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般若品3 归宗无念,观机逗教


   日期:2017/6/11 11: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这一段讲得非常好,我简单地给大家捋一捋其中的内容。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一切的修行方法,比如我们这个时代的禅宗、净宗、密宗,再早的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等,还有俱舍宗、成实宗这些古代的修行方法,最终都是要回归到我们的本源,也就是般若智慧。

佛对大小二乘讲般若智慧皆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大乘法,就讲“六度”;需要小乘法,就讲“四圣谛”或者“十二因缘”。这是因为根器不同的缘故才产生了种种的法要。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根器,也还是都要回归到般若智慧上来。

我到亚青寺跟负责汉人教学的普巴扎西上师交流的时候,他说:“不管是大圆满也好,大手印也好,最后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成就,而不是禅定的成就,也不是神通的成就。”他的观点就特别的殊胜。因为我们有种种根器上的差别,所以佛陀才讲种种方法,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陀就讲出八万四千种法门来解除这些烦恼。

六祖讲,如果我们获得了这种般若智慧就叫“智人”,真正的善知识就是“智人”;没明白般若智慧的就叫“愚人”。“智人”给“愚人”讲法,“愚人”了解了般若智慧也就变成了“智人”。这就是把智慧的光芒传递下去,这也就是弘法的过程。

下面六祖开始讲“无念”。六祖讲的 “无念”大家要理解清楚,理解清楚了就知道佛陀的境界了。

什么叫“无念”?六祖讲:“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在起作用,在见一切法。见一切法而心不执著到这个境界上,是为“无念”。不是把这个“念”压死不动叫“无念”,而是尽管起念,起念的时候不被念所转,不被看到的景象所迷,这就叫做“无念”。“用即遍一切处”,用的时候就尽管用,不用的时候了无一物可得,这个就叫做“无念”。六祖讲的这个“无念”的状态,大家一定要明白。

六祖告诉我们,“无念”不是没有念,是尽管起念。眼睛不管看什么都没关系,主要是看完了别当真,别盯进去拔不出来就行了;眼睛尽管看,耳朵也尽管听,过去就拉倒。这就叫做“无念”,也“即是般若三昧”。

“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意思就是尽管用眼睛看色、耳朵听声、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身体感触、意识思维,尽管这么做,做的时候不作“做”想,做过去就没有痕迹了。

接下来六祖批驳一种所谓的“无念”,这个对于我们非常非常重要。“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有的人修着修着,不起念了,压着这个念头,使自己处于“无念”当中,什么念头也没有了,看什么都没有概念了,认为这个是解脱,这是错误的。不是压念不起,应该是尽管起念,起念的时候不执著在上面,过去就拉倒,如水上画图,这叫解脱。现在有好多禅修的人把没念头的状态当成解脱,这也是错误的。六祖说:“即名边见”,意思是落到两边了,这叫“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大家真要明白了这个法理,这就是解脱的境界。换句话说,修行也不是把这个念头打死,也不是不看东西,也不是不听声音,你尽管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解脱与不解脱是一个“住”和“不住”的差别,圣者和凡夫的差别也就是“住”和“不住”,就看是否能做到无住生心,就这么简单。

烦恼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住在里面出不来了,这就烦恼了。解脱的人无论什么事情,好的来了无所谓,坏的来了也无所谓,就是“念念无滞”,念念不停留,这样的心总是处在和法界融为一体的涅槃乐中,这个就是解脱。所以说,我们修行是尽管起念,尽管做事情,但是在做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过去就拉倒,就像天上的鸟飞过去就没有痕迹了,这才叫真正的“无念”。  

六祖在这一段主要就是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无念”,这是最重要的内容。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六根、六尘和六识,了解了贪、嗔、痴、慢、疑都是幻化不实的,看到它们本质的时候,它们就已经转识成智了。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禅法在六祖之前,包括迦叶尊者,就是佛陀一微笑他一会心,就得到佛陀的正法眼藏了!因为禅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无法言说的悟境。但是到了六祖以后,禅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比方说参话头,就是参禅时自己问自己“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谁?”还有曹洞宗的默照禅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因为现在的人心特别散乱,没有力量使慧力慧光直接显现,也不能使般若智慧时时刻刻地运用到生活当中,所以就用参话头的方法摄心归一。

看到话头,前念已过、后念未生,这就是参话头的作用。实际上这就是在修定。等一旦了解本源之后,也就是了解了法身之后,我们才知道,噢!原来佛性不生不灭,佛性本来清净啊。到了这个程度,慧力就开了。这就是从定生慧的一种方法,也是近代禅宗主要的修行方法。

在六祖之前不是这样的,不论禅定解脱,是直指心性。告诉你怎么回事,直接运用就行了,但是这需要有力量的人才能做到。什么叫有力量的人呢?首先对佛法要有信心,尤其是对禅法要有信心,还有就是出离心、慈悲心较强的人。

前面六祖讲到人有大小根器之分,大根器人就是不为万法所束缚,心量广大,心包太虚,任何事情对他来说没有障碍,这样的人容易接受这个禅法。

六祖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意思是说以后弘扬顿教禅法的人,就是要这样理解般若,行持般若,在生活中应用禅法,就如同佛在世一样,也等于替佛行持佛法。如果一个人理解这个道理而且一生都在承办这个事情,那么这个人一定可以成为圣者。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意思是真遇到这种大根器的人,你对他不能够隐藏宗门正法,因为他有这样的根器,我又有这个能力,如果不教他,我就有过失。我不帮他,说明我没有菩提心。密宗里面也这样讲,如果一个人有那个根器你却不教,把法藏起来,这就说明你菩提心不够。但如果这个人不具有这种力量,根器比较小,你却又教他了,反而障碍了他,这也有过失。这就是说,甚深的顿教大法,传法时一定要看好根器,根器不够不能传授。

如直接给一个人指点心性,直接给他讲一切都是解脱的,一切都是清净的,一切都是般若的放光啊!他接受不了这个,他就乱了,这样的话就有过失,所以讲法也一定要有方便善巧。

禅宗里边有两句话,第一句讲:“路逢剑客须呈剑”。“剑客”指的就是已经见道的人,有道力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弘法的道路上,如果遇到有大力量的人,必须要把这种了悟的见解告诉他;第二句话:“不是诗人不献诗”,意思是说他不是这块料,没有这个见道因缘,你就不要讲,讲了也没有用。六祖的意思是说,弘法一定要有方便善巧。

有的经里边也在讲,根器不够的人,给他直接讲最了义的法,是你菩萨没有方便善巧。就像一个小学生,你给他讲大学知识,他肯定接受不了,甚至还会诽谤。所以说,要有方便善巧才行。

在末法时代,参修各宗各派的修行者众多,对因缘不殊胜的不要传,根器不对的也不要传,尤其是顿教法门这样殊胜的法门,更应如此,以免有损宗派的传承和清净。实际上我们就按六祖讲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修行就行了。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一切都是般若的光芒!你二六时中不忘“但用此心”,就是时时能般若放光的话,就解脱了!就这么简单,禅宗就这么修。这么修要是还不理解,还抓不住根本,那就说明善根不够,所以对某些人来说,修顿教法门等于是害了他。

对小根人还必须从最基本的内容修起,比如,要知道世间的无常,还要知道人身难得,还有这个轮回的苦恼和过患,解脱能有多大的功德和利益。还有就是戒律,把这个杂乱的心,摄心归一,然后得到定力,爆发智慧,最后能够破无明断烦恼。明白了这些道理,再次第起修,同样可以得到解脱。

如果不按次第修直接跟小根器的人讲:心本来就是解脱的,本来不用修,修都是错误的!这就坏了。所以六祖讲:“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意思就是说,对根器不够的人就不要传授,要传就要看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殊胜的话,才能够弘扬顿教法门。

所谓“顿教”是什么呢?就是立即了解立即得到,而且不分方法,没有次第。“渐教”还得有几个门槛,第一步怎么办,第二步怎么办,第三步怎么办……最后怎么办。“顿教”就是直指心性,不分一步两步,没有次第,就这么办就解决问题了。比如对有些人传顿教法门,如果直接告诉他真相了,他理解不了,就要诽谤——你这是瞎说八道,你讲的不是佛法!就比方说六祖讲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时候他要不相信的话,一诽谤不就断他的佛缘了吗?所以说:“不是诗人不献诗。”就是这个道理,弘扬佛法也要讲究分寸因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能上师       坛经心要直解)(五明学佛网:智能上师       坛经心要直解)  

 智能上师:怎么防止觉受生起后又消失? 

 智能上师:打坐时没有妄想了,感觉脑子特别清醒,那种感觉特 

 智能上师:《六祖坛经》的禅法是不二法门吗? 

 智能上师:请师父说一下《金刚经》的重要性! 

 智能上师:修行的目的要明确 

 智能上师:修行要抓住关键 

 智能上师:修行就是挑战自己 

 智能上师:修行中见地的重要性 

 智能上师:禅修与气脉 

 智能上师:实际修行中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智能上师:法门、宗派都是方便,都是一家 

 智能上师:修行的阶段不同,则偏重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