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长老:进入禅门一定要注意这三个要求


   日期:2017/4/28 15: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次新加坡双林寺举行禅七,邀请本人前来主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也非常惶恐。所谓惭愧,自己出家几十年,因为种种因缘,没有好好修道;所谓惶恐,自己无修无证,万一讲错,对各位造成障碍,那是过错。

  不过,既然应邀前来,就在各位面前抛砖引玉。新加坡是佛法非常兴盛的地方,前来弘法的法师很多,各位对佛法、对修行都有很好的基础。本人所讲不过是祖师的陈言剩语。

  禅宗一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并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宗派。禅宗从根本上把握佛陀本怀,直接让众生找到根本是什么,让学佛的人一超直入,不要走弯路。禅宗一法,“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就是禅宗的宗旨、精神、特色,与其他宗派不相同,不是在文字上追求,不是在分别上用功,直指人心,人心即佛心。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能见性成佛。禅宗一法确实是顿教法门。

  这个顿教法门同我们南方人特别有因缘。六祖慧能在岭南弘扬顿教法门,新加坡自古以来与岭南有莫大因缘,新加坡佛教与岭南佛教甚有因缘,在新加坡弘传顿教法门,最契时机。佛教有很多法门,总共有南传、北传、藏传,有显有密,而禅宗则作为教外别传。我们如果在此地,把禅宗顿教法门好好提倡,一定别开生面,焕然一新。

  大家坐在这里打禅七,用功夫,古人关于如何进入禅宗一法,有许多开示、教诫。在不立文字当中,网开一面,指出一些方法途径,循此途径,进入禅门。

  明末清初福建鼓山永觉元贤禅师,说修道有三要: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守得坚。并说“有此三要,方可学道”。“信得及”是开始用功,建立起对修顿教法门的信心。信什么呢?必须信根本,根本是当下这一念,具足与佛无二无别的功德,不信此一念心即佛心,无法进入禅门。

  在古代,有许多禅门大德就是“信得及”,能够明心见性,彻悟心源。当下这一念心,具足恒沙功德,清清净净,不生不灭。静照观察,就可以发现,当下之心与佛无二无别。

  唐朝六祖,是一位樵夫,是一位广东人。广东在唐朝是一个不开化的地方,六祖闻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了义的佛语,当下觉得这是了不起的话,一定要找到弘扬经典的地方与人。于是,得知弘扬这部经典的地方在湖北黄梅,距离广东有数千里,徒步前往。到达之后,经过几个月的苦行,在五祖开导下,终于明心见性。于是,他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六祖明见佛性,找到自己本来面目说出的五句话。这些都是在描述当下这一念心,六祖有这颗心,我们在座各位都有这颗心,与六祖无二无别,如果我们信得及,当下与六祖同心同德。

  在六祖再传弟子中,有一位马祖道一,他门下有八十一位善知识,其中有一位大珠慧海禅师。一天,大珠前往参拜马祖。

  马祖问:“从何处来?”大珠回答说:“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此拟须何物?”也就是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大珠说:“来求作佛。”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大珠说:“哪个是自家宝藏?”

  马祖回答:“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一听这句,当即大彻大悟,“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

  所以,古人对此事信得及,才能悟得快,信得及就是要勇于承担自己与佛无二无别。

  信得及,还要放得下。放下什么,放下你不肯放下的东西,满腹的佛法,满腹的经纶,那些都是妄想分别,与自己佛性不相干;还要把世间的一切贪嗔痴放下,一切的执著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才能自在进入禅门,才能自觉地要求自己,才能远离分别执著,进入无分别的境界。

  要进入无分别境界,如果放不下,永远得不到。赵州门下有严阳尊者,来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说:“放下着。”严阳又说:“既是一物不将来,还放下什么?”赵州说:“放不下,担取去。”于是,严阳当下开悟。严阳尊者已经到一物不将来,用功已经到一念不生的境界,还要放下,放下“一念不生的境界”。因为如果你放不下,就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还是执著,依然不能前进。所以,放得下非常重要。但是,放下的内容必须有次第,在开始、功夫纯熟、有受用,放下的内容是不同的。放不下就有障碍,有障碍就有局限,有局限就不能前进。

  最后,要守得坚。必须要坚守“信得及”、“放得下”。守不坚就会失去觉照,在用功途中不能精进,不能勇往直前。守得坚固就能进步,功夫就能成片。守得坚固就会有一番一番好境界,层层无穷。

  守得坚不是固定功夫,每一步都要清清楚楚,是活法,不是死法。佛不以死法与人,祖师更不会以死法教授人。

  进入禅门开始一定要注意这三个要求:信得及,放得下,守得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长老       禅门)(五明学佛网:净慧长老       禅门)  

 王雷泉教授: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 

 圣严法师:禅门 

 宋智明居士:禅门十邪论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六、禅的关隘与透脱 禅门三关浅说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7.游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6.平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5.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4.坐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2.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1.禅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