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不崇拜偶像


   日期:2017/4/28 18: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们看到寺院里善男信女在泥塑木雕面前磕头礼拜,就说佛教是“崇拜偶像”。其实,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经藏》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欢喜金刚续》说:"众生便是佛,只是心被染,染净是真佛。""世间别无佛,心性是佛陀。因痴变凡俗,无痴轮回尽。"

  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缘起性空”。一再地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像冰是水遇冷凝成的,水是氢氧化合而成的,而氢、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电子组合的,哪里有不变的实体呢? 因此佛教主张“破相”,何谓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认为“因缘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变的观念。那么“偶像”是不是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偶像只是由木、石、泥土饰金而成,也是一种因缘的假合体,当然本体是空的。既然偶像是由“因缘所生”,佛教不能承认它是永存不变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象的观念。有人会反问:“既然偶像是因缘暂时的假合,佛教破之都来不及,为什么寺院里还有那么多的佛像呢?”

  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顾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方面也不能抹杀佛教以方便为法门,救度众生的作用。

  哲理方面:佛教认为“佛像”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缘)雕饰而成的,拆之即无,没有不变的主体,所以本体是“空的”;而当初雕饰的工人若做成观音即观音,做成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称它为“佛像”的东西,它的形状、称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莲台上,你可以称它做阿弥陀佛,也可以叫它释迦佛。以上对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称为“空观”,后者叫“假观”。

  虽然佛像的本体是“空”的(拆之即无),形状、称呼是“假的”(可随意塑造、呼叫),但并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观”、“假观”之后,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佛像的价值和用处,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而且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弟子尊敬老师也是应该的。拜佛还能消除自高我慢,扫清学佛的一大障碍。

  另外,寺院里的塑像均有表法的作用。如一进山门,第一眼看到的是笑咪咪的弥勒菩萨,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想看到别人的笑脸,就要先对别人笑,这是做人;再看他肚皮很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旁边的护法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教育我们要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告诉我们:德行要增长,学问智慧、才艺能力要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就是要我们善于学习,取长补短,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不要主观武断,自以为是。殿里供的诸佛代表我们的性德,代表本体,代表真如本性。菩萨、罗汉代表修德,教育我们要成佛必须修行。另外,如文殊菩萨表智慧,普贤菩萨表行愿,观音菩萨表慈悲等等。佛教的造像是道德和智慧的启发,不可与神祇相提并论,更不可瞎子摸象那样乱说是迷信。

  方便济众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够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让人仰慕效法,使人见贤思齐”的话,那么就用不着佛像了。因为这时佛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清风明月里,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块石头,每一根草,甚至每一片云彩,每一抹夕阳,何事何物不能当做佛像来想、来看?

  但世上的人并不见得人人都是圣贤大智,他们不懂佛教这种圆融、伟大的思想,没有被他们看见的,被他们摸到的,他们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了。不相信你叫一位老太婆把一块石头当佛像跪拜,她死也不会肯的。唉!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懂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高深哲理呀!

  因此,佛教为了救度广大的众生,所以不能单凭高深伟大的佛法来启悟聪慧明智的人;对于根器浅薄,愚钝昏昧的众生,则不得不用浅近的、世俗的道理来作为引导的桥梁,否则佛教就不能称作平等、圆融而伟大了。所以崇拜佛像的意义,在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并不在于偶像本身。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不设国旗来激发国民的爱国心?悬挂开国元勋的肖像,来启迪国民的仰慕心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智慧)(五明学佛网:佛教       智慧)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