辈品都有共同一句,「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就是在显示十八愿的修因。十九愿、二十愿的修因,中辈品经文说了很多,「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修行的因就很多了。

  下面继续看第四段文: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段经文是世尊对弥勒菩萨的开示,也是对诸位你我的开示。有得闻阿弥陀佛名号的道理,内心起了欢喜踊跃一念,这个人就得到了大利,大利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菩提的利益。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句话更使我们了解闻信名号的殊胜。具足就是彼佛名号的功德,若一百分,这个闻信名号的功德,就完全有了一百分的功德,叫做具足。若只有九十九分的功德,就不称为具足。实在难信的净土教法,从世尊向弥勒菩萨开示的这段文可以得到印证。闻信阿弥陀佛名号欢喜一念,就具足无上功德。无上功德就是佛号的功德,无上功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功德的简称,也就是成佛的功德。佛号圆满的功德是法藏菩萨,以古佛的真如称性起修,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诸六度万行究竟圆满,要了解法藏菩萨修行的内容,你只要详细读《无量寿经》,就能了解。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善万行总功德,诸行万善的功德是法藏古佛以真如称性起修完成的。所以名号的功德是无为的功德,是无漏的功德,是真实的功德。我们凡夫生灭心所修持的叫做福德,我们身、口、意三业,不论是诵经、持咒、拜佛、念佛、修诸功德,是生灭心,是意识心,是分别心起行,法藏古佛的修行是以真如心、以慈悲心、以平等心起行,所以结果是功德与福德的差别。

  诸位!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有无上的功德,我们要如何得到?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而且是圆满的得到,叫做具足,确实是难信之法。你将《大藏经》世尊一代时教所说的一切法门,每一部佛经好好详详细细读过,你就会发觉没有比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更殊胜,更难信啊!为什么?闻信名号的一念,具足无上的功德。若没有世尊向弥勒菩萨的开示,我们还很难相信。所以欢喜一念就是对阿弥陀佛名号的信受,没有信受怎么会欢喜?信受的一念,一定流露在信受之相念佛,流露在身业,就是礼拜阿弥陀佛,流露在口业,就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流露在意业,就是忆想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如此。

  一个听话的子女,就是父母叫他扫地,他就去扫地,他扫地的行为,就表示对父母的听话嘛。对不对啊?当然啊!你们若听师父的话,师父叫你们发心去为人助念,你们就会发心为人助念。你们若听师父的话,师父叫你们不要吃肉,一定要吃素,你们就会吃素。我叫你吃素你不吃素,你就要吃肉,这样你就没听我的话了。阿弥陀佛叫你念他的佛号,你偏偏不念他的佛号,这样你就不听阿弥陀佛的话。释迦佛祖在净土三经,叫你念佛修行,你偏偏不念佛修行,你就是不听释迦佛祖的话,就是如此。

  下面第二部经,就是《阿弥陀经》。请看《阿弥陀经》念佛之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阿弥陀经》往生西方修因之文,我们经常在探讨。这段经文说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念佛。听闻善知识演说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信受了,所以执持名号一日七日,就是念佛修行。所以闻有听闻与信受的内容,在这里也可以得到印证。因为信受,所以内心才有欢喜的心情,因为信受,才有起行念佛的行为。

  下面请看,《观无量寿佛经》念佛之文。《观经》大家很熟悉,有五大经文说到念佛的修行,这五段经文其中有三段经文,我们经常在探讨,大家也非常的熟。这五段经文我们来看第一段: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就是遍照十方念佛的众生。所以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的本愿以光明,对念佛众生的摄取。有一首偈颂法语: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第二段经文: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这段经文说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行者,在临终受到化佛菩萨的赞叹:善男子,因为你念阿弥陀佛佛名的缘故,所以消灭生死之罪,我来迎接你。

  诸位菩萨!我们临终的时候,若化佛菩萨现前,对我们如此的肯定赞叹,我们的内心会欢喜吗?会。所以经文说到,「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临终见佛菩萨,内心一定很欢喜,受佛菩萨的肯定与赞叹,内心一定很欢喜,即便命终见佛菩萨在前,受佛菩萨的赞叹在前,命终在后,这样是断气死了,才见到佛菩萨的,还是还有一口气在时,见到佛菩萨?还有一口气在时,就见到佛菩萨,经文世尊跟我们说的道理,你只要仔以时态,你就会非常欢喜念佛。还未死、还有一口气在,佛菩萨就现前对我们的肯定,肯定我们念佛,肯定我们念佛灭除生死之罪。道理不用说太多,你只要看这段经文,若你还不想要念佛,那你要如何和人说修行呢?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一定不真诚,不然你就知道念佛是灭除生死之罪的修行,你怎么会不要念佛呢?

  第三段文: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段经文是下品下生的经文,一生造作逆恶之罪的人,临终受到善知识的劝勉,念十声阿弥陀佛的圣号,消灭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这样殊胜的妙法,若不是世尊在《观经》说的,我们还很难相信。

  第四段文: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段经文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世尊对念佛的赞叹,对念佛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授记就是这段经文。念佛的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华,就是人中的妙好人,人中的上上人,稀有难得的人,也就是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念佛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善亲友。

  当坐道场就是将来一定成佛,生诸佛家就是往生西方佛国。这段经文世尊授记我们念佛,一定往生非常有力,早晚读几遍,你就会老实念佛,就会欢喜念佛,就会精进念佛。世尊就这样告诉我们了,我们还在担心什么?念佛将来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世尊的话我们当然听从啊。

  最后第五段文: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是语就是指《观经》十六教法,世尊说完《观经》十六教法之后,最后在流通分,付嘱阿难持名念佛,不付嘱阿难观想修行。所以《观经》一经两宗,念佛是真实法,观想是方便法。十六观经文说了不少的观法,可是最后世尊付嘱阿难,要受持《观经》的十六教法,就是受持无量寿佛的佛名,也就是念阿弥陀佛的佛名,就圆满受持十六观法。为什么?每一个观法修成,都是为了要灭罪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灭罪得生,得到的利益是同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三部经,世尊一致教导我们佛弟子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如果我们真的听从世尊的话,每天念佛就是实践净土三部经的教法,当然我们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修行)(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