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走路禅修的方法


   日期:2017/6/6 11: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不但是在佛堂和坐禅中,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都是修行。现在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锻炼身体逐渐形成了一种时尚,老年舞、街舞、现代舞比比皆是。跳舞要跟随音乐的节奏,心要专注于音乐,才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但是跳舞却不利于禅修,而走路锻炼却能很好地把禅修运用进去,能达到既锻炼身体又能修心的双重效果。现在我给各位讲一讲走路禅修的方法。所谓走路禅修也就是“行道禅修”和“”行走禅修”。

  我的上师们经常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强化与过度,过度闭关自守会落下禅病乱心;过分静修打坐会让你麻木不仁,对任何事帮漠不关心,这样就失去了学佛的意义。最殊胜的修法,是将我们的修心过程,应用到四威仪(行、住、坐、卧)之中。”今天我们首先了解行走的禅修。当你的心妄念纷飞欲静不能时,行走是调节心情的最好方法,如果在行走时再进行禅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你那颗躁动不安的心迅速平静下来,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很多宝贵的时间。

  四威仪之中的“行”就是走路。大家一定会想,走路谁还不会呢?其实我们走路算不上威仪,最多称其为端正。那么如何走路才能称得上威仪呢?我们来看看雍仲邓登上师对走路是如何开示的。他说:“走路要有威仪。”说到这里大师让我先走三十步,然后他自己也走了三十步,那时我才看出我们走路确实不一样。上师接着说:“我们走路时不但要走好还要走正,更要走得稳重。”于是,开始给我们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走路时不能紧张,全身的肌肉要放松。

  2.眼睛要观看脚前一米的地方,头不可左右摇摆乱看,一是为了观察脚下是否有虫蚁,以免踩踏;二是为了收摄眼根。

  3.呼吸要自然,脚掌要稳健,脚后跟不要有拖地的习惯。

  4.身体和脊椎要保持挺拔。

  5.喉咙稍微往下收。

  6.头要自然地安住在颈上,不可偏左也不可偏右。

  7.手自然下垂或放松交握。

  8.心要轻松专注于脚掌,自然下沉。

  9.然后开始走路。第一种方法是慢走,把专注力放在脚上。从抬脚到落下的每一步要分成三个动作,心里要念念觉察其动作,更细的经行可以达到六个动作。这三个动作分别是,脚后跟起,脚抬起至悬空平缓划过,前脚掌落地。

  10.如何把我们的专注力放在脚上呢?就是不要太紧张,是很放松的,只是知道自己在走路以外不是很强烈地去专注。

  雍仲邓登上师亲口告诉我:“走路最关键的不但是用脚,而且还要用心,行的是心路。”由此,我们觉察到行路、心路,里面肯定会有很深的意趣。究竟这个"行”要行到什么地步?到底有什么意趣呢?行步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眼、心、脚三者合一,专注与脚下,行步自然稳健,呼吸均匀顺畅,步伐要轻,轻到不会惊扰别人,这就是上师讲的“心路”。如果你轻轻走路,但你的心无法专注到脚上,那就要快步走,就像没有肌肉一样地行走,不能紧张,全身的肌肉要放松,眼睛不可乱看,专注力同样放在脚上。如果你在草原,或宽阔平整的地方,或没有障碍与动物的地方,也可以眼睛看着天空而走,将心安住在空中,或把专注力放在虚空上,这有助于无所缘的禅修。总之,无论快走还是慢走,一定要在行走时保持我们的觉知。

  如何保持觉知呢?雍仲邓登上师讲完之后,又开始诵经,最后把经书放到我的头顶,念了很长时间,我知道他这是在念诵传承的仪轨,我心里法喜充满。从此,上师经常教我,走路时心如何平静,身躯如何放松,意识如何安住等神秘的诀窍。雍仲邓登大师说:“身体平静是身心平静的基础:心理平静和情感平静是身心平静的核心;精神平静是身心平静的支柱,身心平静是觉醒的根基。我们的身、心、情、欲都要平静,才是真正的平静。”首先我们要学会自身平静,然后学会运动平静,最后再学会生活平静。

  第一,自身平静。我们慢慢注意自己身体的头、肩膀、手臂、手、腹部、腿,最后一直到脚趾。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紧张起来,我们的意识专注在紧张的部位,保持一会儿,然后快速放松。如果你的身体有病,或有不舒服的地方,那么就将你的心专注在那里,然后告诉自己要放松,同时也放松自己的意识,自然呼吸。此时,你的意识就会进入放松的状态、继而逐渐扩展到整个身体,最终达到身心轻安,无念无为。

  如果你无法放松,那就证明你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了问题,此时你必须把痛点或不舒服的地方观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一片虚空,这时你的身体自然而然就会放松。如果你想让自己更舒服一些,就闭上眼睛,呼吸自然空气,此时你听到的、闻到的,甚至想到的,一切归回虚空之中,你的身体自然就平静下来,然后慢慢睁开眼睛,看看蓝蓝的天空或自己喜欢的风景,将意识安住在上面,你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身体放松了,继续保持。

  第二,运动平静。当身体放松之后,就慢慢地站起,然后轻盈地行走,按上面所讲"行走的禅修"走路,那时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多么的轻松;然后再慢慢地坐下来,到此,你已经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身体平静和放松。睡觉前是练习呼吸法的最佳时间,可以释放一天的压力,然后默默告诉自己:“紧张和压力都已经过去了,我应该安静地休息了。”如果你的眼前出现了不良现象,千万不要恐惧或者让幻觉肆意发展,马上要想一切都是虚幻、是假有,像虚空一般荡然无存。然后祈祷自己做个好梦,或者观想上师、本尊就在自己的心间,大放光明,现象中出现的一切众生,得到佛光普照,都一心向善,都变成了佛。这样一定会吉祥而安静地入睡。

  将意识力专注在运动上,你会感觉到身体变得很放松;将意识集中在天空中或某些事物上,你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平静。今天我们所学到的方法,也能应用到别的运动和事情上,特别是当我们焦虑、担忧、烦恼和恐慌时,我们练习得越多就越容易安静或放松。

  第三,生活平静。不平衡、不公平、不正常、不讲道理、不公道等,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导致了我们的生活以及身心无法平静。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接受、满足、少欲、冷静、朴素、简单等,来平衡那些让我们无法平静的因素。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元素,它无法动摇我们内在的意识,但我们的意识没有自制能力,它就像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总跟随外景而跑。如果你能学会自制,不跟随外境而跑,外在的东西将无法摇动我们的意识,我们会心如止水,生活平静而安乐。

  当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的时候,发现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很紧张,然后你要把意识专注在最近紧张的环节,保持一会儿,然后快速放松。比如,你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的生活,就把你的意识专注在恶劣的环境上,让自己生起厌恶之心,由厌恶而生起出离之心,就是让自己的意识,迅速离开那个让人恶心的环境。此时你要扪心自问,是谁在厌恶?是谁想逃离?如是反复观察,自然会放下厌恶之心。把恶劣转化为美好的环境,唤起自己内心对美好环境的欣赏,你的心里会觉得很舒服。然而你的心既不能厌恶,也不能停留在喜欢上,要对自己发出命令:无论是厌恶的还是美好的,一切都是梦幻,都是自心的幻化如虚空一般,本来没有一物。然后放松意识呼吸自然,自然进入平衡与放下的状态,你的生活慢慢也就平静了下来。

  第四,心里平静。意思就是心灵宁静,对人生和事物看得开、放得下。心灵宁静来自于心里平衡,只要你的心情平衡,无论吃亏还是沾光,无论是享福还是受罪,你都能坦然面对,甘愿接受,并且当下就会心理平静。然而,如今的人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增长迅速、高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度享受、精神食粮严重匮乏的年代,很难做到心里平静。尤其当身心受到外在环境的压迫,或遭受挫折、或受到伤害、或感情失败等逆境时,更无法自我调适和克服,或身心痛苦、或精神抑郁,更甚有者一病不起,终生受罪。因此,在生活平静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再接再厉,那就是修炼心理平静。心理不平静的根源,就是佛教讲的五毒贪、嗔、痴、慢、疑、嫉妒。五毒是轮回的种子,是身心疾病和痛苦的根源,不彻底根除就无法心理平静,无法健康快乐。我们如何除掉五毒,让心理平静呢?要知道在我们心理的每个角落,五毒就像五条凶猛的毒蛇深藏其中,只要你不小心触动它们,它们就会向你发起猛烈的攻击,喷出毒液来腐蚀、毒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轻者五内俱焚,重者当场毙命,所以要想获得心理平静,根治五毒刻不容缓。

  首先要观察自己心理的每个角落,当你真正细心观察时,会发现自己心理很紧张,这时你的意识一定会专注在让你紧张的部位,就这样保持一会儿,然后快速放松。比如,当你爱上一个人时,如果对方对你的爱无动于衷,你的心就无法平静;如果长期得不到对方的回应,你的心里就开始有了疾病,什么病呢?就是痛苦和烦恼。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你只能将意识专注在你爱的人身上,让自己内心生起邪欲的烈火,一直燃烧到你不能自拔。此时,你一定要把意识转移到欲望上,仔细观看爱、贪婪、欲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们在哪里儿?就这样一直用心观看。这时你一定会发现,根本无法找到它们的踪迹,是自己太愚痴、太可笑了。接下来你务必警告自己,我要放下爱和贪婪的欲望。同时把最爱的人看成仇人,认定他是杀害自己父母的仇敌,激发自己内心的愤怒与仇恨,恨不得立刻就去杀了他,然后反问自己:仇恨与愤怒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们住在哪里?当你用心去观察时就会发现,其实它们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既然是无中生有就不能执着,什么恨啊、爱啊,还有愤怒等,一切都要放下。因为,这些东西本来都是自心的想象,并没有人向我投掷任何爱和很,凭什么我要恨别人呢?然后让自己的意识放松,呼吸自然,慢慢进入平衡的状态,你的心理自然就平静下来。

  如果你仍然无法放松,就把仇人、亲人或生活之中一切的不平静全部观空,什么都没有一片虚空,这时你的心自然会平静下来。就这样把自己心理的每个角落,正反两面去修。它的关键在于观察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我们还要学会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等,这是做人的基础;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等,是学佛的基础,在做人与学佛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达到心理平静的理想境界。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静坐,在静坐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身体、心理、情感、精神都平静下来,这样自然生起觉醒与清静的智慧,自然归回原始的清净状态之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健康       修行)(五明学佛网:健康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普献法师:心念影响健康 

 普献法师:健康生活过一天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