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自序品3五祖出题,神秀写偈


   日期:2017/5/25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一天,五祖把徒弟们都叫来开示说,要想了生死,必须把心中的智慧开显出来,唯有智慧,才能了生死。你们跟我学这么多年了,现在把各自的见解做成偈颂给我看一看,谁的见解修证和佛的相符,我就把祖师位传给他,让他做第六代祖师。

  寺院里的师父们私下就议论了,我们现在有神秀教授师(所谓教授师相当于现在的法师),除了五祖之外就是他引导我们,继承祖位非他莫属,我们今后跟着神秀学就行了。

  这时候神秀大师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悟道。为什么呢?从下面他的两种想法就能看出他还不是解脱者:第一,我写这个偈颂好像是表现自己,好像突出我修行多么高似的。这说明他心里边就有我相了;第二,如果我不写,五祖不知道我心是怎么想的。他心里边有这两个纠结,正是我们凡夫的通病。如果是六祖绝不会这样,说就说了,做就做了,做完了就放下,不会瞻前顾后、左思右虑。因为神秀大师还没有达到“无住而生心”的这种状态,所以他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神秀的这种状态就是没有解脱的状态,所以在五祖堂前他才会有下面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出现烦恼了,什么烦恼呢?我们看下一段。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的房子前边有一个走廊,走廊共有三间。五祖想在走廊的墙壁上画楞伽变相图和五祖血脉图。五祖血脉图就是描述前五位祖师传承禅宗的画像。神秀大师把上面的这个偈颂做好之后,他又犹豫了:我直接给五祖看吧,万一对了还行,不对多害臊啊。要不我把它写在走廊上,五祖看到了夸好,我就站出来;不夸好,就证明我白修了。

  神秀的这个心态进一步说明他还没有解脱。一是他对自己的修证没有把握;二是还在好、坏、善、恶这些凡夫的心态里边打转儿。所以他才会出现“心中恍惚,遍身汗流”这样的景象。

  我们看这个偈颂四句话的意思:“身是菩提树”,就是把这个身体比作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们的这个心就像镜子台一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修行时时要观心啊,观照啊,检查自己的身心啊,不要沾染上尘埃。这个就跟我们现在观想佛陀放光加被的道理是一样的,是在修行半路上的一个过程,最后都要回归到本位上的。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神秀大师偷偷写完偈颂后,又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等着看结果。看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五祖明日见了这个偈颂,高兴了,“即我与法有缘”,要说不行的话,就是说我还不行,还是迷惑。他在这时候忐忑不安,实际说明他既想得这个祖位,又怕因自己的道力不够,修行不到位,不能胜任。神秀大师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还是一个特别好的修行者,后来神秀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大禅师,也证明了这一点。神秀在房中想来想去,坐卧不宁,一直折腾到天都快亮的五更天。

  五祖知道神秀还没有得道,没有真正进入到门里边,也知道他此时的这个状态。其实,五祖是想把祖位传给惠能大师,只是还得要走个过程。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天亮了,五祖叫擅长绘画的卢供奉来到廊间,本想是来画画的地方被神秀写上了偈颂。五祖知道神秀没见性,但是也没办法,就说那咱们就别画了,画画反倒是有相,不如就留下这个偈颂吧,按照这个偈颂修行会得到利益,会有人天福报。但五祖没说有成佛的功德。下边的弟子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听说这偈颂做得真好,也都跟着赞叹。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到三更,夜深人静了,五祖把神秀叫到他的屋子里边,问偈颂是你写的吗?神秀说,是。并诚挚地解释说,我写偈颂不是因为想做祖师,只是想让师父鉴定一下我修行的成果,看看我有没有智慧。神秀又谦虚又谨慎,而且比较在意这些小事情。

  五祖直接告诉神秀说,从你做的偈颂来看,你没见到本性,而只是刚到了门槛儿外边,连门都没入呢。你这样的见解,想获得究竟的解脱还是不行的,要想获得大解脱状态的话,在张口闭口的说话之间,都得要了达本源才行。在任何时中都要念念自见,对万法无有任何执著,你看到一切景象都是真如的显现,万境本来就是清净,真正解脱的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是言下即得见性,含含糊糊不行。“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不是我们本来清净的心,不是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的这种诸法实相。你做的这个偈颂不符合诸法本义,回去再好好考虑一两天,再写一首给我看看,如果行,我就把祖师的位子传给你。

  神秀回去之后,因为他的悟性还没到,就是修证还没到,所以就寝食难安,精神恍惚,翻来覆去怎么也想不出来。为什么?因为禅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远离了能所,现量而直观的了达诸法实相,思来想去就远离这个正见了。这相当于让一个小学生去完成研究生的课程,当然就有点儿接受不了。这一段是神秀大师作偈颂的因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