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五)


   日期:2017/5/25 8: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药师经的济世观》根据南怀瑾先生于一九八一年为了十方书院的出家同学作的演讲录音编辑而成。南怀瑾先生在讲解这本经典时,深入极微细处,并以自他人生经历,举例融会经义,谆谆告诫,处处提示,亲切幽默,使人必能有所领悟。南师更特别强调,《药师经》的重点,在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这十二大愿显示了真正伟大的救人济世精神,也才是我们应该深入体会了解并且效法的。读完南师讲座《药师经的济世观》,你会发现,已经吃下一颗药师佛的消灾延寿丸了。此讲座分131讲,本刊分15期连载,编自劝学网,欢迎学习与收藏。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36讲 如何跳出魔网解脱缠缚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37讲 念佛能解除灾难吗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38讲 文天祥修大光明法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39讲 饮食男女的问题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0讲 声色歌舞让你玩个够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1讲 东方净土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2讲 药师佛的正法宝藏是什么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3讲 善恶难辨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4讲 什么是布施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5讲 缺信根多聚财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6讲 钝刀割肉的布施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36讲 如何跳出魔网解脱缠缚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些大愿,都是药师如来未成佛前,在因地所发的大愿。学佛必须要有愿力,没有愿力的学佛,那是个人兴趣所趋,也可以说是迷信或嗜好,只不过与一般爱好不同而已。等于不喜欢抽烟就喝茶,不喜欢喝茶就喝酒。每个人爱护不同,有人喜欢世间法的声色货利,有人喜欢游山玩水,有人喜欢跑跑宗教。这不能说那一种对或那一种不对,然而都不是基于理性而来。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能够发愿。

  药师如来第九大愿,愿自己将来大彻大悟、证得菩提的时候,希望自己的功德、能力能使一切众生跳出一切魔的罥网。细网谓之‘罥’,大的网叫‘网’。

  我们晓得,烦恼是一种魔,生死是一种魔,欲望又是一种魔。若以修道的立场来讲,无一不是魔境。纵使一个人爱好美的境界,爱好山林或城市,一有所执着便是魔境界,要真正跳出魔的罥网非常不容易。

  跳出了生死之魔、烦恼之魔,也跳出了欲望之魔,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一般凡夫之所以不得解脱,因为始终在生死魔、烦恼魔、欲望魔的罥网中。纵使去信宗教,不管任何的宗教;纵使去修道,不论任何的道,终究都属于外道,不能解脱一切外道缠缚。

  外道、内道的差别何在?怎么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一般宗教都随便使用‘外道’这个名辞,譬如,我信佛教,你不信佛教,你是外道;我信天主教,你不信我的天主教,你是外道;我信某某道而你不信,你就是外道,这些都是乱讲。这个外道与世间法一样,都是由‘我见’而起。不合于我的就是外道,这种见解属于见取见,是下列五见之一;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就是观念,凡夫受这些观念缠缚而不能得解脱,不能证得菩提。

  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了解,凡是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以前,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前,一切修行、一切道理,一切作为,严格说起来都只是加行,仍然在外道境界中。只有真正证得菩提,明心见性以后,才能解脱一切魔境,解脱一切烦恼。由药师佛的这个大愿,我们可以彻底而清楚地了解修持之路。

  ‘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种种是简化的翻译,以种种两个字包含所有一切。恶见包括很多,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凡是观念有一点偏差的都属于恶见。稠林就是密集如丛林般的意思。药师佛愿将来成佛的国土世界中,假如有众生堕在许多坏的、非正知见的恶见森林中,不能自拔,药师佛将以其愿力引导他们,归摄他们置于正见。

  真正学佛,除了发愿还要有正确的‘见地’。要有正见非常难,有了正见才好谈修持,有了正见才能谈正行,见地不真,那么所有的修持都会走上邪曲之路。见地也就是楞严经所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的发心的因地。所以,学佛先要有正见,才能够起正行修持。

  ‘渐令修习’,修习什么呢?要注意,修习一切菩萨行,菩萨行是什么呢?菩萨行就在菩萨戒本中,如弥勒菩萨戒本、梵网经戒本……等。总而言之,菩萨行就是很简单、很普通、很容易懂,却很难做到的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远难做到的八个字。

  所以,有了正见以后,渐渐使他们修习一切菩萨行,速证无上菩提,速证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

  药师如来的第九大愿,光看表面上的文字都很容易懂,问题是做起来很难,没有一点是容易做到的。

  同时,看了第九大愿,也使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东方药师如来注重思想教化,不同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药师如来的东方世界的佛法,是以正见、正思惟拯救世界上一切有邪恶的、错误的观念的众生。换句话说,药师如来第九大愿的重点在于‘教化’与‘思想’。以印度佛教文化所表达的,就是经典上第九大愿文字的叙述;而以中国文化来表达的,则是注重在教育、教化和思想,最后使一切众生归到正知正见。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37讲 念佛能解除灾难吗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我们研究一切宗教,尤其是中国大乘佛法的佛教,药师佛的第十大愿,与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地藏王菩萨的愿力都是相同的。

  他说将来成佛时,一切众生如果犯了国家的法令,受刑时,坐牢时,将被杀时,以及种种一切其他灾难,受污辱痛苦时,悲惨时,心理受煎熬,生理遭痛苦,只要一念‘南无药师如来’的名号,不一定是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他说以我的福德威神之力,都可以为他们解脱一切忧苦。你看这个威力有多大!这个利益有多大!不要花一毛钱。

  这里有许多问题,一般佛教徒喜欢念‘法华经’的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度脱一切众生,求菩萨得菩提,求长寿得长寿,求生男就生男,求生女就生女,当然求烦恼不会得烦恼,因为没有人会去求烦恼。普门品说求什么得什么,但是并没有说求钞票就得钞票。

  如果受刑的时候,像古代的手铐脚镣,脖子上枷锁,至诚念我的名号,这些刑具悉皆断坏而得解脱。

  这就值得研究了。如果你不相信,不要说受刑,我用绳子把你绑起来,你来念念看,看看可以解脱吗?如果解脱不了,佛打妄语对不对?如果解脱得了,世界上没有正义,而是神的世界了。这是哲学上两个重大的问题。

  再说,唐朝名宰相姚崇,他与唐太宗时代的开国宰相房玄龄及与他同时的名相宋王景等齐名,非但是位忠臣,而且非常正直,对历史贡献也很大。姚崇给唐明皇上的奏书中,极力反对这些东西,但从他的奏议可以看出他对佛学的了解非常深,非常内行。他说,经典上说一切众生为王法所加,求什么得什么,在我手里处理过那么多犯人,从来没有看过他们得到解脱。

  然而,你说他不信这些吗?读完他的奏议,看完他一生的做人,那全是佛法,他全懂。

  古代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几十年权威的宰相,死时多半以珍珠、玉石等宝贝含在口里而下葬,使尸体不腐烂。姚崇到七十多岁,权威也达到了极点,临死时却写下遗嘱,严格命令子孙,一概不准如此做,死时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走,而且不准找和尚、道士念经。但有一点,如果子孙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只能找七个和尚念七天经。你说他懂不懂佛法?全懂,就是因为他太内行了,把那些不合理的都拿掉了。

  我们有许多人学佛,尤其是比较迷信的,求这个求那个的,又要求发财,又要求生子,生子还要指定生男孩,生男孩子还得是第一等男孩,然后公候万代。

  另外还有一种观念,这是我常说的笑话。有些人光会劝别人出家,譬如就有人劝我出家,我问什么意思?他说如果我出家,佛教就有办法了。我说:‘你怎么不出家?你自己想公侯万代,叫我们去剃光头出家,万事不管?那你跟我去,我就出家,我带你们去出家,’这是说笑话,但这也是思想问题,很多人学佛都是要求别人,希望人家替我求福,念经也是这种心态,犯了法,只要一念佛的名字,刑具就捆不住了。

  过去大陆上有一派理教,规定不抽烟、不喝酒。我看过一位理教教主开堂说法,好几年才一次,所有教徒都来拜他,从早上八点开始盘腿,不下座。因为不喝酒,每位徒弟供养一杯茶,教主每一杯茶都要喝下去,有几万人来拜就喝几万杯茶。我在旁边就研究他喝的水到底那里去了?他又不起来上厕所,能七、八个钟头憋住不尿,这是本事吗!你说有没有神通?后来他的徒弟告诉我,转到旁边看,这才看到他的裤子和袜子全都湿了,他用气功把喝下去的水全都从脚底心逼出来。你们如果有这个功夫,一定有人崇拜你。

  理教还传一个密咒叫‘五字真言’。这些旁门左道外边都有,同善社、一贯道也都有。五字真言是六耳不同传,就是三个人在一起就不传你,念时在心里念,那些老前辈、长老们功夫好的,嘴巴不动,我们把耳朵靠近听,硬是能听见肚子有念咒的声音,当然在这里很少见,但不能不信。咒语到什么时候念出声呢?有灾难的时候,如被土匪抓去,准备枪决的时候,开口一念,刑具也松了,绑缚也脱了,枪也打不到就走了,据说就是有那么大的功效。

  我们当年学佛也跟你们一样,有这种利益还不赶快学?别说磕头,就是磕脚也干哪!把人整个磕下去拜,结果把五字真言传给你,那五个字?‘观世音菩萨’。磕了半天的头,花了那么多的钱,求到这五个字,唉呀!我的天!我早知道了,还要你传给我?但是他有个念法,在肚子里念,不出声,真到有难时才开口一念,灵光得很。有人说小事包灵,大事不见得,灵光的道理是练气的关系,气发生了作用,有点科学的道理。

  我一生对愈是奇怪的事愈喜欢研究,了解以后,不值一笑,连笑都懒得笑。那么大的诚心,花了那么多时间,磕了那么多头,花了那么多的金钱,求来这五个字,真能做到吗?你不相信,假如你犯了法,判了刑,你去念念看,看看能出得来吗?绝对出不来。

  所以姚崇也提到这个事,他的意思是叫大家不要这么迷信,道理在那里呢?佛经说慌吗?没有,大家读原经就知道,我们再念一遍第十大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他只告诉你得解脱一起忧苦,并没有告诉你绳子会断,也没有告诉你枪弹打不进来,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可见都是自己错解,以为只要佛号一念就不必开刀了,那身上长的疮就变到鼻子上,血与脓就从鼻头上流出来。这不是小说或传说,你们没有看过,我们看到的都是真事。

  以佛教看,这些都是旁门左道,然而旁门左道就是有这个本事,那是什么道理?你把正道、邪道、魔鬼各种道理研究透了,只有一个真理,佛法的正理告诉你--心得解脱。尤其药师佛告诉你:‘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起忧苦。’这两句话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依仗他力,依仗药师如来的力量,心里没有忧悲苦恼而得解脱。他力是指什么呢?你必须见到药师如来的琉璃光,心里宁静到极点,放下到极点,见到他的福德威神之力而心得解脱。一个是不仗他力,以自我的力量,‘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在此境界中,一念放下,心得解脱,自性光明自然起来,没有苦恼。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38讲 文天祥修大光明法

  拿历史一个实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文天祥,也念过他的‘正气歌’,他以一朝宰相的身分,于宋朝亡国时作最后的抗争而被俘虏,那是何等滋味!元朝皇帝忽必烈请他当宰相,只要他点头投降,仍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然而文天祥不干。

  有一点是后代很少研究的,许多人不知道文天祥也是学佛的,当他被俘时,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和武器对着他,走到半路出现一个道人(见文山诗集),不晓得是和尚还是道士,告诉他:‘丞相,我传你一个大光明法。’文天祥立即应允接受,当下就进入一片大光明境界,从此把生死置之度外。到了北京,忽必烈仍不死心,极力规劝文天祥投降,投降仍能和南朝宰相一样享受功名富贵,最后忽必烈把他关入大牢,给他三年时间考虑。文天祥坐牢的地方不是普通牢狱,那是养猪、养牛的烂地方,他一天到晚就在那里打坐修大光明法,在那样恶劣的环境生活,却没有生病,并且三年不改其忠贞之志。

  文天祥有个学生怕老师最后受不了折磨而投降,那一辈子学问就完了,作他的学生也会受到历史的指责,因此故意写了一篇祭文,当作老师是不投降的忠臣已经死了,然后弄些祭拜亡人的菜肴,设法送进大牢给老师吃,文天祥一看祭文,笑了,告诉送菜的人带话给学生,他不会作出对不起人的事,意思是他绝对不会投降。

  如此过了三年,忽必烈再将文天祥请出来,称他为‘先生’,对他非常客气,劝他不必那么固执。文天祥对忽必烈说:‘你对我的好,非常感谢,你算是我的知见,但我不能投降做二臣,如果你对我真好,希望能成全我的志愿。’成全什么志愿?就是把吃饭的家伙割下来--杀头。忽必烈一听,知道无法挽回,才无奈地答应。文天祥这才依礼拜谢了,不是投降的拜谢,而是感谢忽必烈总算成全了他。

  所以,讲到文天祥的故事,也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切解脱是‘心解脱’,注意!药师佛说:‘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有许多人在牢狱中或忧悲苦恼中,以作生意的心情,认为念了这个经典就可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错误的理解。如果没有如琉璃光的光明磊落胸襟,没有光明磊落的修养,这是欲望不是菩提,不是正思惟,大家要理解清楚。

  接下来看第十一大愿。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39讲 饮食男女的问题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注意‘药师经’不同于其他经典,在婆娑世界,尤其是东方世界,药师佛的愿望非常实际。他希望自己成佛的时候,众生被饥渴所烦恼,为求饮食而造一切恶业时,只要念药师如来名号,马上可以得到上妙的饮食,最后则以佛法的法味使众生过很好的生活。

  我们晓得,这个世界的众生有两件事很重要,也最难解决--‘饮食、男女’,即吃的、喝的以及男女之间的问题。所以东方圣人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两件事是欲界众生的基本需求。中国俗语也讲:‘人为财死,鸟为事亡’,这个世界的众生之所以造诸恶业,都是为了求食、求生存,强有力的就吃小的,人是最坏的动物,什么都吃,连老虎、老鼠、蛇、狗……等等都可以弄来吃。

  坐在这里的人大约都没有尝过饥饿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有一半的人类在受没有饭吃的痛苦,不要认为人人都有饭吃,那是因为我们太有福气。佛家有一句话:‘法轮常转’,法轮未转先要转‘食轮’,如果三天不吃饭,厨房饭锅没有锅铲的声音,你看法轮怎么转?那你的‘肠转’就开始转,咯咯咯……饥饿的信号就叫起来了。

  因此,这个世界的众生从古至今都是为饥饿所苦恼,都为了求生存而造诸恶业,生存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饮食。所以,药师佛说:如果听到我的名字,‘专念受持’,专念受持恐怕不容易做到。有些人很努力日夜都在念佛念咒,其实还是妄念在念啊!‘专念’就是‘一念’,前念不生,后念不起,中间这一念与佛相应,就是专一之念。

  譬如念阿弥陀佛,要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光明、愿力相结合,保持‘相合’的一念,前念过去,后念不起,中间不是空,也不是有的这一念。如果念药师如来,专念则是青色净琉璃光这一念。注意啊!不是说前念已经过去,后念不生,中间这一念当体即空,不是当体即空,当体这一念是专念、佛念。

  你说我念阿-弥-陀-佛对不对?不对,那是四个念,‘阿’是一个、‘弥’是一个、‘陀’是一个、‘佛’是一个,是四念连续;‘阿弥陀佛’只有一念。如果只是念念流注而构成佛号,‘念念流住’就是像流水一样不断过来,那不是专念。若是得到专念而受持,生理、心理的感应就来了,永远保持这个境界,自然可以不要吃饭。其实岂止饮食可断,还真的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呢?你自然不会饿死,也不会消瘦,精神反而愈来愈好,尤其会得到药师佛的‘上妙饮食’,那种饮食无法想像,当然不是从你嘴巴进来,因为你还在专念,还在定中。再来,对一切不可知、不懂、不能理解的道理,一下子能涣然而冰释,统统懂了,这是法味。最后毕竟安乐,‘毕竟安乐’就是佛的境界。

  由此,我们也了解到,药师如来的东方琉璃世界是很肯确的,与阿弥陀如来的西方世界不同。你在西方极乐世界想一想就有吃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随念而至。西方及他方佛土世界都是如此。

  东方佛土的饮食男女就是那么重要,任何佛国土也都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譬如西方极乐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在男女问题方面,则是莲花化生无男女相。

  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闹了那么多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你打过来,我打过去,这里拆房子,那里盖房子,就是两个人闯的祸,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人如果到了无男无女,无饮食需要,不知可以减少多少烦恼。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0讲 声色歌舞让你玩个够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鬘华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我们看了第十二大愿,感觉到药师如来真是慈悲啊!特别是年轻人,一定很喜欢药师如来的第十二大愿,因为他让你吃个够、玩个够。

  药师如来说,希望他成佛的时候,一切没有衣服穿,被蚊虫所咬,受天气冷热,昼夜逼恼等痛苦的众生,只要听到他的名号,能够‘专念收持’他的名号,你所要求的都能满愿,获得种种上妙衣服,也同时得到最宝贵、庄严漂亮的器具,包括各式各样装饰品、项链、戒指、眼睛架及华鬘等等。华鬘、装饰品等是印度男女喜欢佩戴的东西,像鼻子钻洞挂个圈圈、镶块宝石,叮铛当当一大堆。然后在身上涂各种香味。所以涂香也是供养佛的一种,烧香是中国人特有的供养,其他地方的人不一定供养烧香,而多以涂香供养佛。

  鼓乐,包括一切音乐歌舞。随心所玩,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包君满意。婆娑世界,就是我们这个物理世界的众生,最现实、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对物质的要求,因此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最受此界众生欢迎。

  中国的大乘佛法对于声色歌舞,则一概禁止。但是西藏密宗,对华鬘、饮食、声色歌舞等一概不禁,走的就是药师如来十二大愿的路线。所以有许多修显教的人到密教一看,都吓坏了!怎么声色歌舞华鬘等一切都不禁止?这就是药师如来的愿力境界,满足世界众生一切物质的欲望。

  以上是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研究到这里,不要忘记一个重点:佛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又说‘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要想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必须‘专念受持’,这是其他大愿所没有提出来的四个字,要特别注意。

  同时,还有一点要留意,我们综合药师如来的十二个大愿,在他没有成佛以前所发的愿力、愿心,都是使东方婆娑世界一切众生现实的需求,在人间现有的国土就可以得到满足,不须另外去他方祈求,也就是说,东方国土就可以变成药师如来琉璃光的国土。

  接着,再看释迦牟尼佛对药师如来十二大愿的解说和评价。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1讲 东方净土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佛告诉我们,上面所说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都是药师佛没有成佛以前,在他修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个愿力,到他成佛的时候,他这十二大愿变成事实,成就了东方琉璃光净土。

  上次告诉过你们修药师如来的手印,这个密法手印翻过来就是药师如来成就的手印,也是长寿佛的手印。长寿佛手印的两个指头不须靠拢,发愿或念诵时,两个指头是活动的,平常打坐专念受持药师如来名号,就可结手印,念完之后,手印在头顶上散开;夏天结定印,手指靠着很热,结此手印就比较凉快。

  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关于药师佛在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大愿,这个功德、威力,以及他成佛以后,他的佛土中所有的功德,以及功德的成果和庄严等等,我拿一劫的时间,乃至一劫多的时间来介绍,都没有办法说完,翻成中文就是一句话:‘言之不尽’。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要注意这一段,佛介绍东方药师如来的国土。下面有一句话,与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等无差别,是一样的,但是构造稍有不同。阿弥陀佛修了一个观光饭店在西方,药师如来则修了一个观光饭店在东方,看我们喜欢到那个饭店去。

  佛说药师如来的国土‘一向清净’,注意这几个字,要绝对真清净,一念不清净就不能往生。因此,所有的佛法,小乘就是大乘,有两句话可以证明:‘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位学佛修道,无论你修那一宗,要特别注意这八个字:‘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真正佛所教的,心不清净,你再求佛也没有用。

  所以,药师佛的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女同学要对不起了,在你们的立场应该讲‘无有男人’。不过,据说,无有男人的世界,恐怕女人都在那里打架,比男人打得更厉害,为什么?值得研究。前面说过,世界上众生有两件大事:饮食、男女。饮食是基本的欲望,男女是奢侈的欲望。中国文化有两句成语,也是真话:‘饱暖思YIN欲,饥寒起盗心。’一个人吃饱了没有事干,就要思YIN了。一个人饥饿到极点,快要死了,强盗的心念就起来了。保暖、饥寒,是中国文学中很简单的两个字,却都是真理。保暖,吃饱了就暖,尤其是冬天,就不感觉冷;饥寒,饥饿了就冷;因为身体上的热能烧完了,就感觉寒冷。饭一吃,热能就增加。但是,生活安定了,保暖就思YIN欲。饥寒,为了生存就去抢人家。统而言之,非但人类,整个宇宙的生命过程,就是为这两个问题而繁衍出许许多多的事情,由生到死,没有第二件事。所以,假设世界上没有饮食男女这两个问题存在,就比较清净,不是一向清净,一向清净是个人的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环境。

  佛说药师如来的世界一向清净没有女人,也没有恶趣。恶趣是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还有一点要注意,那个世界没有痛苦的声音。如果我们往生到那个世界,不晓得大家过得习惯不习惯?注意啊!你现在拼命想修到那个世界,等你真到了那个世界,未必会习惯,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已经把痛苦当成快乐。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痛苦的声音,可是我们习以为常,还当成美妙的歌声。

  那个世界没有叫天叫妈叫唉呦的声音。琉璃为地,金绳界道,马路自然有黄金铺地,有金绳分界。另有城阙宫阁等,一切都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七宝自然构成,与西方极乐世界同等庄严,没有两样。

  现在,我们暂时先保留这一段药师如来国土的研究,继续介绍其国土的内容。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2讲 药师佛的正法宝藏是什么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那个世界众多菩萨是由二位大菩萨所领导,一位是日光遍照菩萨,一位是月光遍照菩萨。这两位菩萨将于药师佛涅槃后,依次递补佛的位置。递补后的名号仍然称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佛的正法宝藏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大家需要深入研究了。不要忘记,十二基本大愿就是正法宝藏,这十二大愿的精神所在是什么?就是‘舍己为人’四个字,忘记了我自己,而为一切众生着想。换句话说,药师如来的正法宝藏是一切利人,不是利己。

  如果我们只晓得念药师经,盲目地祈求药师佛保佑我,消灾免难,又要长寿,又要不生病。又想进医院时医药费最好便宜一点,或者向医生打个折扣,最好不花一毛钱拿三包药,先吃一包,另外两名还可以留着将来慢慢吃。这种心态啊!不是学药师佛,那是三恶道的心态。

  所以,我们研究药师经,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舍己为人’,一切为利他而着想,这才是他的正法宝藏。

  佛的序文介绍完了,接下来讲药师如来的佛法。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3讲 善恶难辨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

  药师如来所以能够成就东方琉璃世界,除了十二大愿以外,还有释迦牟尼佛代表药师佛所说的话。现在,佛开始说法了。

  佛叫文殊师利的名字,告诉他说:‘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这是针对我们这个婆娑世界众生的个性来讲。这本经译文很有意思,叙述十二大愿时,称一切众生为‘诸有情’,蛮客气的。这里就毫不客气地说‘诸众生’了,佛说一切众生不能分辨善恶。

  这个经典文字翻得很好,很容易懂,正因为如此,平常也就不加好学深思了。

  一个人要分辨真正的善恶非常难,你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除了佛以外,没有人分辨得出来。世界上一切的善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恶,例如人与人见面握手的礼节,在欧美看来是善的行为,在东方则不一定是善,尤其到了西北这些地方,大家手脏兮兮、黏搭搭地握在一起相当难过,又怕有传染病。所以,还是中国人的见面礼貌最好,打恭作揖,握自己的手不怕有传染病,印度的合掌也不错,到了西北,也不握手,也不作揖,西北人民见面的第一礼貌是吐一下舌头,鼻子还要倒吸一下,我们都学不来。因此到底谁善谁恶,很难说。

  共产党头子朱德,当北洋军阀时期,在云南任公安局长很失意。他去找虚云老和尚,有出家意图。老和尚认为朱德不适合出家,送他几十块银洋,请他自便。后来朱德去了德国,参加共产党,结果造成这么大的业。大陆变色初期,虚云老和尚遭土共毒打死去活来,被打瞎了一只眼。后来由陈铭枢等皈依弟子去找朱德,共同周旋,才由专车接到北京。你看天下的事情,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真的很难说。

  因此,做好事需要智慧判断,否则,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是坏事,往往造很大的业。又譬如父母打孩子,打的行为是不对的,但父母打孩子大多是关爱的,因为他的动机是希望孩子好。所以,打孩子、打学生、教育学生等等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坏的,实际上没有真智慧,无法辨别真善恶。

  而世间法的善恶,是非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绝对的’在本体上,超过世间,到了道体以上,无善亦无恶,无是亦无非,那是形而上的真理。一落到形而下,必有善恶,等于物理世界必有阴阳,都是相对的。在阴阳相对之间,那一样恰当,在那个时间、那个地区对人有利,那是善的;过了那个时间、地区,对人不利,则变成恶的。又如盐少放一点,味道鲜美好吃,放多了就感觉太碱,糖、香水……使用的道理都与盐相同,要用得恰如其量。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4讲 什么是布施

  所以学佛要以智慧认识真善恶,然而众生除了不识善恶以外,又‘惟怀贪吝’一切众生的心理在基本上是贪的,贪得无厌,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贪是追求外面的事物,你的就是我的,这是贪;吝是我的别人碰都不能碰。学佛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一点贪吝的心态?例如天气很热,别人需要我们帮忙,你想贪图一下凉快而心生厌恶,不愿意去帮忙,如此则犯了贪吝之心,贪求自己的舒服,吝啬不肯帮助别人。

  ‘不知布施及施果报’,这个世界众生不晓得什么是真正的布施,也不晓得布施的果报是什么,以为出了钱就有功德,以为帮助了人就应得回报,说什么有舍才有得,这种心态不是布施,这是作生意嘛!

  在号称佛国的西藏,我看到两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是拉萨社会的婚姻制度,有多妻制,有多夫制,也有一夫一妻制。另一个普遍的怪现象是:工作七、八天,赚了一点钱就不做了,譬如赚一千元,八百元供养庙子的和尚,剩下二百元,一家人带个帐蓬上山郊游去了,唱歌、跳舞,尽情欢乐。玩了一个多礼拜,二百元花完,一家人再回来做工,赚了钱又去供养庙子。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回答说:‘这跟你们把钱存在银行的道理是一样的。’我问:‘把钱放在庙子,和尚会给你利息吗?’他们说:‘供养庙子,下辈子就可以大富大贵,不需要做工啦!’这是投资嘛!这不是布施。

  你说佛国西藏有没有土匪?照有不误,土匪抢完了,跑到庙子洗洗手,跪到观世音菩萨前面,‘唵嘛呢叭咪吽’拚命的念,菩萨啊!我忏悔,我是迫不得已的啊!下回不抢了。等钱用完了又去抢了,抢完了又回来磕头忏悔,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佛经说,一切众生不知布施,亦不知施的果报。

  我们晓得,布施不一定是金钱。我昨天还在讲笑话骂人,一个当公务员的,多花一秒钟,多说两句话,将来子孙公侯万代,蛮好嘛!人家来办件公事,你多花点时间告诉他要带身份证、带图章、带什么……免得人家三番两次跑,要不然就是承办人今天请假,明天不上班,害人家徒劳往返,那不是造业吗?什么是布施?处处给人家方便,嘴巴上、手边上顺便帮人家一点忙,就是布施,也是供养啊!连举手之劳、开口之劳都不愿干,然后看到别人困难的时候,还用异样的眼光看人家,这个世界的众生之可恶,真是无法形容。我看十八层地狱还不够,如果我当阎王,一定修它五十多层地狱。唉!那真是没有智慧啊!正是经典上讲的愚痴无智,没有真智慧。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5讲 缺信根多聚财

  ‘阙于信根’,没有正信就是迷信;没有智慧的相信是迷信,一切的真理不透,佛的理不透,愚痴的相信,统统是迷信。例如你们打坐,一点念头没有,都在那里昏沉,这种愚智的果报,他生来世堕入畜牲道。愚痴的行善,他生来世的果报是阿修罗。所以学佛是‘大智度’,一切要靠般若,没有智慧的学佛,迷信的果报非常可怕。

  这个世界众生愚智无智,没有正信,信根不够。你们念佛,天地良心,自己真信吗?一边念一边在心中打问号,不晓得这样念对不对?真的有阿弥陀佛吗?真的能往生吗?搞了半天都白搞,对不对?六道轮回,三世因果,那个真信?贪嗔痴慢疑,这个疑是与生俱来的何以会怀疑?这根不坚固,‘阙于信根’。你们研究心理学的,我告诉你们,这些都是众生心理状态的毛病。

  ‘多聚财宝,勤加守护’,拼命赚钱,把钱看得紧紧的,变成一个守财奴。告诉你们一个现在的故事:侨泰兴公司的老板是一位泰国来的广东华侨,有好几个太太,财产一大堆,台北市立体育场也是他兴建的。有一天,以前宪兵司令李将军碰到这位大老板回答说:‘嘿!你不知道,就是因为年纪大快要死了,才要趁这个时候赶快赚钱啊!要不然来不及啦!’李将军一听傻了!这是什么哲学?你说天下的是非有一定的道理吗?抱持这种思想观念的人很多。过去有个守财奴,临死时看到灯草多烧一根都心疼,断不了气。这个世界的众生大多如此。

  ‘见乞者来,其心不喜’,乞者不一定是讨饭的,任何人来请他帮忙,心理就不高兴。诸位反省反省,别人来找我们帮忙,你心里有几次是高兴的?嗯?学佛的人要反省哦!表面上说好好好,我给你想办法,心里想:讨厌死了,还不快走。见人来要求,其心不喜。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46讲 钝刀割肉的布施

  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这是佛经的形容,假使不得已而行布施,如化缘、募捐,和尚托钵,给一点钱,好像身上的肉被刀割一样,痛得不得了,可惜得不得了。佛经上讲这四句话形容得太文学化,我觉得四川人有句话形容得最贴切,四川人说:‘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快刀割肉,一下子不感觉痛,等血流出来以后才觉得痛;钝刀慢慢割,唉呦!当场喊叫,痛得不得了。所以,千万别劝人家布施,钱是拿出来了。他心里痛啊!如钝刀割肉,很痛苦。

  我也曾跟法师们讲了一个故事,世界上有一次出了一个大魔王,来扰乱世界。玉皇大帝派了许多人来收妖都没有效,后来报告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叫孙悟空来,因为世界上的妖怪,孙悟空每个都认识。孙悟空一看,报告观世音:‘对不起!别的妖怪我都知道,这个魔王的来源我摸不清楚,对他没办法。’最后实在没办法,到西方找如来佛,佛一听世界上出了这么一号妖怪,笑一笑说:‘不要紧,我叫一个徒弟去就好了。’结果如来佛就给小和尚一个法宝,一个包袱,叫他下灵山到世上把妖怪收了。小和尚背个黄色的包袱,带着师父的法宝下山,来到魔王面前一站:魔王一看,释迦牟尼佛怎么派个小和尚来,我连玉皇大帝、阎罗王都没看在眼里,小和尚算什么?小和尚说:‘阿弥陀佛,你别凶,我师父派我来,我也没有对不起你,师父叫我跟你讲一句话,看一样东西。’小和尚把包袱打开,拿出法宝--化缘薄,在妖怪面前一摆,‘师父说,请你拿一点钱。’妖怪一看,算了!和尚你滚吧!我也不在这里闹了!魔王就跑了。

  你看,连魔王都怕化缘薄,法师们千万不要去化缘啊!

  我们继续佛说布施的道理,不论大小乘的修持,均以布施为先。布施在中国固有文化中是‘仁’的发挥,人字旁加个二,就是人和人之间,只有爱人,慈悲他人才称得上仁。大学上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自己的亲人朋友开始,然后发展到社会大众乃至全人类。仁民是慈悲众生,由慈悲众生而扩及其他的生命,人只爱人类仍是自私的,最后还要爱物,爱一切生命。所以,仁是佛家慈悲布施的基本,仁慈行为的第一步就是布施。佛介绍药师佛十二大愿后,第一步就说明布施的重要,然而一切众生是不肯布施的。

  前面谈到一切众生看到别人痛苦,当别人来请求帮助时,起初心里不高兴施舍,即使后来不得已而行布施,心里愈想愈痛,如钝刀割肉。佛为什么要说这些道理?‘药师经’所提的布施与药师佛的修法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我们先看原文再来研究原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药师经)(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药师经)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十二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十一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十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九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八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七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六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