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杂宝藏经》的表意方式(四)


   日期:2017/5/20 12: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杂宝藏经》很多地方都用人物行动直接传达题旨,除此之外,还用人物语言直接宣说主题。如第一则《十奢王缘》借主人公罗摩之口宣扬忠孝:“违父之愿,不名孝子。” 第37则《老仙缘》借老仙人之口宣扬不能贪求名闻利养的佛理:“若有好心,得五神通,必有利益;若无好心,反为恶害。”第101则《提婆达多放护财醉象欲害佛缘》中雁王向国王说教的一段话,强调佛教的“无常”思想。第26则《二内官争道理缘》中,故事结尾通过国王的感慨道出题旨:自作其业,自受其报。善恶报应,都是自己造作的结果。国王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也是故事中事件的知情者,由故事中的人物有感而发说出故事的题旨比叙述者直接说教更自然贴切,这增加了叙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故事所包含的义理更容易被人接受。

  有些篇目也用叙述话语直接宣说主题。叙述话语即叙述者语言。《杂宝藏经》的叙述视角不是单一的,经常发生叙述视角的转换。如第73则《帝释问事缘》,插叙部分首尾的叙述者是作者(经文的撰写者或传译者),以第三人称叙述。中间部分叙述者变成故事中的天帝之子渠或,以第一人称叙述,他回忆起以往在人世间时供养三个僧人的事情,并由此以嘲讽的口吻发了一通感慨和议论。

  《杂宝藏经》常常用叙述者话语揭示故事的主题。如《十奢王缘》以叙述者话语宣扬守信:“然十奢王,从少已来,未曾违信;又王者之法,法无二语,不负前言。”又如第43则《罽夷罗夫妇自卖设会现获报缘》的主题是:今生贫穷是因为前世没有修福,想免苦脱贫求富贵就得勤修福,多做功德。故事结尾处,叙述者直接发议论点明题旨:“夫能至心,修福德者,现得华报,犹尚如是,况其将来获果报也。由此观之,一切世人,欲得免苦,当懃修福,何足纵情懈怠放逸?”

  《杂宝藏经》也用事件、情节直接宣说主题。如第15则《迦尸国王白香象养盲父母并和二国缘》,以白象孝养父母的情节宣扬子女应孝敬父母;以白象劝说两国和好的情节劝诫世人不要相互争斗;以白象两次守信的情节强调守信的重要。又如第37则《老仙缘》,年轻仙人因嫉妒老仙人,处处诽谤他,结果失去了神力和利养,还被众人嗤笑和憎恨。以此说明嫉妒、诽谤他人者没有好下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