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广钦老和尚:这世间是一场迷梦


   日期:2017/6/3 13: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时候,朋友相交很讲义气,有远道朋友来,丈夫不在,只有妻子在家,朋友见了即离去。现代人远道访友,朋友不在,而朋友的妻子在家,却很高兴地坐下来与友妻攀谈,不知道孤男寡女的讥嫌。这是不如古人的义气之处。

  ■有位青年问:

  我对于父母应该持什麽样的态度?

  想要孝顺父母,可是父母常常不大容易接受。

  老和尚:我跟妳讲,咱是无真孝顺,要是有真孝顺,父母是会感动的。妳是嘴在讲,其实心裡是不舒服咧!没真心啦!若有真心,父母都会被感动。

  又问:我常常父亲讲的话,我都不以为然,那我该怎麽办呢?

  老和尚:所以才说妳还不是孝顺,若是孝顺,就会接受他的意见。

  又问:那应该怎麽做呢?

  老和尚:孝顺父母是对的,要用细心、用诚心—— 妈妈您有什麽代志没?您要什麽?接近为顺。如果妈妈讲妳什麽什麽,妳就起烦恼,还说妳在孝顺她,这哪是孝顺?

  ■现今念大学,没有这个礼义、忠孝。

  礼义忠孝都被破坏去,咱的大学是花花世界,没有一个寄託。

  ■中国历史文化讲礼义,有大乘、小乘佛法,人如无礼义,学佛较难。

  中国自古有礼义忠孝,顺道而行则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现代花花世界,要得人身很不容易,如不讲礼义忠孝,即使读到博士,也难以救人。博士学一些有色相的、有生有灭的东西,不能究竟解脱,无法救人,眼所见,有生必有灭。古之圣贤有礼义、照规矩,世界太平可救人。

  ■古人读书,注重明礼达道,看重父母、敬师长。

  读了孔孟学说,非常注重父母师长,所以家庭很和睦。可是现代人读了很高学位,对于伦理道德不注重,对上不注重孝,对下不注重慈悲了。

  ■现在教书的老师和以前不同,以前汉朝的老师是教礼、义、廉、耻,现在的老师自己都做不好,佛学也比以前差。

  ■以前的人讲礼、义、廉、耻,行、住、坐、卧不失律仪,所以有圣人;而现代人不讲这一套,故世间比较乱。

  ■社会上的学问,不论是科学、哲学、医学,都是治标的,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脱。再怎麽念、怎麽鑽,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不可能从那裡得到解脱。

  ■儒教宣扬忠孝,佛教亦看重四维八德,假若学佛的人都能运用儒教的四维八德,全国的人都能学佛,以佛法来陶冶每个人的心性,这样社会会安宁,国家会富强。

  一般社会人把钱看得很重要,假如一个人学识再好、品德再高,只要没有钱,人家就看不起,所以这种社会不会进步,不会上进,因为大家看重钱。

  ■现在社会现象,父母为什麽生儿育女?自己不晓得。

  但既身为父母,即要教育儿女,父母儘量教育子女为圣为贤;可是现在有很多子女不孝父母,甚至为非作歹,受罢教育后即与父母脱离,追求享受,不知孝顺,不知报养育之恩,使老年父母孤孤单单。

  ■在礼义方面,现在人交朋友应诚实、应义气,不要看重钱财,要以义交,不以财交。

  ■现在的人,越来越奢华,贪念炽盛,离佛法越来越远。

  ■现在的读书人,作兴到国外去留学,特别是到美国和欧洲去。

  这些西方国家,不重视伦理道德,只讲求科学技术,儘管技术学好了,还是皮毛,做人的道理没有学,纵然一个个都得了博士学位回来,对国家、对社会,严格说起来,并无多大用处。西方人以物质文明点缀了花花世界,却又因不能明礼尚义,而使世界发生动乱,引生灾难。

  西方人不容易了解「人身难得」这句话的道理,自然对「众生皆有佛性」,(水陆四生胎卵溼化,皆有佛性)这句话,更无从体会了。

  我们的身体会坏,佛性却不会坏;众生虽有佛性,却天天在做梦,连吃三餐也是在做梦,梦在六道轮迴,不出娑婆。要出娑婆,就须有缘得闻佛法,并照着它的道理去做。

  ■人类的贪慾越来越重,其他动物的活动是有时间性的,人类则不然,时时刻刻都在贪,因此造成许多的凶杀、抢劫,使社会不安定。所以人类要减少贪念,要用功修学佛法,使社会安定,个人脱离六道轮迴。

  ■现代人类自相残杀,人与人互相竞争,这是人类自取灭亡,自造罪业。如世界各国都在杀人武器方面精益求精,这加深了人类的罪业。

  ■人类慾念高,因思想的进化,物质文明进步,人类贪慾增加。

  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珍贵布料,如是贪慾越重,即减少学佛的信念,不能脱离苦海,这是很可悲的。

  ■我们生是由业感而生,却往往带着更多的业而去。

  如果不知道入佛门修淨业,在茫茫红尘中,为声色所役,为物质等慾乐所缚,贪、瞋、痴业造得越多,命终后,堕得越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