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专心诵持金刚经,功圆生西


   日期:2017/4/17 16: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朝万历辛丑年,顺城门太监张爱,晚年受持金刚经。临终时,家中嘱咐他不要忘记持经念头,张爱心里明白,但口已不能回答。忽见两个公差押着他去,并对他说:“你到山东去投胎。”路上像飞一样快,刹那已到山东,见那面山水土地及受生父母,张爱只是一心念金刚经,押到一宫殿,疑心是泰山东岳,殿上没有牛头狱卒,一个帝王模样的人对他说:“你应该在这里投胎。”张爱说:“我一生念金刚经,只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愿投胎做人。”王者说:“你念经的功德还不够。”张爱说:“曾经听说十念就能往生,何况我持经已经数年之久了。”王者就叫公差再带回去持经。那时张爱已经死过去九天了,因为心尚温暖,没有大殓。苏醒过来后,住到西山碧云寺专持金刚经。

  十一年后的一天,张爱聚集大众说:“我因持经的功德,今往生到西方去了。”沐浴更衣,端坐而化。

  诵经延寿 满愿往生

  何轸的妻子刘氏,二十六岁那年,梦入阴司,判她明年春三月死亡,醒来后忧愁哭泣不止。何轸和亲属们问他有什么原因,如此悲伤,他说:“我梦中到阴司,判我只有半年寿命,我死没有关系,一周岁的女儿,二周岁的儿子,没有母亲抚养,会受多少痛苦!我怎能舍得了他们呢?”

  忽一日自忖,每日痛哭也不是办法,于是请人画了一张佛菩萨像,恭敬供奉,日夜对佛礼拜,持长斋,诚心念诵金刚般若经,愿此功德,增长寿命到四十五岁,儿女成家后。

  如此专心礼念,到四十三岁儿女各已婚配,满足了所发的愿。四十五岁那年,将自己的衣服首饰等变卖,庄严佛像,救济贫困,买物放生。到年终刘氏通知亲戚朋友说自己死期已到,请了大德高僧,在佛前受八关斋戒,沐浴更衣,在房内独自趺(fū)坐,高声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诵毕就没有动静。儿女亲属进房一看,已经端坐着化去了,面色如生,头顶热得烫手。大众见到听到的人都啧啧赞叹,回去也供佛诵金刚经了。

  她的丈夫开始不相信,认为妻子遇着鬼魅缠身了,今天见到实事,就依照妻子的愿望,用亡僧的礼节火化,安葬在荆州北门的塔中。

  烦恼本无我相谁恋

  明朝万历年间,王方麓,金坛人,官至右都御史。病重弥留之际,神情非常烦躁,他的儿子肯堂见状,向他进言道:「您平日存养的功夫,此际正可得力,愿您澄心听孩儿诵念金刚经。」方麓点头答应,当儿子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方麓微笑的说:「烦恼本无,我相谁恋?」遂合掌而逝。

  出自《新异录》

  诵经念佛舌如金石

  明朝相城有位皮工,名叫严江,中年时辞去工作,到佛寺担斋饭,专心修持金刚经,并念阿弥陀佛,声不绝耳。

  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断食一月,平日只饮水数杯,向别人说:「我在某日某时去。」届时,他更衣沐浴后,跏趺坐化,焚化得到舍利子数合,舌头坚硬如同金石,用手敲它,铿锵有声,这是正德三年的事。

  出自《金刚持验》

  诵满十万必能往生

  唐朝永徽元年,有个和尚名叫明浚,忽然暴死,见到两位穿青衣的人引他去见冥王,冥王问他:「您这一生如何修行呢?」明浚回答说:「诵金刚经」。

  冥王说:「善哉!若诵十万遍,明年必定往生净土,那时弟子就不能见到师父您了。」随后就放他回阳,明浚从此更加精进。翌年三月坐化,旁边的人都闻到异香扑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往生)(五明学佛网:念佛       往生)  

 黄夏年教授: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临命终成功往生的心要 

 净界法师:静坐念佛五点记数法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净界法师: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净界法师:你要生起三种信心,方能往生 

 净界法师: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往生与否在于信愿之有无 

 净界法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净界法师: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