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净土法要新白话版(二十八)


   日期:2017/5/30 16: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书摘二百三十

  光阴迅速,时序变迁。刹那刹那,一念也停不住。这是造物主出广长舌,普遍为你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富贵不久存,应赶紧寻找归路,免受六道沉沦的无上妙法啊。你既然厌弃世间繁华,发心出家。必须努力勤修,千万不要守旧混日子。人是出的气虽然有,入的气难保证,一口气不来,就属于后世了。应当明白女身虽然有五漏(不能为身主家主人主物主圣主,专指女性),心性原本具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彻底洗除无量劫累积的女人习气,努力持念弥陀的圣号。观照这个娑婆世界,浊恶超过粪坑。深信那个极乐世界,就是我本有家乡,不求这世来生,人天大王等福乐,只愿果报终寿命尽,蒙受佛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早到晚,念念不忘,念到极处功夫纯熟,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能满足愿望。既已生到净土,顿时了悟无生法忍。回头观察世间富贵,不就如同阳焰空花都是虚幻的,完全就是牢笼毒海啊。

  然而要往生净土,先治好染污的习气。佛经总是说,富贵难学道,女人也难学道。因为富贵的人,骄慢成习惯,奢侈为主要行为。既然不能谦虚接人待物,谦卑约束自己,又怎么能息止杂念忘掉各种扰乱的因缘,虚心求道呢?女人就是只注意打扮,常怀有妒忌心,不知纵然是天姿国色,也依旧是粪袋皮囊表面光。既然贪恋幻化的形体,怎么能悟到妙性?如来为了对治这种病,劝修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这四观如果成就,那么贪恋自身的习气,消灭无余,就像洪大火炉化掉雪片啊。你因为是富贵女人出家,凡是骄奢艳冶的习气,必须彻底抛弃,不要有一丝一毫留在胸中,将来才有出离苦难的可能。

  现今法弱魔强,良师善友最不容易得,直接去找古人作朋友,以古为师。《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应当反复熟读。这样是求取佛法有来源,堕落魔道没可能了啊。近来僧尼,多有不如法,不可滥收徒众,坏乱佛法,实在是要特别注意的。应当恪守清规,力修净业,在生时是模范,死时投入莲池海会,才不辜负跳出万丈火坑,亲身作为如来的弟子啊。努力努力,不忘我的话。(增广文钞卷四·示某比丘尼)

  书摘二百三十一

  清朝乾隆嘉靖年间,有三个禅僧,本是同参道友,死后,一个生在江苏,叫彭文章;一个生在云南,叫何桂清;一个生在陕西,叫张费。三人中,只有彭文章记得前生的事。后来入京城会试科考,彭文章见到二人了,于是说起前生为僧的事。那二人虽然不记得前生,但一见面如同故人,成了莫逆之交。经过殿试(皇上亲考),彭文章中状元(第一甲第一名),何桂清中榜眼(第一甲第二名),张费中传胪(第二甲第一名)。彭文章也当过主考学台(督学)的官,但很有些贪色,后来死在俗家。何桂清作南京制台(总督)的官,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造反,南京失守,被皇上问罪处死。张费还教过咸丰皇帝的书,回族要造反,把他骗去杀害。这三个人,也不是平常的僧人,可惜不知道求生西方净土,虽然得了点洪福,其中二人不得善终,彭文章竟然贪恋女色,来生后世,恐怕更不如这一生了啊。

  又有苏州吴引之先生,是清朝探花(第一甲第三名),学问道德相貌都很好。民国十年(1921年),朝拜普陀山法会闲余时,自己说自己前生是云南和尚。因为是烧香过客来去匆匆,不能多说,也没有详问是怎么回事。民国十一年(1922年),我前往扬州刻书,住到苏州一位弟子的家里,于是查访吴引之,以为他没有忘记过去的事。等见面后交谈,他已经完全忘失了,从此没有来往。民国十九年,我闭关在报国寺,到十一月,他与李印泉,李协和二先生来我这里。我问:“你怎么知道你前生是云南僧人?”他说:“我二十六岁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寺院,知道是云南某县某寺,所见的殿堂房舍,树木形状,都像是经常见的,也以为自己是僧人。醒来后记得清楚,一一记录下来。后来有一友人去那里作官(张仲仁先生,尚知此人姓名),把记录拿去一对照,丝毫不错。”我说:“先生已八十岁,来日不多了,应当恢复前生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才不辜负前生修持的苦功啊。”他说:“念佛怎么希奇?”我说:“念佛虽然不希奇,世间没有多少人念,最不希奇的事,就是吃饭,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吃饭,这种最不希奇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做?”他不能回答,但也不肯念。他问二位李先生:“您二位念吗?”答说:“念。”他还是没有接着说什么。至十二月三十日夜晚,将点灯时去世,恰好满八十岁。这位先生前生也很有修持,所以今生感应到大功名,大寿命。今生只是尽到一般的人伦,佛法也不相信了,岂不是非常可悲吗?不过这四个人,都是还没有证到的。但即使已经有所证的,没有能断尽烦惑,也难出离生死。

  如唐朝圆泽禅师,晓得过去未来,也还不能了生死,何况只是临终去得好,就会了生死吗?唐朝李源的父亲,住守东都洛阳,安禄山造反,杀了他父亲,李源于是不愿做官,把自己洛阳的住宅,改造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做住持和尚,他也在寺中修行。过几年,李源要朝拜峨眉山,邀请圆泽一同去,圆泽要走陕西旱路,李源不愿经过京城长安,一定要由荆州水道去。圆泽已经知道自己不能回来了,于是将后事一一写明,夹在经卷中,还没有声张,就随李源乘船去。到荆州上游,将进峡谷,那地方水势艰险,不到天黑就停下住宿。忽然看见一妇女,穿著锦缎裤子,在江边打水,圆泽一见,双眼流下泪来。李源问怎么回事?圆泽说:“我不肯从这条道走的原因,就是怕遇见这个女人。这个女人怀孕已经三年,等候我做儿子,不遇见还可以躲掉,现在既然见到,非做她儿子不可了。你应该念咒,助我快速投生,到第三天,应当来我家看我,我见你一笑作为凭据。过十二年后,八月十五日夜,到杭州天竺山葛洪井畔来会见我。”说完,圆泽坐脱身亡,妇女就生下孩子了。三天后,李源去看,一见,那孩儿就笑。后来李源回到慧林寺,见经中有预先写好后事的字条,更相信圆泽不是平常人。到了十二年,李源提前到杭州,八月十五日夜,前往所预约的地方等候。忽然隔河对岸有一个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用鞭子打牛角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易性常存。”李源听了,就打招呼问讯,交谈。谈完,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然后乘牛而去。(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书摘二百三十二

  《律藏》不允许没有受戒的人看,一来恐怕那不明白深远道理的人,见到那犯戒的痕迹,不知是大权菩萨示现,想要使佛制定的戒能够约束后世,所以现作不如法相,用来启示大家知道如来的立制作为一个示范啊。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根据眼前所见,就认为如来在世,佛的许多弟子多有不如法的,从此起邪见并藐视僧人,那个罪过不小;二来《律藏》中的事,只有僧人知道,倘若让不是僧人的人阅读,或者有外道假冒比丘,作不法的事,诬谤佛法,那祸害不小,所以要严禁而预防啊。至于好心护法,校正流通,怎么可以按平常的道理对待?如果执着“没有受戒的人不能看律藏”这样的话,那戒律方面必须僧人书写、僧人刻制、僧人印刷、僧人流传,才可以不违反佛的规制啊。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当事的人,必须秉持一定的道理,而去按“随机处理”的道理行事。道理与方便相契合,法理与宗旨相符合,这才是明白人。律藏中必有明文规定,我因为老眼昏花,不能全部看遍。蕅益大师《毗尼集要》,也有这样的说法,也不须查找。但是无上他不明白深远道理,只根据眼前现象,以及想知道佛法中机密的事,就认为有假冒比丘等过错。那可以放心安意,校正流通,那功德无量无边,何须过虑呢?但必须保持沉默,不可以把律中的内容,对无知无识的人宣说,并且随随便便写录在寻常文集中,给无知的人妄造口业的机会。世出和世间,道理都有定规,法是没有定规的。大的方面管理国家治理世间,小的方面喝一口水啄一口米,没有不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对《律藏》的事就死板执着呢?(增广文钞卷二·复徐蔚如居士书一)

  书摘二百三十三

  二祖善导大师五祖少康大师弘扬净土宗,街头巷尾,佛号声广泛传播,如唱秧歌,人人愿听,如传圣旨,各各遵行。谁说没有寺庙不能弘法?必须知道有真心,自然可以劝化。以自身作榜样,使人人各尽自己的本分;引古人作典范,那么家家都是道场。正当在这个大乱的世道,正好弘法在不知不觉中,比那搞大建筑的吃力麻烦、劳心担忧的人,相差太悬殊了。(文钞三编卷三·复净善居士书二)

  书摘二百三十四

  如今的人一般都带一分夸大气派,比如没有弘法,先要求外国没有翻译的经,而本国已有的经,是不是已经一一研究得很透呢?况且佛经中的义理,懂得其中一二,就可以上弘下化了,更何况数千卷那么多,还不够用,而要寻访印度各国吗?凡是这种提倡,我都不以为然。那都是出于好高务胜,见异思迁,以为“我”应当出人头地,如果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那不足为奇,显不出“我”的本领啊。根据阁下的才智而论,应当依我所说的,那利益就大了。否则选择一个寂静隐晦的地方,努力修净土法门,将从前所得的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就当自己原本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人,在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个时辰(一时辰四小时),专持一句洪名圣号(阿弥陀佛)。如果能彻底放下侥幸的心,必定亲见本来面目,从此高举佛法大旗,使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在生时是圣贤一类,死后投入莲池海会,才可以不辜负所学到的,是大丈夫真佛子啊。(文钞三编卷一·复叶玉甫居士书)

  书摘二百三十五

  所说用文字书画音乐,接引初学的人,入佛法海,是菩萨大愿。但是须要衡量自己有不随境缘所转的定力,那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大益。否则总是向外事上用心,恐怕对于了脱生死这一招,弄得难以成就啊。(文钞三编卷二·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一)

  书摘二百三十六

  不知求生西方净土,才能弘法利生。不把求生西方净土作为主事,那辜负佛恩也太大了。世上多有不自量的人,往往把菩萨所行的事,直接当作自己的本事。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还没有出离,怎么能普遍救度苦海中的人?(文钞三编卷二·复志梵居士书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净土法要)(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净土法要)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老年人的学佛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佛家养生之道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你有烦恼吗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世界就是你自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漫谈从生死解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家的超脱与回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