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疑问品3


   日期:2017/6/12 12: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在家如何修行?”韦刺史问出了第三个问题。

  六祖大师告诉韦刺史说,我为大家说一个无相颂,你们如果按照这个偈颂修行,就等于天天和诸佛菩萨在一块儿,也和我在一块儿;如果不这样修行,出了家受了戒,即使示现那么多苦行,也与解脱没有什么益处。

  我简单给大家概括一下这个偈颂。实际上六祖讲的这个偈颂,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在家菩萨应该如何修持,如果有人能够切实做到的话,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在家菩萨了。

  首先说“心平”,其实这个“心平”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心能时时刻刻做到无住,而且做到平常心的话,才能叫“心平”;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够具有了悟如梦如幻的这种慧力,才能做到“心平”。什么都当真的话,心就不平。好事来了就高兴,坏事来了就烦恼,事情多了就烦恼,事情少了就悠闲。这都是心不平。尤其是在家人,需要在世间所有的事情当中能够获得解脱,这个是非常难的。所以在家的修行者被称为“火中的莲花”,出家修行叫做“水中的莲花”。意思是说在家人更难修持,但是在家人修持出来的力量也会更强大。

  “心平何劳持戒”,这需要定慧等持才能“心平”,换句话说,没有真正的大智慧和大定做不到“心平”。修到这个程度时候,就没有戒与不戒的概念。但不是像有人理解那样——什么戒不戒的,这样修就不用持戒了。这样就不对了。要在建立 “心平”的状态下,戒才是没有用的。戒是干什么的?是使我们“心平”的。我们的智慧和定力到了的话,戒是不存在的。但是心没平的时候,还必须得要有一个戒。

  在家人应该要持五戒和菩萨戒。五戒是杀、盗、YIN、妄、酒。菩萨戒一个是六重二十八轻戒,还有一个是十重四十八轻戒。菩萨戒中最主要的有一条是“不言说四众过患”。为什么定这一条呢?真正的菩萨肯定不会去看四众的烦恼啊、过错啊,作为一个想成菩萨的人,就必须要做到“不言说四众过患”。二十八轻戒都是非常细微的了,比方说里面就有这么一条:杯里水放了一段时间,怀疑水里生虫子了,作为一个持菩萨戒的弟子,这个水就该倒掉,不应该喝了。怀疑有虫子了,万一要喝了就等于伤害生命了。轻戒里还有这么一条:只要听到在四十里地以内有人在讲佛陀正法,就必须要赶往护持,甚至要听闻。为什么要制定这条戒律呢?因为不管谁讲正法,这个正法在这儿就代表佛陀,作为一个菩萨,或者想真正成菩萨的人,要护持佛陀的正法,知道了如果不去,就是没尽到菩萨的本分。所以说“心平何劳持戒”,这需要修证非常深广才能做到这一点。

  “行直何用参禅”,是说包括身语意三业都能做到不放逸了,说话都是智慧的语言,思维都是慈悲心的显现,内心想的都是佛法和众生,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符合六度了,和参禅根本没有关系了,这样的话就叫“行直”。

  “恩则孝养父母”,是说在家人一定要把父母当成佛, 要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对父母一定要孝顺。

  “义则上下相怜”,真正菩萨的道义,不光是要把父母师长赡养好,把儿女抚养好;如果有能力的话,还要照顾好自己的亲属,包括兄弟姊妹,还有你的下属。我们作为一个在家的菩萨,要首先把你最有缘的人呵护好、帮助好,不应该连兄弟姐妹都相处不好,甚至不说话。这就不是菩萨的行为了。如果连亲兄弟姊妹都相处不好,又如何能跟别人相处好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如果在这方面有过失的话,一定要调整。就拿发菩提心来说吧,你对亲兄弟亲姐妹都发不起菩提心,还能跟别人发菩提心吗?肯定不能。再比如我们世间上交朋友,就要交孝敬父母的朋友,当患难、利益当前的时候,连父母都不顾的人,他还会顾朋友吗?在家的菩萨必须做到这一点,做不到这一点,连《论语》中讲的一般的君子都不是,更别谈什么贤人圣者了。“义则上下相怜”指的就是这些方面。

  “让则尊卑和睦”,意思是生活中你多谦让多谦卑的话,与人相处自然就会和睦。老想往前跑,老想得到,想索取,这个时候,就会与人产生争执,就无和睦而言了。《弟子规》里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这都是儒家所倡导的美德啊!在家的学佛弟子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内容,也应该具备这些美德。菩萨的六度、四摄更要圆满。

  “忍则众恶无喧”,忍指的就是六度中的忍辱。真要忍下来的时候,慢慢地好多事情就会平息。如果你不忍,他也不忍,因为一件小事也许就会吵起来,甚至会发展到出手打架。比如有的人因为住宿争一间房子,还能吵起来,这就更不值了,这都不是菩萨的所作所为呀!所以说我们要修学忍辱。

  “若能钻木取火”是什么意思呢?木头本来没有火,摩擦慢慢生热就着火了。实际上这代表着学佛要精进,修行要一点一点永不放弃顽强地坚持下去,就像钻木取火,慢慢地就会得到大成就。修行也好,修福德也好,做功德也好,都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也有这样的人,今天高兴了就修一修,明天不高兴就把修行扔掉了。“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说的就是这种人。“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在告诉我们,不管是修禅定,还是修智慧,也包括做人,一定要在生活中努力坚持,做到道心不退,才能最终成就。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个需要我们时时刻刻改正自己的过失,改变自己不好的思想和行为。自己逐渐地没有了过失,这样就能慢慢地从凡夫变成贤者,再从贤者慢慢地变成圣者。

  “日用常行饶益”意思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能行持菩萨道,行持六度四摄,利益他人,利益众生,在每一个事情上都能做到布施。布施包括给别人财物,也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的动作,只要是有利于别人的事,这都算布施。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行持这些细小的事情,成就菩萨的资粮就逐渐逐渐具足了。真正的培福不光是需要有很大财力,如没有这种财力,用微小的思想或行动也能培植福报,所以说,“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因为施钱是财布施,只是布施的一种,布施还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我们修行菩萨道,光布施也不行,还要在生活中行持六度四摄,在各方面都要圆满自己的人格,圆满自己的戒律,逐渐逐渐地使自己的定力和慧力都能够达到恒常。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六祖讲的这段话,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大智慧、大定力和菩提心,就是要我们把修行真正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六祖这首偈颂就是告诉在家人应该如何修行的。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最后,六祖大师劝勉大家,一定要依照刚才说的偈颂修行,这样的话肯定能够获得道果。我现在要回曹溪去了,如果以后再有疑问,就到曹溪来问我。

  大家要注意这个“各得开悟”,在这里它可不是说都证菩萨果了,而是说明白一些事情了。有的是小悟了,也有的是真开悟了。

  按六祖的这个偈颂,我们要真正做到的话,就是一个在家的菩萨。你想啊,心里的烦恼都没有了,而且把生活中所有的事项都变成了解脱的事项,这和极乐世界没什么两样了。

  六祖大师通过《疑问品》,教给了在家人如何修行解脱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