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第一念无明从哪里来?


   日期:2017/5/31 16: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念无明从哪里来?

  富楼那问:“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佛陀用了一个比喻来回答富楼那:“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城中演若达多的事情吗?有一日早晨,演若达多照镜子,他非常喜爱镜中的头面,眉目清晰可见,觉得非常可爱。又生气地想:我能看见镜子里的头,却为何看不见自己的头呢?我能看见镜子里的眉目,却为何看不到自己的眉目呢?他以为是魑魅作怪,把自己的头给弄掉了,惊吓得无故发狂乱跑。富楼那,你看这事如何?此人是什么原因而无故发狂乱跑呢?”

  富楼那回答说:“这人是自心发狂,再没什么其他原因。”

  这里其实暗含着另一场对话,我们可以把它假想出来,就是佛陀和疯子间的对话。

  佛陀见到满城找头的演若达多,会问他:“演若达多,你原来有头吗?”

  演若达多:“有啊。”

  佛陀:“那你现在的头呢?”

  演若达多“不知道去哪了呀。我看不到自己的头和自己的眉眼了。”

  佛陀笑了,问:“那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头没有了呢?”

  注意,关键点出现了。任何一个人都知道佛陀这是在明知故问,在逗疯子玩儿。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疯子的头一直都在嘛,怎么会没有呢。那么,这难道不就是富楼那问佛的问题吗:“众生本来是佛,是圆觉,但现在却成为了众生,那么妙觉明性是何时失去的呢?”

  佛陀问疯子的问题和富楼那问佛的问题,是一个,但佛陀是假问,富楼那是真问。因为佛陀知道:头一直都在,根本没失去;而富楼那却认为妙觉明性失去了。

  是的,我们每一个修行人都会问“我本来是佛,为何现在成了众生了”这个问题,然后苦苦思索!可你却不知道,当你苦苦思索时,觉得自己在探究真理时,你自己没想到,现在的你其实就是演若达多——之所以问出这个问题,就等同于演若达多问“我的头怎么没了”,证明你还是个精神病疯子。

  是这样吗?

  我们接着佛陀上边的问话。佛陀笑着问:“演若达多,你认为原来有头,现在却没有头了。那么你的头到底是何时没有的呢?”

  我们现在都是吃瓜群众,都在看演若达多的笑话,都在看这个傻子怎么回答。他一定支支吾吾地说:“啊……这个……什么时候失去……我也说不清吧……反正今天早上照镜子,我就看不到了。”

  围观群众一定开怀大笑。觉得演若达多不但疯了,还是傻子。

  可你不知道的是,佛陀故意问演若达多这个问题,其实正是给围观群众看的,当然,富楼那和你我,这时都在其中。佛陀的潜台词是:“富楼那,看到了吗?明白了吗?你如果还问‘我原本具有真妙净心,现在为何却失去了呢?原因到底在哪呢?’这个问题,你就是眼前的这位演若达多。”

  根本没失去,你却到处找,还问为什么?还问第一念无明从哪来?就像演若达多问“我的头从哪个时间点上失去的呢?”

  【公案:骑驴找驴

  一日,慧海禅师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

  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到这里打算求什么)?”

  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

  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

  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

  “第一念无明从哪儿来”是个伪问题,当我们问出这个问题时,说明我们在无明中;而当我们回归本觉妙心时,发现无明是虚幻的,根本不存在,又何必问从哪里来呢?

  这个意思佛陀的表述是:“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狂歇,亦何遗失?”(《楞严经》)

  译文:

  佛说:“妙觉圆明的真心,本自圆满明妙,恒常存在,永不失去。既知无明为妄,又哪里来的第一因呢?若有所生因,(就说明是实有),就不会称其为妄了呀……这个迷的原因,实因迷自身而有,如果明白了迷本无生因,妄心也没有实体为所依,纯属如虚空花一样的幻现,则此迷尚且本来没有所生之处,又要灭除什么呢?得证菩提圣果的人,就如醒来的人讲说梦中的事,心中虽然清明,但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梦中所见之物取来示人呢?(因为根本不存在呀)。妄心本来没有起因,妄体本无所有。正如那个城中的演若达多,他找不到自己的头而惊怖狂走难道有真实的原因吗?(难道是因为他的头真的没了这个实在的原因吗)?如果忽然狂心顿歇下来,方知自己的头其实一直都在,并没有所谓重新找回来之说;其实,即使在其狂心未歇之时,他的头也从来没有遗失过啊。”

  这个问题,“第一念无明从哪里来?”这个问题,除了富楼那问过,还有很多人问,比如金刚藏菩萨也问过。

  《圆觉经》:“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一、如果诸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又有无明?

  二、这无明是众生本有,为什么如来又说众生本来是佛?

  三、十方众生本来成佛道,后来起无明而成为众生,一切如来什么时候复生一切烦恼呢?

  广超法师在解释这段经文时,准确地指出:之所以有这么多疑问,是因为把佛和众生对立起来,并认为众生(无明)实有造成的。“这是因为有佛见与众生见而有的矛盾,在本经中说,在佛看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我与佛都没有差别。在众生看来,一切佛也是众生,就是你看我,我看你,都是众生。这是迷惑造成的问题。迷惑者认为有迷惑的众生,有觉悟的佛,然后这两个法相比较,就得出上述三个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你之所以能问出这些个问题,正表明你正处于无明的状态,你如果是觉悟的状态,就根本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好似对于一个从梦中醒来的人来说,他不会再问“梦里的那个人是从哪里来的?那幢楼房是谁建造的”的问题。既然知道是无明的状态问出的问题,能得出圆满的解答吗?佛说:不能。因为就像一个坐在船上的人,看两岸是移动的,如果船不停止,而想让移动的岸停下来,是不可能的;眼睛旋转不停,想让摇晃的水停下来,也不行;看着飘动的云彩,想让月亮不动,是不可能的——“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无明未停止,认为佛和众生都是真实具体存在的,且对立的,那么必然就会产生如上的三个问题。无明问出的问题,其性质也是无明,又如何能有圆满的回答呢?如果你问“一加一为何等于三?”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一加一从来就不等于三,还问什么为何呢?

  想起中学时同学间传的一道题。一头母猪带着10头猪崽过河,第一次母猪驮着三头猪崽游过河去,第二次又驮着三头猪崽过去了,第三次再驮着三头猪崽过去了,这时母猪在河对岸一数,十只猪崽都过来了。请问:为什么?

  你先猜猜看。

  我们还回到主题。接着思考:为什么说“把佛和众生对立起来,并认为众生(无明)实有”就是错误的呢?这是关键点,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一念无明从哪里来?佛是如何变成众生的?”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佛陀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广超法师的释义很精准:“一切如来微妙的圆觉心,没有所谓“菩提涅槃”,即是没有觉悟成道,没有解脱生死的涅槃现象,也没有成佛以及不成佛。没有虚妄的轮回,也没有不轮回——真实的涅槃。意思是说,我们认为有众生,有生死,所以我们才认为有所谓觉悟与涅槃。那么,也因为我们认为有众生,才认为有成佛不成佛这件事。如果你觉悟本妙圆觉心,犹如金矿提炼成纯金那样,并非从无金变有金,就知道佛不是从非佛变成是佛,没有虚妄的轮回及不虚妄的非轮回。那么,你就知道没有众生本来成佛、本来不是佛、后来成佛了、众生本来有没有烦恼……这些问题。”

  认为有佛有众生,其实还是二乘人的见解,但不是究竟的见地。究竟的见地是:无佛无众生。《圆觉经》里有一句经文让我浑身一震:翳华二法,非相待故。在我惯常的理解当中,病翳和空花肯定是相待而生的,因为有了病翳,才看到了空花,空花是因为病翳才出现的。那么病翳和空花相待而生,理所当然。相似的例子还有:你为什么看杯子里是一杯水,而饿鬼看是脓血,天人看是宝玉?因为你造了人的业,于是就显出水的外境;你是饿鬼,就显出脓血的外境;你是天人,就显出宝玉的外境。那么,自然认为水和人是相待而生,脓血和饿鬼是相待而生,宝玉和天人是相待而生。

  这样的认知,在二乘法层面,可以这样认知,属于方便说,容易让大众了解,但并非最终实相。那最终实相是什么呢?你如果认为相待而生,那就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在毕竟空的《圆觉经》《楞严经》境界,“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空花根本就不存在,还说什么相待而生呢?所有的东西是幻觉,连病翳这个人也是不真实的,谁和谁相待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水和人、脓血和饿鬼、宝玉和天人,也都是毕竟空、无所有,那么从究竟实相角度看,就无所谓相待了。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生死、涅槃和病翳、空花一样,根本没有什么起灭,都不是实在的事情。在毕竟空里,没有什么病翳空花,在妙觉圆照境界里,也没有什么众生之生死和佛之涅槃之对立法。

  这都在回答金刚藏那三个问题,句句都在表明毕竟空。既然毕竟空,无所有,还谈什么佛变成众生?谈什么第一念无明?佛、众生皆如空花水月,如来藏中谈什么起灭、对立?谈什么水、人、脓血、饿鬼、宝玉、天人?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原本不存在,更没什么相待不相待。

  终极彻底,向上一路!

  如果,你昨晚做了个梦,在梦里你变成了一只狼,在草原上狂奔。第二天,你和朋友说起了这个梦,然后,你的朋友问你:“你什么时候变成一只狼了?”你会说;“没有,我当然没有变成狼,那只是在梦里,是虚幻的,我根本没有变成狼。”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我们现在问佛:“佛什么变成众生了?”佛也会说:“没有啊,你没有变成众生啊,你其实是佛啊,现在就是啊。”对,就像你即使在做梦时,觉得自己是一只狼时,那时的你,其实还是你,并不是狼。并没有所谓以前是你,晚上成了狼,后来醒来后又变回了你。

  没有,你一直都是你。

  在佛眼里,你一直没有变成众生,你一直都是佛!

  这是一乘法。而二乘法的认知不一样。

  二乘法认为万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为做梦,你确实在那个世界成了一只狼,醒来后,你又变成了人。而《楞严经》却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意思就是:不,你从来没有变成狼。二乘法认为有佛、众生,有生死、涅槃,有无明、有轮回,但在一乘法的究竟实相当中,一法不立。“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在二乘法当中,有个十二缘起法,阐述了人的轮回的本质,也即在论述:人和哪种情况下,就变成了狼,又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从狼变成了人。但在《圆觉经》《楞严经》层面,没有这回事。众生、轮回皆是昨梦,既然是梦,根本不真实,也就不需要再去纠结什么。

  你从来没有变成狼,演若达多的头从来没有失去过,佛从来没有变成过众生。

  有位广州白云区文居士第一次参加皈命念佛培训,她分享说:

  皈命念佛第2天,我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伸手接我,我就马上伸手,阿弥陀佛接我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说:你不用念佛了,跟我走走吧,散散心(他知道我心情不太好)。

  我说那我的家怎么办?他说傻孩子,这里就是你的家呀。

  我又说那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呀?

  他说你不是天天都在这里吗?

  我说我在这个世间很苦呀,然后就抱着阿弥陀佛大哭,心里感觉很苦。

  他说傻孩子,那些都是假的。

  好一个“你不是天天都在这里吗?”

  在梦里,我们一会儿去了非洲成为一个快要饿死的男孩,一会儿去了大西洋底,成了一只鲨鱼,一会儿又到了香港成为一个被人到处追杀的黑社会小头目……可在醒着的人来看,你一直都在床上躺着,你一直是你,没有任何改变!

  佛,就是那个清醒的人!

  总结:对于金刚藏的三个问题,可以有两个层面的回答,二乘法的回答和究竟法的回答。但二乘法的回答,永远都不会圆满,因为是以意识心对意识心,永远都会有漏。“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相,无有是处。”“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以妄心回答妄心,越答越麻烦。一加一为何等于三?你越回答越迷乱。再比如:宇宙的边际在哪里?这似乎是个问题,但佛法认为宇宙根本是个幻象,是我们的妄想分别幻化出的东西,你如果把这个幻觉当做真实去研究,永远都是越研究问题越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如果把鸡和蛋对立起来看待,那么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终极答案。

  对这样问题的回答,必须首先不被这些问题本身所迷乱,去超越它,才能彻底解答它。上边那个母猪驮崽过河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答案是:母猪不会数数。是不是有气死人的感觉?没错,那是因为当我们正经儿思考一个问题时,很可能被问题本身给耍了。

  佛陀不会被金刚藏的问题所耍,金刚藏当然是认真的,但这个认真却是有着二乘人虚妄的内核。“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禅宗有个术语“香象过河,截流而至”,是说同样是过一条湍急的河流,如果是小老鼠,则会找一个河水浅处,水流缓处,两岸距离近处,有树枝横在河中处,等等,找来找去,一不小心还会掉河里淹死。可大象过河不是这样,大象哪里也不找,就这么一脚塌下去。

  以后如果有人问你“第一念无明从哪里来?”“成佛后还会不会堕落成众生?”时,你就反问他:“一加一为何等于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