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智隍守体,六祖令用


   日期:2017/6/30 16: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禅者智隍是五祖大师弘忍的弟子,和六祖应该是师兄弟。他认为自己已经获得正定了,于是就找了一个小庙,跟闭关一样,每天就是禅修打坐。“积二十年”,这不是说一座能坐二十年,是说二十年不间断。这是非常大的功夫、禅定力。

  这时六祖的弟子玄策,就是前面讲的和永嘉禅师认识的那个弟子,他游方行脚来到了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听说这里有一个高僧,静坐了二十多年,而且禅定力非常强,就想去拜访。

  玄策来到小庙,见智隍禅师正在打坐入定,就问:“汝在此作什么?”你在这做什么呢?玄策知道他在打坐呢,故意问是想看看他的道力怎么样。

  “隍曰:入定。”我在入定呢,你别打扰我,我要入定。

  玄策就开始问了:“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你在这儿入定,是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这就给他摆出两个道来了。玄策的理念一直是六祖大师的理念,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解脱,所以他才这样问。“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心都没有的话,砖头瓦块草木跟你是一样的,它们也没有心,它们等于也在入定。他接下来又说:“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就是说你要是有心入,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心的,也应该是得定的。

  玄策非常厉害,给他出了道两难的题,你是有心入还是无心入。要是无心吧,你就是石头瓦块;有心入呢,一切凡夫众生也能入定。

  这时智隍就回答了:“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说我入定的时候不见有心和无心。他回答的也挺好。

  “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这是他俩在一层一层地探讨甚深的法义。智隍说我正入定的时候没有有心和无心,他这句话落在哪里了?落在正入定上了。玄策说真正的定哪有出,哪有入啊。“若有出入,即非大定。”玄策抓住他的话把了——你入定没有有心和无心,按你的说法就有出定和入定的说法。

  智隍禅师让他这一问,没法回答了,被问住了,“隍无对。”呆了一会儿,他就明白一点东西了——这人能把我问住,说明他来头不小。智隍禅师他也是大根器人,马上就问玄策:“师嗣谁耶?”你这么厉害,你的师父是谁呀?玄策说我的师父是曹溪的六祖惠能大师。通过一番对话之后,智隍禅师知道玄策比他水平要高明,他就低下头来。别看他一坐二十年,他能低下头来,他的因缘就殊胜了。因为什么?他想真实地往前走!

  这时智隍就问:“六祖以何为禅定?”六祖大师他是以什么为禅定呢?玄策就开始给智隍讲,他是怎么讲的?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这段把六祖大师的总体思想都说清楚了。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体和用是一样的,这一段讲的是定。我们前面在《定慧品》也讲过,真心不用的时候是定,也就是我们的佛性啊,我们每天都要安住它。你眼睛看,听我说法,我在讲法,这个就叫用,用的时候叫慧。这些叫什么呢?叫体用。这就是玄策讲的六祖的禅法——“体用如如”。

  “五阴本空”,五阴指的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本空,这个需要我们在五蕴当中了达它的真实相貌之后,做到任何时候都能无所住,不是不要五蕴,是不住它就行了。

  “六尘非有”,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祖的禅法,不是不要六尘,也不是不要六根,六根对六尘,尽管用尽管做,也就是随便出随便入,做到不留痕迹就行,所以说“不出不入”。还有“不定不乱”,也不定也不乱,也不非得要禅定。六祖的禅法实际上就是任运自然的、自在的一种禅法。

  “禅性无住”,六祖的禅法就是无所住。“离住禅寂”,这个对治什么呢?对治智隍对禅法的理解,不要住在禅的空寂上。我们可能认为打坐没有妄想,清清静静,这叫禅。不用的时候肯定要了无一物可得,但用的时候是尽管做一切事,而做事的时候没有做事想,这个是六祖的禅法,不要执著在禅定和寂静上。

  “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就是心时刻像虚空一样,起心动念的时候,像在虚空中生闪电,正如“还如太空生闪电”,尽管起心动念,尽管看、听、做,但是要回归于虚空。虚空当中升起万法,又回归于本体,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是什么意思呢?虽然是这个样子,但是还没有虚空的概念,这就把六祖的禅法全都讲出来了。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智隍本身是个大修行者,他一坐二十年不动,这种禅修的力量很殊胜,他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执著在禅定上,而不知道所有的用都是佛性的显现,严格讲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差别也在于此。小乘佛法就贪着禅定的寂静想获得这种解脱,而不知用的时候也正是体的显现,用的时候也是定,菩萨就知道用即是体,“体用如如”嘛。

  智隍听玄策这么一讲,哎呀!你真是好啊!六祖大师讲的这个禅法太殊胜了。这就把他救活了,不是死禅了,而是不出不入的禅定了。他马上就不闭关了,“径来谒师”,赶紧找六祖大师去了。

  智隍见到六祖,就把玄策跟他见面说法的这个因缘讲了一下,六祖大师就说:“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心应该像虚空那样,但是不要执著在虚空里边就可以了。“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就是说别有我是圣啊、别人是凡啊这种概念,大家都是一样的。

  这时候六祖把智隍讲的法重新又简单地概括了一下,这个实际上和刚才开示的一样,“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这个更透彻了义。

  “凡圣情忘”,就像《金刚经》里边讲的佛度了多少人,得了什么佛眼呐、法眼呐、肉眼呐,佛没有得什么眼,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得到了这种果位,也没觉得自己有这个果位;得到这种神通了,也没觉得有这个神通;得到了这种功德,也没觉得有这个功德。也就像《金刚经》里边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去除了这些微细的法相,就能得到究竟的自在和解脱了。

  “能所俱泯”,什么叫“能”啊?就是有我。“所”呢?对境。有能有所,就是有对境了;没有能所,就是我也不存在,法也不存在。这样的话就是进入绝对统一的一个状态,我们称这为什么呢?叫禅境,也叫做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三昧,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都是“能所俱泯”。

  “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时时刻刻能做到这一点,没有定的出入,从禅宗讲就是说已经达到重关和牢关的解脱境界了。

  智隍听到之后一下子也就彻悟了。你说在古代吧,大智者们这么一讲一听,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包括永嘉禅师、怀让禅师、行思禅师、智隍禅师,这在于什么呢?是他们都有非常雄厚的底子,只是在修行的路上没有回归到原本的这个状态,通过六祖大师这么一点拨,马上就把所有的枝枝叉叉全都砍掉,融入“圆觉”的这种状态了。

  “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这二十年也没白学,包括他在五祖那里的修学,但还是在六祖大师这里得到了彻悟。

  六祖给他开示完之后,他已经得道了,彻证本来了,河北有人听到空中这个声音了:“隍禅师今日得道。”他后来就来到了河北这个地方弘扬正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