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敏公上师:放生吃素之倡议


   日期:2017/4/22 9: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朗月光华 照临万物——放生吃素之倡议

  (注:此文是智敏上师2014年春节之倡议)

  早春二月,两个身着棉袄胖乎乎的孩子趴在窗台上俯视着窗外雀巢中同样胖乎乎可爱的两只小鸟,大孩子友爱地用手指着它们,好像在对另一个孩子说:快看,小鸟在跟我们说话呢!小鸟则无比信赖地对孩子们伸着小脑袋……这是《护生画集》中的一幅画:《雀巢可俯而窥》,安宁祥和的气氛使读者如同沐浴在和煦温暖的春风之中。“人不害物,物不惊扰,犹如明月,众星围绕”.朋友,您是否向往这至真、至善、至纯的世界?是否希望自己和亲人能一直生活在如此温馨美好的世界呢?

  有一方法,“浅而易见”而又蕴含“深而难明”之理,只要人人肯恒久坚持去做,便能共建真正的大同世界。此法便是--放生。

  一、何谓放生?

  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将被捕获的鱼、鸟等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

  二、为何放生?(放生的意义和目的)“万物伤亡总痛情,虽然虫蚁亦贪生。”有情众生最珍爱的就是自己的生命。

  释迦牟尼佛曾在《佛说海龙王经》中这样劝告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自他的生存而去杀害众生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都珍视自己的生命。”

  动物被杀时是极其痛苦的,《俱舍论》中说,体积越大的动物,被杀时越痛苦。这个也是我们能够现量看到的。

  被杀,是多么的恐怖!所以,推己及人,我们应当尽己所能地去放生。我们在放其他生命的时候,首先就是能够施众生于无畏,让它们脱离失去性命之忧恼、恐怖。

  不仅如此,伟大的佛陀还告诉我们,众生无始以来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六度集经》中记载了佛陀在过去生中舍身饲虎、割肉饲鹰等故事,佛陀亲身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天平上,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人们对于某处发生大灾难、伤亡成千上万的人,都会悲痛一时,但如果说自己的亲友、父母、丈夫、妻子任何一位发生意外,则会引起极大的刺激与长时的悲痛,甚至延续一生,远远超出上述悲痛。同样地,每一个众生对自身的痛苦关注程度也是远远超出了对其他事物的关注,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心态。若受伤而失去了自己的一只手一只脚,则更加难忍,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众生都不愿受苦--最切身的自己,乃至亲友……以此类推,而及一切。”

  三、放生的功德放生的功德利益,佛教经典中讲述得十分详尽。

  《大智度论》中说:“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蕅益大师云: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于放生,放生一法,唯广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唯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灵峰宗论》卷六之三)印光大师云: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

  弘一大师云: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圆瑛法师的《放生会开示》中说:即遇寿辰、结婚、生子、是自己求生,庆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杀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另外,放生还能够清净我们无始以来的杀生罪业,获得长寿无病之果报。

  《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杀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换个角度,暂且不说以前的生生世世,就是今生今世我们每个人有意无意中杀害的生灵也不在少数,要想使这些杀业得以清净,放生并如理如法地发心和回向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放生是报现世父母恩之有力方式,为父母放生能令父母长寿、少病、心情愉悦、家庭和睦。放生亦是报前世父母恩之方式,由一切众生前世皆为己之母,于己有深恩,今见彼临杀之苦而救之是为报恩,又能化解众生在轮回中的冤仇。一切众生与我,无始劫以来,展转相杀。彼固因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因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彼此怨怨相报,了无止时!若我今日从屠者手中将生命救出,即令屠者杀业不成就。不杀此生命就不会有此生命下世向屠者寻仇之怨结,也没有了屠者被杀之苦。

  总之,放生能使诸事呈吉祥,使您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只要您去做了,犹如耕田,有播种就一定会有收获。因为慈悲是超越了宗教界限的,只要您怀着对生命的珍爱去放生,即使善良的您不求任何回报,但您的生活一定吉祥如意。

  四、放生的意乐加行

  (一)意乐

  放生的意乐,除了要领会前文所说的放生之意义功德外,最主要的就是悲心了。出于悲心,不忍一切生命受苦,不忍一切生命被残杀。

  那么,我们是否用平等心设身处地的、真正深入思惟观想过动物的苦呢?就如同我们自己不愿意让刀片割破手指一样,任何动物也都不愿领受被宰割杀害之苦。

  就如同我们面临将要被杀之恐怖场面时,内心惶恐、无助,希望得到他人相救。任何动物也都希望临被杀时能脱离被杀之怖畏,能获得救护,不再受网捕相加、牢狱、屠宰之苦。

  就如同我们脱离他人杀害之苦、获得救护后的身心安宁、心情快乐一般,动物亦由于脱离他人杀害之苦而获得无比之快乐。因此我们主要是为了让其他众生离开被杀之身苦心忧,令它们获得身安心悦而进行放生。

  (二)加行

  所谓加行,就是为了放生而作的预备工作,比如规划放生地点及购买生命等。

  假如具备了上文所提的意乐--悲心,那么放生前有很多细节我们便自然而然会去关注了。

  当然,放生光有慈悲心还不够,还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智慧才行。

  在采购放生物命上,采取不预定、不定时、不定点的形式;我们还要对不同物命的生活习性有所了知,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例如静水与动水动物、热带与寒带动物不能混,淡水与咸水动物不能混,具有攻击性的肉食性水族动物不能放在狭小水域,或者原来不曾有此种外来物种的区域,否则会造成其他物种的灭绝性伤害。这样,方才圆满地完成救护生命的善业。

  我们要随缘刀下救生,因此在放生物命的种类选择上,主要有如下原则:非被宰杀类(观赏类宠物类等等)不放;多放野生的本地物种;放生命力强的物种;对破坏生态环境、不适合放生环境、不适应季节的生命则慎重放生。

  五、放生的正行什么叫放生的正行?

  例如,在购买水族众生之后,亲自将所买众生放回水域的过程。以此类推。

  在具备了放生的意乐并调整动机之后,放生时我们一定会用轻柔的动作来对待每一个生命,而不是抓起来就摔倒水里。也不会嫌弃所放生命的腥臭和肮脏,不会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生命去放,而那些比较“恶心”、“丑陋”的生命就避开让他人去放--一切生命,没有不可爱的。

  正行所作是否为慈悲所摄,同样取决于意乐动机是否是出于悲心。意乐犹如种子,加行犹如花,正行则是果。慈悲的种子开出的必是慈悲的花,结出的又必是慈悲的果实。放的过程中尽量大声诵念佛菩萨名号,让所放众生能够听闻到。

  在放生完毕之后,一定不要马上离开,而是停留一段时间,观察有没有人来捕捉,所放生命是否安全。若有人捕捉的话,可随缘向他们善巧说明放生的功德利益。

  六、放生的回向

  回向与发愿的不同之处在于有没有所造之善根所摄持,发愿通常在作善之前,回向在作善之后,希愿所作善根得到某种果报。有究竟的,例如成佛,有暂时的,例如下世获人天身、此世自己或亲友无病长寿,所放众生离开被杀之苦、获得解脱的机会等等。

  “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这是印光大师在书信中对回向的开示。若只为自己,“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可能刚开始放生时,我们念回向文,往往只是念归念,但是没到心里去,有时甚至还在打妄想,连自利的心态都没有,只是糊里糊涂的。随着对放生功德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慈悲的心量逐步增加时,回向时所念的文也许还是一样,可是却承载了不一样的内涵。

  不管您是否佛教徒,放生时都请让我们真诚回向,回向所有的生命都能够离苦得乐,回向这个世界变得犹如净土一般美好!

  七、有关放生的问题

  在放生的过程中,大家一定遇到或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

  平时遇到问题时,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放生的意乐--悲心,然后自己与自己进行一次对话:是否将抢救生命视为高于一切的原则?我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出自悲心?那么,相信原先的疑惑会犹如日出之后的积雪,消融于自心的答案之中。

  在此,本文摘录印光大师《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和清朝周安士居士《万善先资》中的章节(已译成白话文),以期能够和大家共同学习、掌握放生真正的精神内涵。

  以下问答出自印光大师《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问:鳏寡孤独和贫穷患难的人,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为什么不去周济他们,反倒很急切地去关心那些与我们不相关的异类生命,这样不是将轻重缓急颠倒了吗?

  答:您不明白释迦如来教人戒杀放生的道理所在啊。人与动物虽有不同,佛性原本是相同的。它们因为造下恶业而沦为动物,我们因为善业而幸运地得到人身。倘若我们对动物不加悲愍体恤,尽情放纵自己杀生吃肉的话,一旦我们的福报享尽,而它们的罪业了结之时,那么我们难免要从头偿还而成为它们的口腹之食。要知道战争这样的劫难,都是因为过去世所造的杀业所招感而来的;如果没有杀业,纵使亲身遭遇盗贼寇匪,对方也会起善心,不会对我们施加杀害。又何况瘟疫、水、火……种种横祸灾难,戒杀放生的人是极少遇到的。所以说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戒杀能够使自己避免遭遇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和贫穷患难的人,当然也应该随我们自己的分量和能力来周济他们,难道戒杀放生的人,就一定不去做这一类的功德善事吗?不过,鳏寡孤独者虽令人深深怜悯,但还不至于马上就到了即将被杀的地步;而那些动物,如果不对它们进行救赎的话,眼看着就要被烹煮煎熬,成为别人的口腹之食了。

  又问:动物的数量是无穷无尽的,能放生的又有多少呢?

  答:要知道放生这件事,实为发起大家普遍爱护动物最殊胜的善心。希望大家都能体会理解放生的意义,胸中生起恻隐之心,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既然不吃肉,那么捕捉的行为便没有了。这样,众多水中、地上、空中的生命,能够依它们的天性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自由安宁地生活。那么这就是不放生的大放生,不正是所说的把天下作为放生池吗?纵然不能人人做到这样,但只要一人不忍心吃肉,那么无数的水陆生命得以幸免被杀,何况不止一个人呢?为了大家的现在、未来,而断去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因,种下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的缘。这正是预先进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远不遭遇鳏寡等苦,而长久享受健康、富裕等快乐,这不正是所谓举国都能蒙受福祉吗?怎么可以漠然置之呢?请您仔细考虑其中的道理,戒杀放生一事,究竟是急于为人,还是仅仅为了急于救物命,这是轻重缓急倒置吗?

  以下问答出自《安士全书》之《万善先资》:

  问:我们放生的物命,再被人捕捉去,怎么办?

  答:他捕他的,你放你的。譬如医术好的医生替人治疗疾病,却不能保证病人将来不死;譬如灾年施人粥饭,不能保证他将来永远不饿;又譬如工程师建构大厦,却不能保证久远不颓坏。世间上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为何独独对于放生一事而生疑呢?现在的人在追逐名利方面,兴致勃勃而毫无顾虑,唯独在善事面前倒是犹豫畏缩了,千方百计挑其毛病,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我们这个痛苦的娑婆世界啊。

  问:动物既然已经受伤了,放了也未必能存活,何苦白白浪费了钱财呢?

  答:动物既然已经受伤,则更加应该怜悯它们。如果因放生而存活下去,固然是很大的功德。如果不幸还是死亡了,但能使它们安然而逝,不是远远胜过在锅中烹煮煎熬吗?譬如牢狱中的囚犯,明知他是无辜的,就要释放他,又怎能因他形貌枯槁反而置其于死地呢?

  问:见到他人杀生,虽然想发愿救度被杀的生命,可是力不从心,怎么办呢?

  答:可在心中默念一切佛教咒语,或者称念佛菩萨名号,或者代被杀的动物发忏悔心、出离世间的心,那么被杀的动物自然能受益的。

  欲了解详细的内容,请参阅《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药师经》、《竹窗随笔》、《安士全书之万善先资》、《戒杀放生文》等。

  八、放生的形式与细节

  在长期放生的摸索基础上,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季候与环境,采取灵活的放生形式较好。主要有大规模放生与分散放生相结合,定期放生与不定期放生相结合等形式,并保证每次安排放生活动时尽量细心周全。

  (一) 经常做小规模的放生小规模的放生可以根据不同季节放不同物种,并随缘随力不定期地增加一些当季较多的生物,如夏秋季麻雀较多时,主要放麻雀等,冬季主要放泥鳅、蚯蚓等等。放生规模虽不大,但可以经常做,天天做,着重关注培养人的慈悲心。每日放生每日行善,大家可日日培养串习慈悲心,令生欢喜心并不断增上。“善无大小,惟贵久长,日日增之,月月累之,善多则行广,行广则福崇矣”.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此外,小规模放生的形式也是灵活多变的。救起落在水中的小虫、将水泥地上的蚯蚓送回到泥土中都是放生。 “有力者恩周多命,固阴功也;无力者,惠及一虫,亦善事也。毋曰小善为无益而勿为也。世有不明此理者,必择身细数多之生,方肯买放;路遇大生,目视而过,此则惟贪自己之福,非悯众生之苦也。其福甚少,戒之戒之。”(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二) 随缘随力进行大放生此类放生一般可考虑安排在周末和节假日,既能让平时少有机会放生的人来参加以培养慈悲心,又能大批量地解救物命。安排大放生往往需要经过一番考察和策划,根据季节气候和生物的习性选择合适的放生环境和物命来放。要随着季候和环境情况的改变不断总结探索,积累大放生的经验。

  放生应多放野生的物种,各地不同环境的放生小组(如海滨的、山区的)可相互多交流经验。地处山区的丘陵地带,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野鸽子、野山鸡、猫头鹰、鸪鸪、野鸭、雉鸡、水鸟、野兔等十几种野生物命,在放生规模不断增上的趋势下,分散到山村放生是一种有效办法,可使那里的许多野生物命得到解救、免遭杀害。

  (三) 有机种植在原有的买物放生的基础上,拓展了放生的理念,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放生。通过生态自种及推广健康产品,如有机种植,土地不打农药化肥,这样,无数原本可能会被化学物质直接间接毒害的生命能够得以生存。

  (四) 吃素是最好的放生在这个时代及带着爱护生命之意乐进行吃素亦是放生。《动物解放》的作者彼得·辛格指出,虽然反对物种歧视的许多事情都该做,诸如为动物的利益公开抗议、教育孩子等,“但还有另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能做。这件事是支撑我们为动物的利益所做的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使我们的活动言行一致、富有意义。”这件事就是停止吃动物,成为素食者。

  “最好的放生就是大家吃素。你吃素,人家才不杀生了,如果你要吃的话,那么市场里他就供应你,他就要杀了,如果我们大家都不吃了,他杀了没用了,那他就不杀了。”

  素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美容、减肥、健康,不是仅为利己,而是要真正带着爱护生命之意乐。若能做到此,前者也会不求自来,利他的最终结果才真正是利己。跟放生一样,素食,“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印光大师《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因此,素食也需善为调整动机。

  “自己暂时做不到吃素的,自己不要亲手杀,也不要教人杀,也不要见闻随喜!那就是三净肉了,见杀、闻杀、教杀都不要吃!……我们的要求并不是说一步登天,叫你吃荤的马上就吃素,可以一步一步来,一个星期吃几天素,或者一天吃一顿素、两顿素,慢慢地做到全部吃素。”

  对一位真正爱护动物的人来说,衣食住行都是“素”的,不仅吃素,同时他也不用皮包、不穿皮衣、皮鞋,不服用含动物成分的药品、不涂抹含动物成分的化妆品等等。

  以下有护生方便十一则,摘录自《安士全书》之《万善先资》:

  天上人间胜事,勤修方便为先。今年错过待明年,可惜光阴荏苒。日里云为动静,宜思裕后光前。护生之术本无边,惟在随机自勉。

  一 、秋间田亩既涸,其中深潭,犹有余水,聚集小鱼虾无算,见此涸辙之 鳞,或出赀唤人,或随力自救,皆可积德。若 出 门 预 持 一小杓,更善。

  二 、河岸有捞起螺蛳,宜投之中流。

  三 、暑天雨后,庭中倘有积水,宜实时扫去。

  四 、夏月泥沟内,细虫猬聚,一经烈日,真有屈伸无路之惨,宜障之。

  五 、夏间若晒有虫之物,宜于太阳初出时,即置庭中,待日光渐渐煏热,诸虫方可逃窜。若弃腐败之物,当投日光不至之所。

  六 、宴会之后,地上所遗残羹剩骨,每能引诱群蚁,故案桌下,宜先置一废炉受之。不然,或于宾将退时,作速扫开,切勿经宿。

  七 、夏间食物果品,其子与壳,有甘味者,勿弃于地。

  八 、拾化字纸,宜理去其中细虫。

  九 、行路见聚蚁于道,宜指示人知(或方便迁入草堆、人所不经之地)。若以食物济其饿,须择无碍之所。

  十 、庭中所结蜘网,宜不时捞去。

  十一、真实好生者,见他人帐内饱血蚊虻,往往私自挥去。

  放生又可分为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三类。

  九、美好的理想

  《护生画集》中有一幅大家都很熟悉的《中秋同乐会》:坐在湖边边赏月的两人背影,湖内可见鱼儿安闲地游来游去,郁郁苍苍的大树之下蹲着一对温顺可爱的小白兔,其神态、姿势跟赏月之人是何其相似啊。远处一抹青山,青山之上一轮朗朗明月,人字形南飞的大雁则更在明月之上……此情此景,其乐融融。相信每个人都十分向往这样的画面:我们愿意看到小鸡们簇拥着老母鸡安详地吃食、散步,老母牛慈爱地舔着小牛犊的头,群鸭在水中嬉戏,被放生的大小鱼类、泥鳅不断地在水中踊跃,庆幸重生之乐。这是多么幸福与欢乐的吉祥气氛,没有怨恨暴戾之象。这是真正的“等与群生乐”.各位,这些事是我们完全能够做得到的,甚至只须高抬贵手或说一句话。譬如在亲友们点菜时,说一句“今日我吃素”,或者“不吃活的”,在亲友要为我们盛情招待荤腥时,我们的一句话,就能令许多生命获得解放重生。有时我们只想到碍于情面,但实际上亲友更需要的是我们的欢喜,只要我们表达对生命的关怀与尊敬,亲友一般也会理解。可能在第一、二次会难于突破,但实际在生命与情面的天平上,生命更为重要。

  最后,以弘一大师为《中秋同乐会》所题之诗作为此《倡议》的结束:

  朗月光华,照临万物,山川草木,清凉纯洁,蠕动飞沉,团乐和悦,共浴灵辉,如登乐国。

  愿每一个众生都能被清凉慈悲的柔和月光所照耀,愿我们的父母、亲人永远生活在安宁、快乐、和平的净土。

  期待您的共同努力!

  比丘 智敏甲午年正月初一(2014.1.3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敏公上师       放生)(五明学佛网:敏公上师       放生)  

 惟觉法师:吃素与放生 

 道坚法师:放生是什么意思 

 道坚法师:无节制的放生行为全导致更严重的杀生吗 

 明一居士:放生改运 

 妙祥法师:放生·护生——上妙下祥法师在秦皇岛放生文化交流 

 妙祥法师:放生·护生——东林寺心开法师向大悲寺妙祥法师请 

 印广法师:放生特别开示 

 仁焕法师:放生仪轨 

 陈坚教授:论智顗的“生态放生”及其对当代佛教“放生”的启 

 仁焕法师:为什么要护生放生 

 衍慈法师:放生的意义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放生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