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国人这三本书,养大格局,成大境界,人生必读


   日期:2017/6/17 12: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周易》,读懂传统文化的根

  《周易》是传统文化的纲要,是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石。读《周易》,就是给我们打开另一片天空,让我们多个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周易这本书,增加我们生命的维度。

  时、位、命:“时”指的是时机、时势;“位”指的是位置、地位。时与位的结合便是人生的处境或者说是境遇。打个比方,时跟位就如同笛卡尔坐标系中的X,Y坐标,坐标确定就可以找到唯一对应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就是人的处境。而一个人的“命”则代表了他的方向,这种方向有来自主宰力量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也有来自自己的,如我们常说的“安身立命”、“正位凝命”。

  读《周易》,让我们更能明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使命和道路,有一个通达的人生。

  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发展规律。阴阳,是中国人的一种上通天地、下达幽微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深邃智慧,堪称天地间最大的学问,人生最高的原理。

  变化:《周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周易》中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可以说,读《周易》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学到不断适应现实世界的方法。

  易象:中国人的道都是悟出来的,西方人的道理、科学是推理出来的。理解中国文化,离不开易象思维。易象思维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文化形成的总源头。“易者,象也”,用象可以透过外在的形象,发现万事万物相互间合一的本质。于是,周易就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即能分析又能合一的看待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

  读《道德经》,知天行道,成大境界

  道是一个终极境界,无法用语言说出,一句话或许就从中可能会悟出千种万种东西。《道德经》五千言,这是一部旷世的宇宙生命使用书,这是描述生命使用手册的一曲长歌。

  其中,出现的较多的是老子讲的两个“道”,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圣人之道”,这两个“道”有联系,但是不一样,要分开讲。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会隔一段讲一次“天之道”,隔一段讲一次“天之道”,他这种分布、布局是有道理的,提示我们要不断想到“天之道”,那么,效仿“天之道”去做“圣人之道”是《道德经》要做的事,所以“天之道”非常关键。如:

  73章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81章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运化万事万物玄妙莫测,纵然世人的命运变化万端,也都没有能超出大道根本的规律。这看不见的神奇力量,平衡着天下万事万物的阴阳变化。不生争斗之心,不弄阴性、尖锐地伤人之事,就不会招致阴性的负面事件。处处慈悲、恭敬、和顺,用阳性气场,用水的柔顺,弓曲之态,应化万事万物,善业、福报自然而来。

  老子思想的的核心是“无为自然”,其基本观点认为:宇宙万象,包括人的生死,都有必然规律,没有丝毫人为或主观改变的余地。也就是说,所谓人类,在宇宙中就像是尘埃一样微小的存在,人生不过是不可撼动的大自然中的一瞬而已。但是,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执念于世间的事情而天天忙碌。人生于无,死后又将归于无。属于自我的东西一无所有。如果能悟到这一点,抛弃无聊的荣誉和贪念,人生就会变得更快乐,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物质欲望被不断煽动,很多人对物欲的追求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从而迷失了自我。所以,认识《道德经》、理解《道德经》、传播《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论语》,把握幸福生活

  钱穆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在《论语》中,孔子教给我们太多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孔子不论鬼神,专注把人间的道德、德行发挥到了极致。如果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能按照《论语》中讲的去做,一定能把握住现世的幸福生活。

  仁义: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忠恕: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

  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庸:孔子说“过犹不及”。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做过头了,等于没做到,弄不好还会更糟糕。怎样才对?不缺位,不越位,不过头,不掉队。凡事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孔子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这里的“质”指内在的品质,“文”指外在的礼仪,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内在的品质多于外在的礼仪(只注重内在修养,不注意外在礼仪),就显得粗野;外在的礼仪多于内在的品质(只注重外表的礼仪,不注重内在的修养)就会显得做作,最好两者都有,内外兼修,恰到好处,这才是君子的形象。

  《周易》《道德经》《论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三本书,也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所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德经       境界)(五明学佛网:道德经       境界)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王雷泉教授: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黄夏年教授:宝峰禅师的境界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走出闭关中的境界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 

 明一法师:永嘉大师说境界 

 蔡日新居士: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蔡日新先生访谈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