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善恶的定义


   日期:2017/5/22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善”和“恶”是被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眼,可是真正明白善恶定义的人却寥寥无几。世人就是这样,由于缺乏观察、思考和学习的习惯,总是活在迷迷糊糊之中,有时候一句话或一个词汇即使用了一辈子,也不明白其真实的含义。

  古人创造“善恶”这两个字并没有其它目的,它唯一的用途就是为了给我们的身口意(也即行为、语言和思想)来进行分类。因为离苦得乐是一切众生的根本所求,所以我们的祖先对离苦得乐这件事特别关注,有智慧的人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和快乐发端于这个人的身口意,而不是其它。

  例如,荀子的《劝学》中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意思是说,一个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开端;同样,一个人荣辱苦乐的到来,一定可以从这个人的身口意中看出端倪。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虫,懈怠傲慢以致对自己的身口意不加控制,灾祸就要发生了。坚硬的东西会被人拿来做柱子,柔软的东西会被人用来捆东西,同样,自己的相续中如果有邪恶污秽的习气,就一定会招来人们对你的怨恨。堆放在一起的柴薪,火总是先烧那些干燥的;对于看起来很平整的土地,水总是向低洼的地方流;草木丛生,飞禽走兽就会聚居在那里;由此可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所以,靶子立起来之后就会有弓箭射来,树木生长得茂盛之后斧头就会来砍伐,树林成荫之后鸟儿就会来栖息,醋变质后就会生虫子。同样,不当的言语会招来灾祸,不慎的行为会招来羞辱,所以君子之人对自己身口意的取舍一向都是很谨慎的!由此可见,古人已经敏锐地观察到祸福苦乐发端于自己的身口意。事实上,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用遍智的眼睛早已观察到,世人一切的痛苦和安乐唯一决定于自己过去的身口意。

  既然有些身口意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的安乐,有些身口意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为了实现离苦得乐的需求,人们就自然需要对形形色色的身口意进行分类,辨别其后果。于是,人们将那些会导致自他现在和未来安乐的身口意称为“善”,将那些会导致自他现在和未来痛苦的身口意称为“恶”。所以,“善恶”是对一个人身口意的分类,是观待身口意所导致痛苦和安乐后果的不同来安立的。要想准确理解“善恶”的定义,就需要把握“善恶”的外延和内涵。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词汇)所施加的对象。例如,男女这两个概念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人之外的其它动物或物品,所以“人”就是“男女”这两个词汇的外延。同样,善恶的外延是一个人的身口意,而不是身口意之外的任何其它存在。例如,我们称一个人是善人,一定是这个人的身口意常给他人带来安乐;同样,称一个人是恶人,一定是这个人的身口意常给他人带来痛苦。所以,善恶这个词汇施加的对象是一个人的身口意,而不是其它。例如,善的行为被称为“善行、善举”,善的语言被称为“善言、善说”,善的心念被称为“善心、善意”。

  人们在使用善恶这两个词汇时,也有将其外延进行扩展的现象,也即将善恶的概念延伸到善恶身口意的助缘之上。例如,在善的身口意发动下,为了放生或资助穷人,人们捐献的钱被称为“善款”;相反,贪官污吏在恶心的驱使下所贪污的钱被称为“赃款”(恶款的另外一种说法)。一把刀被善人用来做善事,人们会认为这把刀也善,被用来做恶事,人们会认为这把刀也恶。实际上,刀本身无所谓善恶,只是当被不同的身口意驱使时,从而有了善恶的名称。据说,在岳飞庙里,人们用铁塑了跪在岳飞像前的奸臣秦桧像,并写了一副对联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青山和白铁本来是无所谓善恶的,只是被用来作为善恶的助缘时,也被赋予了善恶的名称。

  所谓内涵,是指在外延范围内,概念所指对象所具备的性质或特征。例如,人中具备男人特征的那些人被称为男人,具备女人特征的那些人被称为女人。同样,善的内涵是能导致自他现在和未来的安乐,恶的内涵是能导致自他现在和未来的痛苦。所以,身口意中,具备导致自他安乐特征的被称为善,具备导致自他痛苦特征的被称为恶。

  《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将善恶的外延和内涵揭示无余。“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说,祸福之因不在自己身口意之外的外境上,而是由自己的身口意唯一来决定的,这句话揭示了善恶的外延;“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说,善的身口意会导致安乐,恶的身口意会导致痛苦,就像影子跟随着自己的身体一样,这句话揭示了善恶的内涵。

  善恶有很多同义词。例如,“好坏、好歹”就是善恶的另外一种说法,一个人如果能带给他人安乐,就会被称为好人;如果带给他人痛苦,就会被称为恶人;我们说一个人“不识好歹”,也是指这个人对身口意的善恶不能加以辨别,从而不能如理取舍。又如,“功德”和“罪过”也是善恶的另外一组同义词。一件事有无功德,完全观待其是否能给自他的现在和未来带来安乐;一件事有无罪过,完全观待其是否能给自他的现在和未来带来痛苦。又如,“安乐因”和“痛苦因”又是善恶的另外一组同义词,因为善是安乐的唯一原因,恶是痛苦的唯一原因。四无量心的发心偈中说:“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中的“安乐因”和“痛苦因”就是指善和恶的身口意。又如,“优点”和“缺点”也是善恶的另外一组同义词,因为优点会导致自他现在和未来的安乐,缺点会导致自他现在和未来的痛苦。

  所以,凡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判断产生疑问的人,必定是对善恶的定义缺乏了解的人,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就是善恶这两个词汇的定义,如果我们否认了这句话,就等于否认了善恶这两个词汇的定义,那么善恶这两个词汇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凡是使用善恶这两个词汇的人必须承认善恶的定义——善是导致自他安乐的身口意,恶是导致自他痛苦的身口意,换句话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离苦得乐的关键是什么?是辨别哪些身口意是善的,哪些身口意是恶的,怀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愚者的自我扰乱而已。如果我们认为“善”的一件事却给自他带来了痛苦,这只能说明我们原先对这件事的善恶判断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原先认为“恶”的一件事,却给自他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了安乐,这说明我们原先对这件事的善恶认知是错误的。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所记载的俞净意,早年就是一个不能辨别身口意的善恶、却怀疑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年轻时代的俞净意表面上虽然也参加放生、惜字,提倡戒除邪YIN、口过等过失,但是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表面应付而已,内心深处的“意恶”非常深重,所以一直得不到善报。直到灶神现身,指出他的错误之后,他才幡然醒悟,能够客观地评判自己身口意的善恶了。他痛下决心,革心洗面,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改变了自己不幸的命运。

  世人虽然都在追求着安乐、不希望得到痛苦,但却不能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们常常误把恶当作善,误把善当作恶,因此常常不期而遇种种痛苦,虽然追求安乐,安乐却越来越遥远。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不能辨别善恶,或者说不识好歹。所以,通过学习佛法,学会准确辨别身口意的善恶是离苦得乐的关键!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善恶)(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善恶)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章 善恶并明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8 传授三皈 善用其心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7 问答释疑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6 教导占察轮用法与占察忏法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5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4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3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2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1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