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求佛与学佛(二)


   日期:2017/4/17 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是请求乐意助人且有能力解决这个困难的人帮助我们;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亲自解决这个困难。前者可称为“外求”,后者则可称为“内求”。在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仅仅通过“外求”这一途径,而没有“内求”的成分,则在很多场合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即便他人非常乐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自己不加以配合,则往往也于事无补。例如,当我们生病时,可以外求医生给我们诊断和开药,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吃药,则即便外求到再有名的医生也不能将我们的病医治好;又如,当我们内心痛苦时,即便有人耐心地对我们加以劝导和安慰,但如果我们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劝导和安慰,内心一味地坚持要痛苦,则别人的劝慰也不可能去除我们心灵的痛苦。所以,解决任何一件我们所遭遇的困难,虽然需要“外力”和“内力”的聚合,但“内力”应当是根本性的要素,而“外力”则是辅助性的要素。因此,遇到困难时,“内求”为根本和究竟,“外求”为辅助和暂时。

  事实上,“求佛”也有“求外在佛”和“求内在佛”之分。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观音菩萨等这些外在具足圆满慈悲和智慧的佛帮助我们,是“求外在佛”;求我们自己的心——也即在佛陀所宣说佛法的指导下,用自己清净的智慧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并通过身口意的取舍解决问题,是“求内在佛”。为什么说求自己的心是“求内在佛”呢?因为佛经里面说,我们每个人的心在本质上都是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所以,求我们自己的心就是“求内在佛”。

  一个人要想去除种种痛苦、得到种种安乐,最重要的是要以“求内在佛”为根本。如果不以“求内在佛”为根本,而是只知道“求外在佛”,往往会以失败告终。“求外在佛”只能是暂时的方便,可以作为实现“求内在佛”的间接的辅助手段。因为很多刚开始学佛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心的奥秘,不知道“内求”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不得不通过“求外在佛”,间接达到“求内在佛”的目的。

  为什么“求内在佛”是根本呢?须知,世间的一切——也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能感知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心是世间万象的创造者:心如果是佛,外境就会呈现净土的庄严;心如果善良,外境就会呈现天堂的美好;心如果贪婪吝啬,外境就会显现饿鬼道的受用匮乏;心如果狠戾凶残,外境就会显现地狱道的猛火和烧红的铁水。《楞严经》中说:“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意思是说,众生的如来藏是本来清净、空无一物的,众生的心造作什么,如来藏就会呈现什么状态。所以,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当然也是苦乐的根本。

  就像一块黄金,我们可以用来做一尊庄严的佛像,也可以用来制作首饰,黄金到底是呈现佛像的状态还是首饰的状态,完全取决于制作者的心;在我们睡眠的地方,根本没有梦境中所梦到的一切,可是各种各样的梦境却会呈现在我们的心中。事实上,梦境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其它,而取决于做梦者的心。同样,我们任何时候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会丝毫不爽地以“种子”的方式保存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成为以后前六根“播放”外境的素材。如果我们时时刻刻忆念观想极乐世界,则极乐世界的“种子”就会在阿赖耶识中播下;同样,如果我们时时刻刻处在猛烈的嗔心之中,则地狱的“种子”也会在阿赖耶识中播下。我们播种耕耘得越精勤,“种子”就发芽得越快。

  所以,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意思是说,一切的幸福和安乐,都是自心所创造,如果我们从自己的心地下手,播种能够得到幸福安乐的身口意,则一切所求都会实现。如果我们想让自心不再痛苦,我们就应当求自己的心快乐起来;如果我们希望事业成功,我们就应当求自己的心勤勉并且和善起来;如果我们希望家庭和睦,我们就应当求自己的心包容一切;如果我们不想再过忙忙碌碌的生活,我们就应当求自己的心放下对名利的执著。

  在《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有关于“求自心佛”的一段精彩论述。云谷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意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所造作的思想、行为、语言来决定的,人的一切安乐都是自己的善心、善行和善语所得的善报,诗经上所说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话,的的确确是一句浅显易懂的至理名言。在佛教的内典中也说:如果我们能从自心深处去求,那么“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大戒,诸佛菩萨根本不会用虚假的道理去欺骗众生的。

  “求内在佛”实际上就是“学佛”——也即让自己的心模仿佛的心,或者说让我们自己的心学会按照佛的智慧——也即佛所宣说的佛法去取舍,最后达到和佛一模一样的状态。众所周知,当一个人还是孩童时,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生活上的帮助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此人不学无术,不去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则此人将始终不能自食其力。同样,初学佛的人往往习惯于求佛,但是如果永远停留在“求外在佛”的地步,而不去学佛、或者说“求内在佛”,以求“自食其力”,则此人将很难摆脱“衣食匮乏”的境地。

  所以,求外在佛的同时,更要学佛!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学佛)(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