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观世音菩萨与大悲法门


   日期:2011/1/23 23: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世音,是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菩萨,简单说,就是上求下化的大心众生,在修行历程中,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大乘行者。观世音在上求下化的菩萨中,据『悲华经』说,他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功行几乎圆满,十方诸佛的所有功德,几乎都具足了。经中有处说:观世音是过去「正法明如来」,那末他是佛而现化菩萨的。他现身在无量的国土中,以菩萨身,拯救多难的苦恼众生,还表现他无穷的广大悲愿。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著特殊的关系,不但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或有人问:观世音菩萨何处人,他的道场究在何处?其实观音是古佛再来,不可说他有固定道场,因为他是「无刹不现身」的。他是阿弥陀的辅弼,他的道场,便是极乐世界。但在这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的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这如『华严经』等都如此说。梁贞元年,日僧慧锷,在中国请了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供养。谁知路经舟山群岛(在浙江定海县),却被狂风恶浪阻止了归程。被迫将圣像请上了海中的一个小岛──梅岑,筑一所茅蓬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日子久了,朝拜敬仰观音圣像的人多起来,此岛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也就改名为「普陀山」。此外在西藏拉萨,达赖喇嘛住持的地方,名「普陀宫」,这因为传说达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这可见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并无一定。那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那里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救世精神,那里就是普陀,那里就有观音。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怛(即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随机应化,是菩萨行的特色。今天念诵的大悲咒,是千手千眼的观世音。千手,表拯救众生的伟大能力;千眼表智慧光的无处不照。这是大悲大智的象徵;为了接引众生向正觉的大道,观音菩萨的方便应化,可以说无微不至。这在『法华经』「普门品」中,叙述得最为清楚。如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类应化的方便,是菩萨行中的同事摄。千手千眼而外,有十八臂观音,四臂观音。最一般的,即示现天人庄严相的圣观音。一向有三十三观音的类别,总不外随机示现而已!
  观音菩萨的身像,究竟是男是女,一般人总不免这样的疑问著。其实随类现身,当然可以有男相,有女相。不过约大菩萨相说,都是大丈夫相。唐代以前的观音,也总是大丈夫相的。『华严经』也说:「勇猛丈夫观自在」。然而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约这个意义说,他的应化,一方面是内在的悲心激发;一方面是那一类的有情苦痛多,菩萨的现身应化就多。观世音在人类中的应化,现女身的较多,这是有两个意义的。一、女众的苦难,从古代以来,一直多过了男人。二、女众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即是爱。女众的心理,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如母亲对於自己的儿女爱,深重殷切,无微不至;父亲对儿女就没有那样深重殷切的了。爱,即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现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不免带点歪曲。慈悲,即爱的无我的扩大。由於女众内在具有了母亲的特性,故以慈悲为特德的观世音菩萨,即多应现女身。扩大为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的人类,一切众生,都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的应现女身,不但为了女众受的苦痛多,而就是发扬人间的母爱,使广大而无私的,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所以我们信仰观世音,应如孩子的敬仰母亲一样。能如此的诚切敬仰,如母子的心意感通,自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救护。
  观世音──阿缚卢枳帝湿伐罗,在今日印度教中,也是有人知道的,而且还是女性。所以唐宋以来,观音像塑为女相,是有意义与根据的。在海浪滔天生存俄顷的航海生活中,最危险,安全最无把握,即最需要慈悲的救护。所以,观音在海滨一带,信仰最深。如印度的观音道场,在南海;中国方面,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的华侨间,观世音菩萨是唯一的安慰者。中国的普陀山,也在东海中。值得注意的,如台湾(闽广等沿海诸省都有)的天后宫,妈祖庙,都与沿海的民众信仰有关,而且都是现女相的。从人类的宗教学说,慈悲救护的要求,会无意识的现起女相来。西方的一神教,本是反对设像的;而天主教有马利亚──耶稣的母亲像。马利亚称为圣母,传说中也有种种慈悲救护的神迹,与观音菩萨一样。所以在宗教中,这不外乎无限慈悲的崇仰,无限慈悲的表现而已。如从菩萨的示现说,马利亚还没有出世以前,观音的圣德,已是大乘佛教共知的事迹了。这些都可看作观音的一种应化,特别是今日台湾所有的天后(妈祖),我们应以观音的精神去充实他,净化他。应以天后──妈祖身而得度者,即现天妈祖身而为说法。
  不过,这里特别要说到的是:一、一般人崇敬观世音菩萨,往往多为功利的交易,如向菩萨许愿,如菩萨佑助我,那末我来还愿。如:「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等等。这种贿赂式的祈求,即是毫无真实信仰,是非佛法的!信仰观世音菩萨,向菩萨祈求,应如孩子信仰自己的母亲,向母亲祈求一样;绝对信任,真诚亲切。只要与儿女有利益,母亲是会给予的。我们所祈求的,或是不合理的,或是与我们无益的,菩萨难道也会救助你?二、母亲护助儿女,但儿女的光明前程,不是母亲的赐予,不是一切依赖母亲,而是自己立志向上,努力创造的成果。所以信仰观世音菩萨,切不可推卸了自己在现实人生中应负的责任,过著事事依赖菩萨的生活,自己不长进,不离恶,不行善,不知归依三宝,奉行佛法,颠颠倒倒。菩萨是大慈大悲的,但你自己罪业所障,菩萨也救不了你。所以应仰慕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精神,奉行佛法,诚切的实行,当然会得到菩萨的救护。在人生的旅程上,若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如不是定业,不是罪有应得,凭著信仰的真诚,自能获得观世音不可思议的感应!
  每一大菩萨,表徵了一种不同的德性,慈悲即观音菩萨的德性。我们如果不杀生,而且对一切众生,能予以普遍的爱护,那末我们的心行,就与观音的慈悲相应。相应则相感,这即是「同类相感」的道理。所以,我们内心的信仰,要能表现在外表的行动上,现实的行为,要能与观音菩萨的慈悲行相应。这才是我们今天对观音菩萨应有的真正纪念!

观音大悲法门

    诸位都知道观音菩萨的手中执有净瓶与杨枝,净瓶与杨枝,这是表示了菩萨普救世间的伟大悲行。世间如火宅,众生心中充满了热恼。观音菩萨时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有热恼煎逼的苦恼众生,谁不想得到清凉?如愚痴众生,渴求智慧;体弱多病,希求健康;贫贱众生,追求富贵;……现实人生的种种缺憾,与内心的种种烦恼,是热恼的根源。热恼,如天旱时稻禾需要雨水的灌溉一样。大家信仰观音菩萨,即渴求菩萨的甘露水,息灭内心的热恼。观音菩萨确有令众生热恼变清凉的甘露水,如愚痴众生,多病众生,能时时虔诚的礼念观音,能得菩萨的悲心救护,便能渐增智慧,或体力康健。
  可是,人们有一怪现象,即不到苦难当头,想不起观音菩萨;就是信仰,也不恳切,也不能真心诚意的接受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有智者决不出此。真正信仰观音菩萨,不仅是临时救急,更应重於平时的实践,在忠实的实践中,得菩萨的感应,自能解脱现生的苦痛与内心的热恼。也唯有在平时奉行菩萨的言教,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法财。如信任医师,就得处处听医师的嘱咐。若你在病时,信任医师的诊治,一旦病好,就把医生嘱咐的卫生之道──多运动,慎饮食,注意清洁等,完全忘却,这怎能求得身体的长久健康?不但有了病需要恢复健康,无病时更需要维持健康,促进健康。所以我们在平时,必须遵守医师的嘱咐,注意运动、饮食、清洁等。信仰观音菩萨,也应重视平时的忠实奉行。若平时的行动,与菩萨的教诲相违;等到身临苦难,即使得菩萨的救济,也已是下策了。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苦痛,常得杨枝甘露的灌洒,常得没有热恼的清凉,要在平时忠实奉行菩萨的教导。
  观音菩萨教化众生是以身作则的。他自身精进地修大悲行,也教众生修大悲行;他从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积集了无量功德,远离了生死苦恼而得究竟的解脱。我们若依菩萨的言说奉行,最低限度也能解脱现生的苦恼,获得人生的应有福乐。若能生生世世修大悲行,即可成就观音菩萨的无边功德,而得无上的解脱。所以,观音菩萨的大悲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参访观音,当时他求观音菩萨的开示;应如何学菩萨行?观音菩萨直接的对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边的法门中,我是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起初我渐渐地学行大悲,经过长久时间的学习,终於深入了大悲法门广度众生,成就无边的清净功德,而得无上的解脱。善财!我以大悲法门修菩萨行,一贯的目的,在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救护他,使他们免除怖畏。
  众生欲得菩萨的护念,无有恐怖,应修学观音菩萨的大悲法门。但大悲应如何修学呢?学习大悲的方法极为简单。凡见人类的苦痛,不管他与我有什麽关系,都能平等的予以同情,愿意他减轻现有的苦恼;如更能平等的同情一切众生,时时想减轻他们的痛苦,这即是菩萨的悲心。悲心,本来每一个有情都是有的,但是众生的心境狭隘,不能扩大同情成为菩萨的悲心。从前我还未出家时,记得家姊在某一晚上得病,我听到姊姊病苦的呻吟声,心里也感到非常的苦痛。因不放心姊姊的病,心急不安,不能入眠;可是越是心急,越觉夜长,乾急的等天亮了,好去请医生。由我对姊姊痛苦的同情,推知他人的同情,如父母见自己的儿女得病,或儿女见父母得病,心里总有深重的同情,而且著急得很。人人对自己的亲人怀有深切同情心,但每不问别人的苦难,甚至亲见亲闻悲惨凄切的境界,还是若无其事,如此就离去菩萨的大悲义太远了。世人何以不能扩大同情,成为菩萨的悲心呢?这因我们无始来就被烦恼所迷惑,为自私的情见所包围,所以不能现起平等的悲心来。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人与人间的关系很深;常人以为自己的亲属朋友才有关系,其实,农夫,军警,商人等……那一界人不与你有深切的关系?你想:若没有农夫,你那来资养生命的食物?没有军警,谁来保障你的生存?没有商人,谁给你转运别处急需的一切物品?你这样一想:整个人类都与你有密切关系,当然全人类是你的同情对象。若再深一层观察:一切有情都是与你同样的是具有心识的动物,我与他都是障深业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都曾有过亲密的关系。能作如是观,自能扩大同情成为平等自救救他的悲心。
  有人说:我没有权势,或没有财力,如何救人?其实这都不是不能悲恻援助的理由。真正悲心激发,即自己的力量多大,就献出多大的力量。力量可以有大小,却不会完全没有。如见小孩跌落水坑,难道没有扶起他的力量?再不然,难道没有呼救的力量?我们如存悲恻拔苦的心肠,决不问有多大力量,只是脚踏实地的随分随力的做去。观音菩萨起初也与我们一样,但他修学大悲法门,愈修愈深,悲心愈深,功德力愈大,如今观世音已是将入佛境的大菩萨了,他也还是由凡夫渐渐修成的。若我们能发愿生生世世的修大悲法门,当来不也可以成观音菩萨吗?大悲是趣向佛境的极要法门,有大悲行,才能积集自利利他的无边功德,趣证佛果,否则即没有成佛的可能。大乘佛法的实践者,即在乎具有深重的悲心。悲心虽然人皆有之,但没有菩萨的广大,若能不断地修学,悲心即能渐渐地发挥出来,成为无穷的深广。观音菩萨开示善财修大悲行,他自己也如实的广行大悲,他真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大师。我们以观音菩萨为模范,渐渐地修学,大悲行总有圆满成就的一天。但在修学的过程中,不要以为菩萨的悲智如此深广,不能一天学成,生起畏难的念头;如怕难,即要失望而停顿了。要知道菩萨的深广悲智,是他在无量劫中修成的。学菩萨不要心急,但确定目漂,不断的学去,必能渐入圣境。心急确为常人的第一病,但世间那有一蹴即成的易事?心急对於学习是无益的,反而有碍学习的进步。如能不畏艰苦,耐心的学习,自会越学越快。这如初读书的童子,开始念一两句都背不出来。但书读多了,增长了理解力,就是数千字的长文,也容易熟背了。修学佛法,起初总觉不易,但能耐心修学,大悲力自一天天增长,等到悲力强大,救度众生的艰巨工作,就容易负担了。
  真正大乘佛法的实践者,对大悲的修学极为重视。因为大乘的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菩提所缘,缘苦众生」的悲心发动。若离去了悲心,即不成菩提心,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没有悲心的菩萨行──布施、持戒等,乃至广修礼佛、诵经、供养,这都是人天的果报,或者是小乘功德。若具有悲心,他的一切修行,都是将来成佛的因缘。所以经中说到修学,总是说「大悲为上首」。一切成佛的清净功德,都要以大悲为领导;无大悲领导所修的一切功德,至多也不过是人天或二乘小果吧了。
  扩大同情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悲心,在凡夫位上似乎不易做到。但我们若常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到我与人类的关切。当彻底透视了人我间的相关性,则不管什麽人的苦难,都容易引起同情心。其次,我们要看他人的好处,别看他人的坏处。人总有多少好处,也不能完全没有错误的。若过去某人骂过我,现在他遭遇了不幸,我就欢喜,这是幸灾乐祸心,与悲心相障碍。若我们忘记他的错失,见到他人的功德,从好处想,别人有难,我们自能生起深重的同情心。能透视人我间的相关性,能注重他人的好处,自会逐渐引发同情,这即是向观音菩萨的悲心去学习。我们纪念菩萨,要发扬菩萨的大悲精神。我们要向菩萨看齐,相互策励劝进,这无论对己对人,都有无量利益。最後,我希望诸位都从学修大悲行中,做成大悲救苦的观音菩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观世音菩萨       大慈大悲)(五明学佛网:观世音菩萨       大慈大悲)  

 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找到如意工作 

 大寂尼师:解答初学之人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疑问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圣轮法师:闻声救苦靡不应 人间处处有观音── 做个闻声救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世音菩萨满愿孩子如愿被录取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品题略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许止净居士: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