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至心称念,等同佛菩萨就在身边,可化解各种困厄


   日期:2017/5/10 1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言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普门品》经文:“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此句经文说的是,如果有人不管他是有罪还是无罪,被各种器械捆绑约束了自由,如果他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些约束捆绑的器械器具都会坏掉,从而解脱被囚困的厄难。

  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获得出轮回的结果

  这是第两大段释名的解除枷锁部分。此处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就是若有罪、若无罪,这个若就是好像、或者、大概、可能,若有罪若无罪,就是有罪与否并不一定;再延伸一点就是管你有罪没罪,这就好理解了,有罪也好,没罪也好,都可以的;再上升一点,因为刚刚提到的罪,我们会理解为世间的犯罪,而佛教有较为专属的罪业的名词,罪障、罪业、罪行等等,所以如果只以触犯世间罪业来理解这句就稍微狭隘一点。我们大多会从后面半句被约束自由来反推,理解这个有罪无罪是世间层面的罪过,如果回归到佛教专属名词的罪,这句经文就会豁然开朗,不管你触犯了世间的罪过,或是学佛的种种罪过,被约束于世间的牢狱囚锁中,或者被牵引在轮回的六道漩涡中,若你能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这些约束、捆绑、牵引都会断坏,从而获得解脱。

  也就是说,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会获得出轮回的结果,但前提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轮回是一副枷锁?当我们对轮回还抱有幻想的时候,这就类似于一个问题还可以有各种解题思路和可能,当我们认识到轮回的真相、对轮回就不会再有幻想,会非常急切于出轮回去。《楞严经》中说到:人生在世的轮回目的是偿还业债。如果没有业债了,当然可以长辑世间,从此别过。所以不拖不欠是还债的好趋势;不再造作新的业力是还债的好趋势;肯认账消业也是还债的好趋势。这样一说,好像人活世间是很苦的一个事情,于是有的人思路活泛就会想:为什么不可以苦中作乐一下呢?这当然可以,可是别乐不思蜀就好。

  如果上升到足够的高度,为什么我们跑到这里陷在轮回出不去了?答案恐怕就有乐不思蜀的成分在其中了,忘记了出行的目的、忘却要做的事情,陷在五欲六尘的幻象里,辗转之后生死叠加,层层无明颠倒混乱,结果就出不去了。所以忘记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是第一大弯路。谁都想走捷径,但如果你目的不清晰,就没捷径。学佛的第一大弯路也一样是忘记了自己的愿,丢弃了自己参与轮回的目的,也就丧失了主动参与轮回的那个动力。没有行走下去的动力就只靠业力游走,就像曲水流觞,停到哪里就算哪里,这就是生死轮回路了。激发愿力就是找回动力,你找到动力就不会迷失在虚空中,哪怕速度再慢,也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遇到正确的事情,触发正确的感受,获得正确的体悟。所以为什么佛把愿字推得那么高?轮回的因是他,出轮回的缘是他,出轮回的结果也要依靠他,没有这个愿,诸事不得成就。

  佛菩萨眼里,众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迷和觉的不同

  回到经文中,不管有罪没罪被约束自由了,称念菩萨圣号就得解脱,这句意思非常简单了,可能很多人就会说:为什么菩萨不分好坏人呢?好人帮,情理之中;坏人也帮,这菩萨是不是瞎?因为菩萨不瞎,所以一切众生都没有好坏之分,都只是可怜悯的苦难众生罢了。所以我们学佛也是一样,我们如何对待其他道的众生啊?前文提到夜叉罗刹这些是纯粹的恶鬼,我们真的就要把他们斩尽杀绝吗?如果菩萨想着要把恶鬼斩尽杀绝,哪怕是起了一丝杀念,这都不是正牌的菩萨。同理对债主我们就当起杀心恶意吗?学佛了就要常常思维:如果这个时候是佛在面临此事,会如何决断?如果是菩萨在面临此事,会如何决断?可能一想就天地爽朗,没什么看不开放不下的了。佛会因为波旬多次的阻挠就对他心怀恶意吗?会因提婆达多数次的破坏僧团、破坏戒律、破坏教法,就恶心对待他吗?会因为在自己修菩萨道时,有人带头诽谤打骂自己,而对他打击报复吗?

  佛的胸怀宽广无际,所以在佛眼里没有一个是恶人,也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众生,只是此时迷或觉罢了。此时我们迷在轮回里,是可怜悯者,被业力牵引生死,是不自由之人;如果此时是觉了,懂得轮回的因,知道轮回的缘,晓得轮回的果,并驾驭心行趋同于解脱,他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众生了。因为他是觉悟的众生,是菩提萨埵,是觉有情了。所以在佛的眼里一切众生都是佛子,都堪受佛法的教化滋养,只是由种种业因的不同,而受用不同。亦如《法华经-药草喻品》,大雨普洽,大树小树各种草木,都会得到灌溉和滋养,能吸收多少,并非是由雨水决定的,而是由吸收雨水的根器决定。你是大碗,就能装一大碗水;你是缸就能装一缸;如果你是湖呢?你可以装得更多。所以不要去想怎么获得更多的水,而是要想如何扩大自己的容量。

  也正是因为菩萨在扩大自己的容量,有更多的众生纳入自己救度的版图,所以这样的菩萨才可以成为大菩萨;如果我们总在计较,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对、这个众生不行、那个众生不对,这是做什么呢?分别这些是没用的,简而言之就是他机缘成熟,他可听可劝;他机缘不成熟,去劝慰鼓励,仅是药石不凑罢了。所以在此处菩萨不分别是否有罪,因为世间的这些小事情在菩萨眼里什么都不是,只是我们会有一个以人本位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从人的角度思维,以人的角度去衡量其他,这是非常狭隘的,这种人本位的思维模式如果不解除,想理解佛菩萨的慈悲方便就甚难了。

  菩萨不坏世间法

  我们知道菩萨不坏世间法,就是世间的种种法菩萨也要遵循着,不能说自己证悟了就飞天入地,什么都插一脚干预一下,菩萨不是那样的。这里就有一个小矛盾,既然菩萨不坏世间法,如何解除枷锁捆绑的世间约束?这里就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意思了。再返回到观音菩萨的愿里:若世间有种种众生面临困厄,如果能发出求救的音声;菩萨听闻到他的求救音声,就会帮助他解除苦难。这里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主动是菩萨承诺在前:若如此,我就可以出手帮助!而被动是:你当如此,我才能如此,你若不能满足我的基础要求,我也没办法伸手管你的事情。所以菩萨的愿里,包括经文里,也完全是处于这种半主动、半被动的状态下,有点“如来”的感觉了。比如阿弥陀佛发愿接引众生往生极乐,这是主动的愿接引在前;而众生听闻并满足阿弥陀佛的接引愿,佛陀就来接引,这个随后的来接引就是被动的,是应化的,而不是攀缘的,不是强求的。

  如果一味地主动,我愿接引你往生极乐,你做什么都没关系,我都能接引你,这就违背了众生的意愿。你到站了下车,不能把别人也强行送下车,这是不对的。在遵循世间法则上菩萨是被动的,不会主观的去破坏规则,不会带头破坏约定;但是如果应众生请求,以众生的请求为主动,菩萨的加持为被动,就容易达成二力叠加,产生受用,激发我们内在的功能,获得解脱的效果。所以在救度众生的态度上也依然是这样的,即有主观的主动部分,也有被动的应化部分。佛是以宿愿度生,在菩萨道时发下的愿作为成佛后度众生的方向,如果做菩萨时没发这样的愿,就算是做佛也不能发这样的愿。所以菩萨的愿当圆融,当饱满,当有包容性,也要有条件约束,即是约束了自我的主观随意造作,也对大众提出一个跟随奉行的最低要求。

  这样来说,一切经文教诲最后也就是如此的结构:佛菩萨承诺在前,你若做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我就会去履践承诺。而不是你在那求啊求啊求,然后身口意还是按老路子走,你都没打算满足佛菩萨激发工作的最低要求,佛菩萨怎么开展工作?所以要会求,就一定要懂得佛菩萨的愿的契入点在哪里,行做标准是什么?拿错标准,这是学的不到位;知道了标准却不肯做,这是苦没吃到位;不肯改变自己,也不想吃苦,还不肯学习,这是梦没醒。等什么时候做噩梦了,吓醒,也就好了。

  至心称念,等同佛菩萨就在身边,可化解各种困厄

  枷锁囚牢的断坏和刀段段坏是一样的原理,也都是菩萨加持下开启了对四大元素的细致观察,实在是没有这个所谓的刀斧牢狱。在至心称念菩萨圣号的同时,等同于就是菩萨在一样,所以我们称念的心念越纯粹、越清净、越至诚、杂妄越少、干扰越少、计较越少、疑惑越少,获得的加持和受用就会越多;于是放下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挂碍,心念和菩萨合一,完全的投入菩萨的怀抱,事事都可以得到化解,如菩萨在解决一样。

  因为我们的定力和根基可能不好,所以想清清静静的念圣号是略难的,佛菩萨垂以慈悲给我们一个扩大的活动范围,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有这三个点可以落脚就会很稳当了,我们读经的过程就是要去攫取这三个方向的落脚点。得到落脚点后,就找方法契入其中,念佛的定力涣散了,马上改为念法;当这个定力又涣散了,改为念僧;只要有足够的保持就一定不会跑丢,不会从三宝里跑出去。所以遇到事情了,我们当以这三个点去契入,如果佛菩萨在场,面对这个事情要如何决断?这个事情是佛教里说的什么道理法义?这个事情应该落实如哪位大德一样的行持?

  于是经文里铺陈开来的都是佛菩萨面对问题,怎么看、怎么解、怎么分析的,比如《地藏经》的四段发愿,他面临什么情况,做了什么样的决定?最后激发了他的什么样的愿念?这就是方法啊,就是成功的案例,就是菩萨如此走来的真实心路历程。我们不会读,当故事了,没把这个当成一个实验报告,没当成一个真实的励志案例,怎么收效啊?于是他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做了那样的事情,如婆罗门女在为母亲做功德,宁可舍弃家宅房屋,你有这份信心和孝心吗?没,那么怎么能一日一夜蒙佛加被来到业海,并获母往生何处的消息?

  这样是读经啊,拿来和自己对照,发现自己的不足。如若那个时候经文里说的就是我,我会做什么选择?我会如菩萨一样的选择吗?如果我不会如菩萨一样的做选择,我怎么成菩萨?如果我连菩萨道怎么走都不清楚,如何说自己就在觉悟的路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经文里,就摆在那里字迹清晰可见。

  那么,若有罪若无罪,我们想一想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分别吗?皆是众生,都是可怜悯者,都是在轮回里的苦孩子,只是你在哭自己光着脚,而他却在哭自己没有脚。所以是非的分别、善恶的分别,或许我们说学佛也不当泯灭这些,因为学佛也要有八正道,当循正路前进;可到了某个阶段,就要学会泯灭善恶是非、泯灭一切相、一切法、一切执著的分别,只是经文是面对九法界众生而讲,我们当攫取适合当下根性的内容去落实,这就是契法,这样读经就是契经,这样学佛就是契入菩提。适合当下的自己才是好的,不适合的部分要学会暂时搁置他。

  今天就到这,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观世音菩萨       感应)(五明学佛网:观世音菩萨       感应)  

 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找到如意工作 

 大寂尼师:解答初学之人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疑问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圣轮法师:闻声救苦靡不应 人间处处有观音── 做个闻声救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惟觉法师:感应法门、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 

 徐文明教授: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观世音菩萨满愿孩子如愿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