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普贤十大行愿随喜功德--随喜的意义


   日期:2011/1/22 12: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三)
五者随喜功德1──随喜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5.05()刊载

  「随」是随顺、不违背;「喜」是欢喜、无瞋。「随喜功德」,就是随着所见所闻,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论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欢喜的心随顺应和、称扬赞叹。譬如有人敬顺师长、慈化弟幼、待人和善、处事认真,乃至于读诵经典、宣说正法、布施供养、持戒严谨、精进用功等,便点头赞许、合掌恭敬、欢喜赞叹,进而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随喜功德」。

  一般众生对于喜的感受,是建立于人我的分别对待之上,故有喜亦有瞋:对于自己成就的功德,便感到欢喜;但是见到别人成就善法功德,却往往不耐他荣,因而产生嫉妒、瞋恨。轻者,于人背后说风凉话;重者,则无所不用其极地加以毁谤、破坏。

  《菩萨本生经》中记载:佛于过去生与阿弥陀佛是同学,世尊名为首达,阿弥陀佛名叫维先。首达年高腊长,却不如年少智深、辩才无碍的维先,由于弟子们都想依止维先,首达因此心生嫉妒,而对弟子说:「维先年幼慧浅,不可依崇。」维先得知此事,即默然离去。首达虽然又重获大众的尊崇,但是因为不能降伏自心瞋恨、嫉妒烦恼,以致无法随喜他人的善法功德,而毁谤贤者,死后堕于地狱。

  此外,众生因为心中有分别对待,对于重大的善法能欢喜应和;但对于小善,却未必能随顺欢喜。《普贤行愿品》云:「所有世间一毫之善,我皆随喜」,就是教示我们,即使是面对任何众生所行的一丝一毫善法,都要以平等、无瞋嫉的心,全然地随顺欢喜。

  随喜功德的「喜」,是平等、欢喜、无瞋的表现。「平等」,即泯除人我及一切的分别对待;「无瞋、欢喜」,则能够对治众生心中的瞋恨、嫉妒。唯有泯除人我、顺逆的差别对待,方能超越瞋、喜的对立,无条件地随顺欢喜,修习种种功德利益众生。

  《大般涅盘经》云:「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菩萨从初发心,皆是以清净、平等心修一切善法,志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目的。当菩萨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则能得无量大欢喜。修习「随喜功德」,能帮助我们以平等心,随顺因缘利乐一切众生,也能藉此扩大心量,包容万物,荡涤心中的瞋恼与不平等,一步步趣向诸佛清净、平等、慈悲的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四)
五者随喜功德2──随喜的对象
于自由时报90.05.08()刊载
 

  「随喜功德」是以平等无瞋的心,不分时间、空间,乃至对于一切众生所有功德,皆以平等心随顺欢喜。《普贤行愿品》说:菩萨修随喜功德的对象,乃是普及所有十方一切法界。也就是说,上自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下至六道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勤修随喜功德的对象。

  佛陀过去生修菩萨行时,曾发下誓愿:「三千大千世界,无有一芥子许地,不是我舍身埋骨的地方。」世尊过去生为尸毘王时,为救一只小鸽子而自愿割肉喂鹰;为雪山童子时,为求半句偈,宁舍全身等菩萨行。声闻、缘觉行者为求解脱、断烦恼,而矢志不移地勤修习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完成出世的因果。对于这些志求出世圣者,我们应当欢喜赞叹。若于听闻的当下,发心欢喜称叹、随行效法,即是随喜功德;倘若不但不随喜,反而毁谤,说这不是事实,不是佛所说、所行等等,说出这些话来,就是造业。

  除了大小乘圣者的广大功德值得我们称扬赞叹,其实,一切众生都有值得我们随喜称叹、学习之处。凡夫众生虽有种种类形的不同,随着所受业感的不同,福报亦有高低差别。然而,上自人天、下至六道一切众生,皆有其功德、善根。如狗有忠主之义、慈乌反哺报恩、羔羊跪地吸乳等忠、孝的表现。此外,佛门四威仪偈曰:「诵经行道雁行游」,这是说明行进时,要学习空中飞行的雁群,成行成列有秩序。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一切众生皆有值得我们学习、随喜的特点。

  在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里,众生颠颠倒倒地过日子,总是看到自己的好,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是习于膨胀自我,而贬损他人。因此,这个世界到处充斥着不平,产生种种的烦恼与痛苦:总是行善者少,造恶者多,富贵者少,贫贱者多,因而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备萦万苦。《楞严经》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随喜功德是以平等、欢喜的心,随顺一切众生行随喜行:见一切圣贤所成就的广大功行,能以至诚心宣扬赞叹;乃至见一切众生做一切功德,或发一念好心,都要随喜赞叹。如此,将习于造恶的身口意,转为积极行善的身口意;把握每一时每一刻,与每一个众生缘下善缘。我们的心就能转利己为利他,我们的生命,将会越来越有意义;而我们的世界,也将越来越趋向平等、喜悦的佛国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五)
五者随喜功德3──随自意喜与随他意喜
于自由时报90.05.10()刊载

  「随喜功德」,就能修随喜的人而言,包含主动的「随自意喜」及被动的「随他意喜」两类。「随自意喜」,就是自己发心,主动、积极地修善,令众生欢喜;「随他意喜」,则是见到他人行善,乃至起一念善心,都以同等欢喜的心,随顺成就他人的功德,肯定他人的成就,增加他人的欢喜。无论是主动的随自意喜,或是被动的随他意喜,其目的都是要长养自他心中的善根、福德与智慧。

  佛世时,释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极为崇敬、信仰佛法。经典记载:释提桓因过去生曾为商人,某次,在经商的旅途中,经过一座倾颓的佛寺,由于不忍见到寺院败坏,于是发心重整寺院。当时,他的三十二位伙伴,见他如此发心,深受感动,都纷纷出钱、出力随喜帮忙,共同修建这一座寺庙。由于共同建寺的功德,他们后世一同感得生天的福报,释提桓因为忉利天宫的天主,其余三十二位则成为他的辅弼。

  释提桓因主动发心建寺,属于「随自意喜」,其余的三十二位伙伴,帮助他完成这个功德,属于「随他意喜」,虽有主动与被动的不同,然而这念发心,同是出自内心信敬佛法、护念众生,希求成佛的善根所起的欢喜。所以,无论随自意喜或随他意喜,一旦发起随喜的心,这一念心即具有一切诸佛因地发心的善根与功德。

  「随喜」之所以为「功德」,就是因为这分随喜的发心,称合了万法仗因托缘、待缘而起的原理,不论是主动或被动,大众能随喜发心就是「功」,众缘和合成就了善法,就是「德」。由于深契一切法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对人、我的分别,就越发的淡然,对于佛法的信心,就更坚定与清净。这一分清净的信心,即是成就菩提涅盘的种子。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六)
五者随喜功德4──随喜的方式
于自由时报90.05.12()刊载

  一般人的观念中,布施财物是最易行,也是最普遍的随喜方式。然而,除了钱财的布施以外,藉由其它方式,也能够修随喜功德。譬如:运用自身的体力,以劳动去帮助别人;在道场听闻佛法,回到家庭、社会、工作单位,随缘为人解说;或是以口赞叹、以手鼓掌,乃至见人行善,发起了一念欢喜、赞叹的心,这些都是修随喜的方式。

  佛在世时,在祇园精舍旁,有一户非常贫穷的人家,经常看人们到精舍供佛、斋僧,作种种布施,自己也想布施。但是,家里一贫如洗,无法布施钱财,于是发心每天去打扫精舍。一日,有一位大富长者,得知贫者因为无钱布施,而日日至心不倦地打扫精舍,于是也发起欢喜心,布施贫者五百两黄金,帮助他圆满供佛斋僧的心愿。

  贫者虽然没有钱财,但是他运用自身的体力,打扫精舍,也能使他圆满了布施的心愿。打扫精舍,是力的随喜;长者发欢喜心赞助他完成布施金钱、供佛斋僧的心愿,则同时包含了钱财与心念的随喜。

  其实,在道场中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没有充足的钱财随喜供养三宝,建设道场,但是也能运用其它的方式随喜发心:或是到精舍打扫环境,或帮忙接电话,或随喜为来到精舍的人服务,或是赞叹功德主的发心,或与人分享自己对佛法的领悟等等,藉由这些发心,扩展生活的领域,与更多的人结善缘,使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满法的喜悦。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法门;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众生。行者在广修随喜功德的过程中,一方面摄受、度化了众生;同时,藉由一切有为的方便法门,消弭自心的种种障碍,启开智慧之眼,而契入众生本具、平等的心性,了达一切法乃是因心所生。于是十方法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门,都成了广修随喜功德的菩萨行处,心量也就开展向无量无边的法界。

  《华严经》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毘卢性海。」这是道场中,每日必发的大愿。菩萨在随喜发心,与众生共同成就功德善法的因缘中,施者与受者互相熏陶、互相含摄,终能达成最初所发的大愿:与一切众生同登平等法界,共入诸佛清净本具的毘卢性海。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七)
五者随喜功德5──随喜的功德
于自由时报90.05.15()刊载

  随喜功德有随喜功德的果报。例如富贵豪门今生享受荣华富贵,是过去修来的福报,这个福报,使那些与他有关系的人也受到好处。好比家里的佣人、随从等,这些人虽然自己没有修这么大的福报,但是由于沾了老板的光,使他们也能住住好、吃得好、穿得好。从因果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过去随喜修福,所以现在感这样的果报。

  《百缘经》记载:佛住世时,舍卫国有一位大富须达长者,曾以黄金铺地,建立了祇洹精舍;更以无数的钱财布施、护持三宝。然而,却不以此为满足。他想:我一个人修布施是一个人的功德,这分功德能使我享尽天福。但是一切众生有苦,单以个人的福报,并不能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于是,他亲自骑着白象到城里化缘,劝化大众随喜功德,同他一齐随喜修福。许多人因此心生欢喜,纷纷把自己上好的璎珞、金银财物等,都拿出来布施。有一位贫女听闻此事,心想:由于我前世没有修布施,致使今生穷苦潦倒,全身上下只剩这张遮体用的毛布,我宁可把握这个良机布施,否则以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回到住处,将身上仅有的毛布自窗口抛出。须达长者得知此事,非常感动,立即卸下身上的宝饰回赠给她。数日后,贫女往生成为忉利天上的天人。由于自知是过去随喜供佛的因缘,而得此胜报。为了感恩,他以天上的香花供养佛陀及须达长者,又听闻佛说四谛的道理,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

  须达长者,由于悲愍一切众生有苦,所以将自己布施修福的机会,分享给大众,令一切有缘的人,只要愿意发心,皆有随喜修福的机会。贫女即是因须达长者的劝化,发心随喜布施,而感得生天证果的果报。其实,除了贫女之外,一切发心随喜功德的人,都分享了这一分随喜的功德。

  随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说:如来灭后,若有人因听经而发菩提心,随缘、随处、随力为人演说。听闻者,又辗转为人演说,此人所得功德,大过于以一切资具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道众生,又使他们修道证果的功德。

  为什么随喜功德有这么大呢?因为,一个人闻法而发欢喜心,是一个人的功德。由于他的发心,随缘、随处、随喜地为人演说;这些听闻者,又继续辗转不断地对与他们有缘的人演说,令闻者皆发菩提心,信乐佛道。因为众生无尽,随喜发心的愿行亦无穷尽,所以这分随喜的功德就如一灯传千灯,灯灯相传,光光相照,永远不会断绝。

  《大智度论》云:「菩萨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为调伏一切众生,为净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起。」菩萨随喜功德的无尽愿行,乃是由于悲愍一切众生;为调伏、净化、救度一切众生而起,志令一切众生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回归清净的自心。所以修了一切功德,仍须回向无上菩提,销归于清净本然的自性。因为,只有这一念清净本然的自性,才是菩萨随喜功德的本怀,也是究竟解脱的无上大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随喜功德       普贤)(五明学佛网:随喜功德       普贤)  

 大寂尼师:由礼忏法门启开-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的修持问 

 傅味琴居士:《普贤行愿品》讲记(20~29) 

 傅味琴居士:《普贤行愿品》讲记(10~19) 

 傅味琴居士:《普贤行愿品》讲记(1~9)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惟觉法师:普贤十大行愿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李志夫教授:普贤菩萨之行持特色 

 楼宇烈教授: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楼宇烈 

 徐文明教授: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