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悟强:你快乐吗?谈大方和烦恼


   日期:2017/4/11 23: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什么是大方?

  大方,英文Generous,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词汇,

  很多人都喜欢用这个词来鼓励自己,教育他人。如果一个人能够被说是“大方的”,那他真是得到了了不起的赞誉,世界上有多少人努力向这个词艰难行进,得到这个赞誉的人已然把大半个世界落在了身后。并且这大半个世界当中追逐着“大方”的人们是经历着怎样的艰难!那么到底什么是“大方”呢?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方向认知就开始冲锋,那我们的努力无疑是可以的。有人有钱,于是做慈善、捐款给物质上艰难的地区和人群;有人买了很多水果,见人就分。这些看起来都很大方。但是某种情境下,“看起来大方”给人的感觉并不“大方”。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有的人分享了自己的水果给别人,捐款给灾区的人们,但日常生活当中他给人的感觉并不大方,甚至有时是小气的。当然我们会给于人们的善行诸如“分享”、“捐赠”等等以充分肯定,于是我们用灵活生动的语言把人“肢解”,说他们在某某方面是“大方的”。从人性的复杂性出发,分别讨论人们的不同侧面无可厚非,但一个人形象在他人印象中是无限趋向完整的,就“大方”作为一种评价在“肢解”后的效用而言,“分别对待”理应受到质疑。

  我属于还在追赶“大方”称号的人群中的一个,长时期以来对什么是大方,如何变得大方疑惑不解,我无比困扰并不断思索、实践,我并不富有但也尝试捐款,我也买水果分享给周围的人同吃,我更向周围我认为“大方的”同学“学习”,但我的努力使成效不大的,我的模仿是拙劣的。后来,我遇到和我相似的追逐着“大方”的人,我惊讶于我们的相似性,而后我也如同照镜子一般观察到我们的行动的明显缺陷。我渐渐地对“大方”的涵义有了更深的领悟,在这里我想谈一下。

  1.大方,首先是一种心境,然后才是一种行动;我的努力从来是行动的模仿,自然本末倒置。

  2.大方不是我将口袋中的零钱施舍出去,不是我不需要的东西给你用;当然,布施和让度闲置的物品都是善行,但作为大方,这是不够的。当人用“大方”和“小气”来评断一个人时,大脑默认使用的程序是“木桶原理”,人们不仅看你做了什么,更加看你不做什么。也许你分享水果,刚刚在大众面前为自己的“大方”的“面试”加过分数,但你要睡觉时,你说了一句“你们都小声点,我要睡了,,这句话就可能给你减分,“小气”的人总是比“大方”的人提更多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而大方的人总能找到最大方的方式入睡。你可以分享你的水果,但你拒绝分享你的耳边的安静,你的安静是你的要求,此时你是在获得而不是在付出,准确的说,(“不要让你们的笑声吵到我”是一个隐喻,默认其他人在做的事是欢乐的,总有意义的)你要求的和你获得的比你付出的多。

  这两点之后我就可以结尾了,大方不只是考察你是否愿意分享这么简单,更是考察你是否愿意分享你珍重的东西,你不能认为珍重的是不可分享的,“珍重”往往是一种执念,“大方”是排斥“执念”,这是大方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另外,要变得大方,就要尽量付出更多而不是获得更多,关于这一点需要的是,你的需要往往很“隐蔽”。

  这种隐蔽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习惯注意到自己失去了什么,而难以注意到获得了怎样的好处;二是你的需要有时会难以发现,就像你睡觉时“需要安静”,冷的时候需要关门。安静本无所谓,但对于沉浸在快乐的笑当中的室友会感到你的要求的苛责;关门本无所谓,但对于想通风换气的人而言,你的要求就变“小气”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烦恼       心性)(五明学佛网:烦恼       心性)  

 净界法师:为什么有些人越用功烦恼越重? 

 净界法师: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徐文明教授:楚山禅师论心性 

 徐文明教授:百丈怀海大师的心性思想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方立天教授: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洪修平教授:《智慧与解脱——禅宗心性思想研究》序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杨曾文教授:永明延寿的心性论 

 烦恼的产生与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