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机缘品5


   日期:2017/6/15 13: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达通过六祖给他讲解《法华经》,了解了《法华经》的经义、要诀,而且能够行持《法华经》了。行持经典的时候,才叫做转经;光念经不行持经,是被经所转,这就不叫真正的修行。好的修行是什么样的呢?是明白佛经的法义之后,就在生活中运用,这叫行持佛法。像《论语》里边讲的学以致用,都是一个道理。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

  《楞伽经》也是佛陀一部特别了义的经典。《楞伽经》主要是大慧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了一百零八个问题,佛陀根据这些问题,开示了如来藏和外道的修行岔路,以及最后怎么成就佛果等等。在《楞伽经》里面,佛陀还讲了三身四智。智通看《楞伽经》一千多遍,可是不太懂三身四智,他找到六祖大师,请求解释其中的妙义。

  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四智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佛陀有三身四智,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三身四智,我们和佛陀之间的差别在哪儿呢?就是佛陀的三身四智已经开显出来了,我们凡夫着相的习气特别严重,把什么事情都当真,这就把三身四智给掩盖了,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来。

  佛陀把凡夫比喻成“在矿之金”,无明和智慧掺杂在一起,就像金子没有开发成纯金之前,和矿石还混在一起一样。佛陀是纯金,从这个“矿石”里边提炼出来了,圆满了三身四智。

  修行的过程就是把“在矿之金”慢慢提炼成纯金的过程。“在矿之金”包含着杂质,就像凡夫包含着无明、痛苦、烦恼,身体上的污垢和垃圾,气脉明点的不清净。从修证上说,修行也是转化气脉明点、开显三身四智的一个过程。

  我们要把一个“在矿之金”转化成纯金,必须首先认识金子,了解哪儿是金子哪儿是杂质,这个非常重要。修行就像是提炼真金,先认识佛性,认识它之后不怀疑,慢慢慢慢地提炼。纯金提炼要先把金矿石头打成面儿,然后通过各种方法把石头面儿慢慢地澄出去,最后留下金子。这个过程正是修道、成道的一个过程,也是断见惑、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的一个过程。我们要懂这个修行的道理。

  礼师求其解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弛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有人往往把体验的一些境界或出现的一些体会叫开悟,这个觉受和体会不能称为开悟。把这个法义全部、彻底、透彻地了解,而且没有丝毫的疑惑了,这才叫开悟。

  这一段是智通禅师悟道的因缘。智通禅师是怎么开悟的呢?他不理解到底什么是三身四智,六祖给他解释之后,他全部地彻底地明白了,一下子豁然大悟了。悟就是把所有的疙瘩全都解开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对诸法实相、三身四智通达无碍了。

  关于三身我们在前面《忏悔品》里面曾经讲过,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它们是体、相、用的关系,在这里我简单地用比喻说明一下:比如这个灯炮,它通上电之后才能发出光来,我们用法报化三身来表示的话,就是这个看不见的电叫法身,这个灯泡叫报身,通上电之后放出这个光芒叫化身。

  我们再用水来作比喻,水是透明的、无味的、流动的,这个形象叫相,水在温度达到100度之后就变成蒸汽,在温度达到0摄氏度以下就结成冰。也就是说,通过各种因缘条件的变化,水就会形成种种不同的形态,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水的分子结构是不变的,永远是H2O。我们把水的成分称为法身,法身就是不管形态怎么变化,它总是不变的;我们把透明的、无味的、流动性的形态,水的相叫做报身;我们把水的种种变化叫做化身。法、报、化三身的关系,就是体、相、用的关系,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对三身非常清晰了。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把我们的这个身体,色身叫报身,也叫业报身;把身体里边的佛性(迷惑的时候叫神识,觉悟的时候叫佛性)叫法身;法身支配着这个色身做种种的事情,叫做化身。有这样一句话:“身内身是法身,色身是报身,身外身是化身。”

  六祖讲的这个三身,又是从另外一个面讲的。他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法身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本体。“圆满报身,汝之智也。”指的就是我们在这个佛性中生起的种种智慧,在《定慧品》里六祖说,定是本体,慧是妙用,六祖也就是把这个用称为圆满的报身。“百千亿化身,汝之行也。”就是说我们拥有各种智慧之后,再行持它,就是化身。比如我们行持十大愿王、观音菩萨的愿力、文殊菩萨的愿力等等。总的来说,六祖把佛性称为本体,把本体的智慧光芒和它的行持称为报化,这个和我们讲的体相用没有差别,是一个道理。

  三身与四智是联系在一起的,四智严格讲就是三身的延伸和变化。“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就是不离开见闻觉知这个因缘,就能够达到佛陀的境界。“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谛信就是真的相信,永远不再怀疑。“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真正了解之后,得到这种断疑的智慧,你就不会老天天放在嘴上说,这是法身、这是报身、这是化身。你真正深信不疑的话,就会终日地行持这个三身,说半天那也只是口头上。

  三身就是体相用的关系,也就是六祖在前面讲的,真心不用的时候,就是法身,也就是本体;用的时候就是智慧,就是报身和化身。六祖把这个事情已经全部都解释清楚了。

  我们再说四智,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实际上也是体、相、用的一个延伸。我们先简单地说说四智是怎么转化来的?佛法里有一个宗派叫唯识宗,专门讲解转识成智。识分为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前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叫做第六识,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意识;第七识在唯识宗里边叫末那识;第八识叫作含藏识,也叫做阿赖耶识,从无量劫无量世以来,所有的业力、种子,包括每一生的所作所为、语言等等,都储存在八识田里。

  我们的法身和佛的法身一样,本来都是清净的,但由于无明,也就是不明白诸法实相,法身和这个无明就缠在了一块儿,也就是种子、习气、烦恼和佛性掺杂在一块儿,比喻成“在矿之金”。佛性和烦恼习气掺杂在一块儿的时候,我们就迷惑了,这一迷惑就成了含藏识,也就是本来清净的这么一个无边无际的佛性,被污染了。它要是清净之后,就是大圆镜智,也就是透彻了解诸法实相的这种智慧。

  第八识里含藏着无量劫、无量世所有的业力、种子,哪个种子最严重、最厉害,它就会最先蹦出来。比如我们打坐的时候就有这种现象,平时想不到的事儿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这叫什么?叫种子,习气种子。业力是比较近的、比较重的,如果不清除不转化的话,它就会形成下一世的因果。比方说我对某一件重要的事耿耿于怀,我就放不下,脑海当中就会寄存到里边,甚至到临终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出来了,这个就是重大的业力种子。

  种子在八识田里出来之后,第七识就会首先识别,因为无明的缘故,即不了解诸法实相的缘故,就认为这些种子是实有的,就产生了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第六识再加以分别,就产生了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烦恼都是从执著生起来的。

  因为不知道六根所呈现的景象都是幻化的,不知道大圆镜智才是真身,法身才是真身,反而迷惑地认为色身是我,不知道这个色身是幻化身。要明白了,就能转化了,转化成智慧。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破无明,也就是破我执和法执。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都在执著,因为什么?就是不了解里边的原委、作用和关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