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要嫁就嫁这样的男人,要娶就娶这样的女人!


   日期:2017/5/14 2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刘廷式,定邻女为婚”。这个才订而已,还没有下聘,单纯是双方家人的一个相互约定,还不算过门,古人订婚都早,有时两个人没见过面,双方大人就已订过了。

  “俄入太学”,之后这个刘廷式就去了京城,在太学里读书。

  “越五年登第”,刘廷式五年考上进士,考上进士以后就飞黄腾达,前途无量了。

  “及归,则定婚女双瞽矣”,他考上进士回来的时候,订婚的这个女子双目失明了,我看有些资料说到,但我不确定是不是这个情况,说是这个女子因为父亲去世了,伤心哭瞎了眼睛,假如是这样,这个女子也是至孝。

  “家又不振”,这女子不但眼睛瞎了,家庭又中落,又很穷困。

  “廷式涓日成礼”。刘庭式仍然做主,选了日子要跟她成婚。

  “女家辞曰”,女的家族推辞。这里我们都看出来,古人真的是厚道,不想占人家一点便宜,你做官了,我这边家道却败落了,很穷困,实在配不上你,所以推辞。

  “女子已为废人”,我们家族这个女子已经废了,眼睛瞎了。

  “何可奉箕帚”,怎么还可以当你的妻子?箕就是“簸箕”,帚,就是扫把,一个用来扫地,一个用来装垃圾,奉箕帚的意思,就是为你操持家务。

  “廷式竟娶之”。结果刘廷式一定要坚持,就娶了这个瞎眼太太,这户人家还提出了一个想法,要不这样,她妹妹嫁给你,因为她妹妹没有瞎。刘廷式还是坚持,不能已经约定要娶她了,最后又反悔。可能刘廷式很仁慈,会想到,假如他不娶这个女子,这个女子以后的日子不知道要怎么活,古人遇到这种事情,他不愿意违背道义去做。

  “后生二子。及倅高密,盲女得疾死”,这个倅就是在高密这个地方当副守,他那个时候的官职叫通守,是太守的下属,这个刘庭式在高密当官的时候,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了,疾就是病,得病死掉了。

  “廷式哭之哀”,他哭的很伤心,失掉了自己的妻子。

  “时苏轼为守”,刚好那个时候,苏轼苏东坡是太守,他的长官。

  “慰之曰”,安慰他说。

  “予闻哀生于爱”,我听说人产生哀痛,是因为有爱才产生哀痛。

  “爱生于色”,爱从哪里来?就是因为有美色,先有色,然后才有爱,最后失去了,才会产生哀痛。

  “子娶盲女,爱从何生?”。你娶的这个女子,是瞎了眼的,相貌又不是很美丽,你这个爱是从哪里来的?

  “廷式曰:某知所亡者妻”。大家看这句话,很有力道,古人他记的就是这个情义,我只知道去世的是我的妻子,没有谈什么漂亮不漂亮的,这一生有缘结为夫妻,就是这一分情义。

  “所哭者妻而已”。”跟什么漂亮不漂亮没有关系!

  “不知有盲”,这个意思就是接受她的一切,不管他眼瞎不瞎,夫妻如此,父母对子女如此,子女对父母亦如此,延伸到所有人与人的五伦关系亦如此。

  “若缘色生爱”,因为是这个色而生起了爱。

  “缘爱生哀”,因为有爱才生哀痛,色衰了,爱不就没有了吗?爱就绝了?

  “于义何有”? 对于情义,那怎么说?那不是毫无情义了吗?

  “今之扬袂倚市”,这个袂就是袖子。

  “目挑心招者”,就是在街上一些风尘女子在那里招手,眉挑目逗,这些女子长得也都挺漂亮的。

  “皆可使为妻耶”? 这些都有色,都可以娶做妻子吗?所以不能是说因色而生爱。

  “苏为叹服”!苏轼听完,对他这个下属非常佩服,很感慨,后撰文表之

  “盲女所生二子皆登第”。这位盲太太的两个儿子,后来都中举,并做了官。

  文出《德育古鉴》

  释义者:蔡礼旭老师

  原文出宋沈括《梦溪笔谈》,详载如下:

  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邻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

  闺门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译文如下:

  朝廷命官刘廷式,出身农家,邻居是一老翁,家里很穷,有一个女儿,和刘廷式约定了要将女儿嫁给他,刘廷式因前往京城读书,两家分别多年,不通音讯。

  后来刘廷式读书考中了进士,便依约回到乡里,寻访邻居老翁,而老翁已经去世,他的女儿,也因为得病双目失明,家境及其困顿,几乎连饭都吃不上了。

  刘廷式仍旧托人前往邻家,重申从前婚姻之约,而女方家借口盲女有病而推辞,且以为靠佣耕种田为生的人家,也不敢与士大夫通婚姻,只答应可以做刘廷式的佃户。

  刘廷式坚决认为那样不可以,说:“我与老翁有约定,怎么能因为他死了,女儿残疾了,就背弃昔年婚约呢?”最终,他坚持和老翁的女儿成了婚,婚后夫妻二人非常和睦,他的妻子要人搀扶才能走动,两人生了好几个儿子。刘廷式曾因为小过失,监察部门打算罢免他,但因为他的德行很好,监司很赞赏他,就为之疏通,宽赦了他。

  后来刘廷式担任江州太平宫的地方官,他的盲妻去世了,他哭得非常哀痛,苏子瞻(轼)钦佩他的义举,曾专门作文章来赞颂他。

  月老感言:

  阅后泪目不能止,宋时中进士,何等殊荣,名臣欧阳修,范仲淹,包拯多少名臣,皆进士出身,刘贤者多年苦读,终得及第,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欲求才貌双全,国色天香之好妻,实是易如反掌,唾手可得之事也。

  而贤者却能放下财色名利之诱,不忘旧约,回乡寻昔年贫家盲女,并执意娶之,其重情重义,不嫌不弃之仁心,实令人倾心敬佩,心为之震也。

  盲女与贤士间,仅一空头约定而已,然老翁许之,贤士应之,便是终身之约,终不相负,想贤士昔年应约时,必当年幼,其心无非少年口头语耳。

  若是其父母之约,贤士之心更不必当真,而中举之后,犹能不忘旧约者,道义之心也!

  反观今人,莫说口头约定不如一阵风,丝毫当不得真,即便相互同过居,而犹然背弃者,亦常事耳,不亦悲乎!

  可痛惜哉!

  世风日下,人不知守天道,只知不自量力,妄求自由,不知人人欲自由,便成相争矣。

  相争是无道,无道即失原则,无原则人心必定混乱,人心混乱,无所依止,便个个茫然无措,只得随其欲念,任性胡为。

  今之男女,太多只讲财色名利,只求满足欲念之感觉,有财色名利与感觉,则相聚,失了财色名利与感觉,便曰不合适,成婚者离,相恋者分,道义与信约,已不值一文,分离已是常事,满目尽是颠倒,不忍多言。

  惟愿天下男女,少求几分财色与名利,多求几分实际之道义,少求几分无常之感觉,多守几分相惜之信约,滚滚浊流中,要做得自己主,滔滔欲浪里,要能立的住身,如此方不负做一个人,处处随欲念之需而求者,与禽兽何异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婚姻       厚道)(五明学佛网:婚姻       厚道)  

 陈兵教授:佛教的情爱观及婚姻伦理 

 王骧陆居士:菩提法用 婚姻之礼 

 曾琦云居士:在爱情中实现涅盘——与现代禅一起讨论佛教爱情 

 仁焕法师:婚姻的定位 

 魏德东教授:佛教的婚姻观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三 居士修行可成就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二 居士面对YIN业态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一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经营婚姻的关键 

 昭慧法师:从普世价值观察女性婚姻观——重读《佛说玉耶女经 

 昭慧法师:TONGJ除罪化与婚姻稳定性——一个非道德性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