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机缘品7


   日期:2017/6/16 17: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智常禅师学佛的缘起是梳着发髻七、八岁时就出家了,他根性特别利,从小就以明心见性为志愿,和六祖大师一样“惟求成佛”。为什么他和六祖有这么大的法缘呢?因为他们的志趣、爱好、目的都是相同的,只想明心见性,只想解脱成就。

  智常禅师有一天来参礼六祖大师,他说,我以前拜白峰山的大通和尚为师,大通和尚告诉我怎样明心见性,可我狐疑不决,不知他说的对还是不对。所以我想请您替我把把关,看看大通和尚给我开示的法要到底能不能解脱?能不能成就?

  六祖就问了,大通和尚怎么给你开示的啊?智常禅师说,我在大通和尚那里呆了三个月,没有得到什么传承,有一天,我单独找大和尚问道,师父啊,我的真心、我的佛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大通和尚问我,看到虚空了吗?我说,看到了。他又问我,虚空有相貌没有?我说,虚空没有形象。大通和尚这时接着说,虚空没有形象,你的本性、真心也像虚空一样,也没有形象,也没有任何东西可得。而且当时他还讲:“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

  按理说,大通和尚开示到这个地步已经不错了,用虚空作比喻,说我们的真心、佛性像虚空一样,这已经是可以了。但是六祖知道,真正认识到佛性安住佛性的时候,是没有安住的概念,也没有虚空的见解的。 所以,六祖一听智常禅师转述大通和尚的话,就知道大通和尚还存在空的概念,他执著虚空法界和佛性了。

  六祖就说,你师父说的这个还是有知见在的,还是存在着对空和对佛性的执著,这种修行方式,还是不彻底。现在你听好了,我给你讲一讲到底是怎么回事。

  六祖给智常禅师开示心性法说了八句话:“不见一法存无见”,就是说一个法都没有,什么都不见,这是对的,还存一个“无见”就不对了;“大似浮云遮日面”,意思是心里有个“无见”,就像本来晴朗的天空蒙上了一层浮云一样。换句话说,有一个虚空或者无见或者佛性的概念,就是在执著,就遮蔽了本来清净的佛性。认为我在佛性里面,我在虚空之中,这个叫什么?从禅境上说,是执著在空里面、法里面,没有完全超越禅定相和法相;“不知一法守空知”,这就是大通和尚给他开示的一法都不知,还要守着这个空知空灵。换句话说,每天禅修打坐,安住在本位上,这样也不能解脱,要在用的时候,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能做到无住才能解脱。所以说“不知一法守空知”这也是错误的;“还如太虚生闪电”,就是说还要在虚空之中生闪电,但闪电在空中一闪,就过去了。也就是六祖所讲的还要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时候无住就可以了。所以在修法时,执著于空,执著于佛性,实际上是不对的。存无见、守空知,是解脱的一个障碍,但是这种障碍已经很薄了。智常禅师到这个程度实际上已经很好了,他只是在空中产生了执著,没有把空、佛性超越;“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这样的知见忽然生起,就失去了见性的因缘。反过来说,当生起了这种空的时候,马上能远离这个空,这就真正得到解脱了。所以最后也要把这个化掉,不要对空这种佛性的状态产生执著;“汝当一念自知非”;就是说当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马上回光返照,一下子就把这个超越了。知道对空产生了执著,知道执著是不对的,马上就超越它,不执著它;“自己灵光常显现”,这时候,本来清净的佛性自然就显现了,灵光独耀。

  当时,六祖就是这么给智常禅师讲的,告诉他什么呢?你现在对空有执著,你有挂碍。明白这个道理后,立即把它放下,超越它,这时候就解脱了。智常禅师马上就把这个执著放下了,这一放下,言下就自在解脱了。他为什么马上就能够豁然开悟呢?实际上这就像一小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了。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禅师听完六祖的偈语,心意就豁然通达了,悟道了,他也做了一首偈子。

  “无端起知见”,就是说,这个知见本来不存在,我无端起了一个知见,对佛性产生了虚空的执著;“著相求菩提”,这个菩提本来是无相的,我却挂碍到相上了;“情存一念悟”,是说我老想着开悟证果,这个也是挂碍;“宁越昔时迷”,这怎么能够超越过去的迷惑颠倒呢。以上这四句话就是在讲述他错用功,产生了执著颠倒;“自性觉源体”,指的就是我们这个佛性;“随照枉迁流”,就是随因缘立任何一个知见,都是在冤枉地受到迁动,这样的修行是对佛性没有真正的了解透彻;“不入祖师室”,这个“祖师室”是什么意思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指的是不入六祖的方丈室,不见六祖的时候,得不到解脱。第二层意思是指真正能所双亡的时候,我们把禅或者证悟的悟境叫做祖师室;“茫然趣两头”,两头就是不执著有就执著空。那么,应该怎么样呢?空和有本来是一体的,我们说念经就念经,说观想就观想,说念佛就念佛。念经不做念经想,观想不做观想想,念佛不做念佛想,这就是解脱!

  智常禅师就认为空是解脱,他堕入空亡了。所以我们修行要“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就是有佛没佛都不要住,就可以了。不解脱的时候,就“茫然趣两头”,不是住在佛上,就是住在世间法上,不是住在空上,就是住在有上。

  包括我们现在修法的人,也都是不圆满的,都还有偏离的现象。有的人执著有,有的人执著空,有的执著世间法,有的执著出世间法,都是形成了对立的观念。从了义上说,有即是空,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涅槃即轮回,极乐就是娑婆。真正的了达诸佛菩萨本性的时候,就不会执著两边了。什么好坏、善恶,本来都是空寂的。我们的烦恼怎么来的?就是执著两边。这个人挺好,那个人不好,当这个概念产生的时候,认为好的人我就对他好,坏人就对他坏。这叫什么呢?叫边见。我们要是明白:好,是一时的好;坏,也是一时的坏。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这样就学会随缘了。

  智常禅师见到六祖,就这么一番话,没多长时间,一下子明白了应该怎么修行,就解决问题了。也就是既不应该执著于空,也不能执著于有。他明白这个道理后,幡然醒悟,说出了上面这段偈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能上师       六祖坛经)(五明学佛网:智能上师       六祖坛经)  

 成观法师: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 

 成观法师:六祖坛经义解 

 刘先和居士:一部与中国人十分当机的佛经——学习《六祖坛经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3)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2)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1)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0)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9)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8)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7)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6)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