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机缘品6


   日期:2017/6/16 17: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再说说怎么样通过明白这个原理来解脱。开悟证果了解三身的关系之后,明白这个身体不是我,法身才是我,看到的景象都是一种幻相,都是不真实的,就像《心经》中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一旦了悟了法身,成为觉者,就能转化第七识,把我执消除,转化成平等的智慧,把第七识转成了平等性智,把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再起心动念,比方我看到这个人的眼睛大、那个人的眼睛小,知道吗?知道,但不执著,这叫什么呢?叫妙观察智。非常清楚了达,又不执著,如水上画图一样,也就是转第六识成了妙观察智。

  即使开悟了,我们仍然是眼晴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嗅、舌头要尝、身体要动,也就是说前五根还要用,不是不用,修行就是把这个根尘脱开,但脱离开不是不用,也要用。

  用的时候,觉者是把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也就是佛性的妙用,都成了自性光芒了,也就是报身和化身。所以说,明白了三身,也就延伸到了四智,三身四智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三身和四智没有什么差别,三身和四智就是一回事儿,它只是变化了一下。

  转识成智,严格意义上讲,了悟到诸法实相的时候,一切的识以前怎么用还怎么用,只是你不执著了、无所住了,生起的所有的心都是智慧了。修行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必须要懂得解脱就在这儿,不是在别处。

  六祖讲“大圆镜智性清净”,就是法身本来清净,我们通过了达诸法实相,能对六尘不起爱憎,心里没有疙瘩了,全都是平等、无碍了,叫“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随便看随便想,用的时候任运不执,用了等于没用一样。

  “成所作智同圆镜”,就是不管听啊、看啊、做呀、用啊,还回归本位,就叫做同圆镜,圆镜指的就是我们的法身。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识,六是第六识,七是第七识,原话是:“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是我法二执的根,修行就是破执著,因此我们的下手处就是六、七识,就是不断地转六、七识,这样在修行的道路上烦恼才会逐渐逐渐地减少,或者是思想越来越淡泊,这是个渐修的过程。当我们去除了我、法二执,开悟证果的时候,才知道法身是我,这时第八识就自然转成了大圆镜智。第八识一转过来,运用在五根,统统是成所作智。所以说前五识和第八识,只有在证果的时候才能把它解决了,也就是开悟的时候,才能够扭转这个。

  “但用名言无识性”,六祖讲虽然“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但是实际上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因上转、果上圆了,没有什么转不转的,自性本来如是,就这么做就行了,没必要考虑六七、五八这个事情了。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所谓的转处就是转识成智的当下,不留情就是不执著。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一切的起心动念,不管是五识、六识还是七识、八识,你尽管用,于一切处起心动念无滞无碍,外离一切相,内不动心。你尽管起心动念,尽管用,尽管做,而且做到不执著,这样的话就叫做无住而生心,《金刚经》里讲无住而生心,这个就是六祖阐述的佛法的本意。这个转处指的就是无住,你必须做到无所住才叫转处,我们现在不会转,干什么事情都住,住在修行上,住在语言上,住在文字上,住在事情上,把什么事情都当真,所以就产生痛苦、烦恼和轮回。时时地做到无所住的话,就做到了“那伽定”。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你在任何时、任何处,都处在定中,就是一种等持的状态,也叫定慧等持。

  六祖讲的这个三身四智,和《忏悔品》讲的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更形象化了,也分别表达了凡夫与佛陀的思想框架和行为结构。佛陀经过等持的力量,把所有的识转成了智,而我们凡夫现在都没转,都是在烦恼痛苦当中,这就是凡夫和佛的差别之处。

  智通师父听完之后,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么简单啊,他一下子明白了,开悟了。所谓的悟就是把这个事儿搞得特别清楚明白了,没有障碍了,没有疑惑了。

  我们思想上没有障碍、没有疑惑了,心就特别地通透豁达,修行就是要这种解脱。不是念着咒叫解脱,念咒不叫解脱,是心里边没有任何的挂碍,通达无碍了,这才叫解脱,所以说悟的作用是干这个的。

  当心处于杂乱的状态,理解不了这个道理,只有在没有杂念的时候,才能一下子能够悟透,这叫灵光显现。包括世间法中,我们在某一个方面的成就,也是在非常清净没有杂念的状态下,灵光显现,后来成为了这方面的大师,因为在这个时候能够透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六祖这么一讲,智通师父也非常灵光,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六祖的大弟子们都是这么解决问题的,没那么复杂。学佛实际上是挺简单的事情,是我们弄得太复杂了,天天地想我要开悟,我想证果,你看六祖说得多简单。

  智通师父明白之后就说了几句偈语,他说“三身元我体”,法报化三身原来是我如如不动的本体,我的佛性当中本来就具有三身;“四智本心明”,四智本来就是清净心的显现,我的心明白了、透彻了就显现四智;“身智融无碍”,三身四智,本来没有两样,是融合不二的;“应物任随形”,接触、应对事物的时候,时时显现三身四智,就像镜子一样;“起修皆妄动”,清净自性、三身四智本来就存在,无可修、无可证,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认为可修可证,这都是一种妄想。因为我不了解这个本位,所以是妄动;“守住匪真精”,执著有三身四智,去守住三身四智,就不是清净自性。有些人修行,总是事情来了让自己不动心,或者压住念头,这样修行是错误的。尽管起心动念,尽管说话,尽管干一切事,这都是佛性的光芒,这样才叫做“真精”;“妙旨因师晓”,我明白了三身四智这个佛陀的智慧,是因为六祖您啊;“终亡染污名”,就是通过六祖大师点拔,我终于了达了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这种智慧和妙用。最后这两句话都是智通师父赞叹六祖,也是赞叹他自己终于通过六祖获得解脱了。

  三身四智的道理明白之后,对修行非常有帮助,我们就不会死修了。死修的人容易钻到死胡同里去,认为一坐能坐出什么,或者有感应了,这些都不叫佛法,只是一种觉受,和我们讲的定慧等持、三身四智的这种圆融道理及解脱的证境,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守住匪真精”嘛。死修的人守着一个东西,压住念头不起,这是住相,是不明了三身四智,没有真正地彻底地了解,都是半路上的修行。

  在座的各位有问题一定要调整,应该向法达、法海、智通、惠明等各位师父学习,他们是真正大根器的人。大家应该好好思维一下,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就是没有真正地了解佛陀的真实意义,“愿解如来真实义”,却把如来的意义理解偏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如来真实义了解透彻,并能运用它,这样就等于在行持《六祖坛经》,在行持《金刚经》,在行持着佛陀伟大的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