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师父:《坛经心要直解》般若品2


   日期:2017/6/10 16: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这段经文的大概意思是说,我们的智慧时时刻刻都不灭,说话做事都是智慧的妙用,也就是所谓的“一行三昧”。当一念糊涂的时候,般若就不显现了?实际上也显现,只是忘了。忘了自性般若,就叫“一念愚”。我们现在不知道自己的般若在放光,不知道能说法的、听法的都是般若在起作用,这就是“不见般若”。

  实际上般若是用来起妙用的,并不是修来的,是大家本有的。我们必须要了达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般若的光芒,这时候就不愚了。

  修行是为了了达诸法实相,我们却不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诸法实相。想事情的时候也要了达它是诸法实相,正所谓“想即是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波罗蜜”是印度话,唐朝时用中国话翻译就是到彼岸。这段的大概意思是说,当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波罗蜜”了,都变成智慧了,就“心不住法,道即流通”了。意思是这个心在任何时候都不执著在一个地方上,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水上画图一样,画过去了不留任何痕迹。这也就是《金刚经》中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智慧到彼岸也是这个意思,“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我们要了解所有的起心动念、所有的行为都是般若的光芒,现在听法是般若的光芒,走路也是般若的光芒。不仅要明白这个道理,还要落实在生活中,这就是般若行。六祖反复讲这个道理,说明它是何等的重要!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我们把所有的心行都变成了般若行的话,烦恼也就变成了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里反复讲的,仍然是让我们了解所有的事情都是般若智慧的显现,了解了之后,就要把生活中的事情都变成自性光芒,而且念念不愚,念念像流水一样,能真正做到的话,我们的心就解脱了,也就达到智慧的顶峰了。

  六祖这是从不同的方面讲这个道理。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综合上一段讲的,在座的各位如果真的做到了把所有的事情变成了般若的行持,那贪、嗔、痴三毒,自然就转变成戒、定、慧三无漏学了,所有的烦恼就转变成智慧了。

  禅法其实并不复杂,明白这个道理马上就运用,运用完了就解脱了。就像《圆觉经》里面讲的“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道一切事情都是空花水月,不再做梦就行了,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是清醒的,都知道是智慧显现,这时候就解脱了。六祖这是在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讲这些道理。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这一段六祖在讲大根器人和小根器人在修般若时的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讲“般若”,六祖《般若品》这一段也是在阐述这个问题。

  什么叫大根器人呢?就是明白所有能想、能说、能做的都是自性的作用,都是自性的光芒,或者说都是金刚心的妙用。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人就是大根器的人。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金刚心,相信自己的佛性在时时地放光芒,从来就没离开过。每个人的佛性都在放光,哪为什么有的人解脱,有的人不解脱呢?不解脱的就是因为:一、不相信自己有佛性;二、不认识自己的佛性;三、不会运用。差别就在这儿。我们每个人,不管认识或不认识佛性,佛性都在放着光,只是迷惑颠倒看不到。

  所谓大根器的人,就是不仅认识佛性,而且相信它,还会运用它。小根器的人心存疑心——这到底是不是啊?我的佛性就这么简单吗?佛性不应该是这样的吧?这就是小根器人。根器大小的差别就在于此。

  如果信心建立起来了,敢于承当,就能在信中生起运用来。生活中本来就没离开过金刚心,所有的事情都是金刚心的作用,无论闭眼睡觉,还是睁着眼睛看东西,都是金刚心的光芒。

  在座的听法也都是金刚心在听,除了金刚心能找到别的吗?不是耳朵在听,是金刚心借助耳朵而已。“反闻闻自性”,就是通过声音,回到本位上了。金刚心通过耳朵,听到这个幻化的声音,这就是金刚心的运用。大根器的人就是首先相信金刚心,然后认定它,并会运用它。

  有的人相信,但不会用也不行。“用”是一种心力。我们对金刚心的认识往往不够坚固不够稳定,一会儿知道金刚心在起作用,一会儿金刚心又没了。为什么没了呢?就是忘了金刚心在起作用了。力量大的,明白什么时候都没离开过金刚心,干什么都是金刚心,而且念念都知道是金刚心,这就是“力”。这个“力”叫心力,也叫定力。定力是让金刚心恒常的,是金刚心稳固的基础,所以把“定”比做长养慈悲和智慧的土壤,这就是“定”的作用。

  根器小的就是不相信——金刚心哪有这么简单的事啊?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且开悟证果需要累劫的修行,还得需要根尘脱落,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所以就说:“不行,不行,我还是先证悟再说吧”。

  我告诉大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一念的金刚心没什么两样,大小根器的区别只是达到证悟的时候力量强弱不同:大根器的人一旦证悟的时候,这种状态能恒常;小根器的一出了禅堂的门就又忘了,睡一觉起来又不是金刚心了,都是烦恼心了。一会儿修修法,金刚心又来了。就是这样反反复复,顿悟渐修,渐修顿悟。

  六祖讲的顿悟法门也是由于积累而成的,顿悟因为渐修得来的,都有一个磨合渐进的过程。信心也是源于修行提高而产生而坚固的。为什么菩萨有十信位呢?因为随着对佛法的理解和证悟的程度,逐渐会产生十种不同信的差别,也就是十信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