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论戒定慧,自性本具


   日期:2017/7/5 1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还不净。

  志诚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六祖问志诚,北宗神秀大师是怎么教你们戒、定、慧的?接下来志诚就开始讲北宗对戒、定、慧的理解了。什么恶因恶果的事不要做就是戒。严格讲这对不对呢?也不错呀。一切恶都不做了,肯定就是戒了,都是纯善了。“诸善奉行名为慧”,这个也挺好。“自净其意名为定”,要按这样修学,不能说是解脱吧,但是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者。这就是北宗神秀大师的理念,他是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佛学修法的总纲领,变成三句话来解释“戒定慧”的含义了。

  志诚说这个就是我师父讲的戒、定、慧,现在我想听听六祖大师您对戒、定、慧的理解。这时候六祖就说:“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佛法本来就没什么法可得,从了义上说,没什么法可得,我要说有法给你说,实际上就是我在骗你呢,在糊弄你呢。但是怕你不明白,我只能再简单地跟你说有这么一个方法,这也是让你不要执著在法相上。这个方法“假名”叫做什么呢?叫“三昧”。你师父说的这个戒、定、慧呀,讲得挺好,实在是不可思议,功德也很大,不过是接引大乘人的,不是对最上乘人讲的,跟我讲的戒、定、慧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呢?还是没有从实相上说。

  六祖用了几句话,诠释了“戒定慧”,这几句话成为了千古的绝唱。第一句是“心地无非自性戒”,就是心里面真的没有是非,没有疙瘩,没有人我,这就不存在戒律了,也就不用戒了,自然就戒了。六祖讲得一针见血,马上又回到心地上了,要比“诸恶莫作为戒”透彻多了。

  第二句话是“心地无痴自性慧”,就是说心里面时时刻刻都是智慧了,光明了,没有糊涂的时候,没有迷乱的时候,没有迷惑颠倒了,慧就自然显现出来了。所以说六祖提倡的这个“心地无痴自性慧”,非常透彻非常到位,比神秀大师的那个“诸善奉行名为慧”要殊胜多了。比方说在座的修行者,你天天都在觉照里,时时在观照的情况下,知道起心动念都是佛性的显现,这些都是智慧光芒的显现,慧自然就起来了。

  第三句“心地无乱自性定”,你看六祖在《定慧品》和《坐禅品》里面讲“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离一切相就是不住一切相,而且心不乱为禅定,回到“心地无乱自性定”这个理念上,我觉得六祖讲得太殊胜了!心里面时时刻刻都能做到不住相的话,肯定心里面就不乱了。我们为什么乱?是住相了!“无相、无念、无住”是《坛经》最根本的三个核心。“自净其意名为定”和“心地无乱自性定”确实有一个差别。如果你心静了不乱了,定力自然就有。

  志诚他听到六祖讲的这个戒、定、慧,比神秀大师讲的那就殊胜多了。神秀大师讲的是大乘的修法,没有达到特别了义。所谓了义,就是佛的知见,佛的见解。

  再看“不增不减自金刚”,金刚是不坏的意思,指的是我们的佛性。佛性本来是不增不减的,本来就是清净的,这个本来清净的佛性就是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意思是不管到哪儿,回家也好,来道场也好,坐车也好,说话也好,这叫身来身去。所有的这一切离开过三昧吗?都没离开过!你在家里佛性丢过吗?你丢了,是因为你不觉;不觉,你就认为丢了。实际上佛性它一直恒常地放着光。包括我们现在听法,也是般若在放光,都是佛性在支配这个耳朵在听。我在讲法,不也是佛性在讲嘛;你回家坐车,不也是佛性在支配你这个色身坐车嘛。佛性一直没离开过我们,包括睡觉的时候佛性也在呢,只是不知道它在。所以说“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这个六祖讲得太殊胜了,太好了!

  六祖这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就是时刻不离自性。一切万法都没有离开自性,都从自性起用。比如坐着是佛性的起用,躺着照样也是佛性的起用,你坐着躺着都要知道,不要拘于任何形式,一定要保持觉醒,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知道都是自性的起用,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六祖大师的宗旨,也是顿法的宗旨。

  志诚听到六祖讲的这几句话,生起了非常崇敬的心,同时既感谢又悔恨。悔什么呢?哎呀,九年前我来这儿就好了,我白白耽误了九年时间啊。

  这时,他由感而发,就做出“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这一首偈颂。这首偈颂是针对上边他们对话的内容总结出来的,意思是我们修行,不能注重在修持色身上,包括打坐“长坐不卧”,还有“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我们要“回趣真如”,修行一定要注重在法身上,要时时刻刻保持一定的觉醒,保持觉醒这才是真正的修证。包括我们看经文,看懂了,就天天满脑子都在教理上了,这不是不对,实际上这只是修行的一个过程。

  我们应该明白,研究好教理之后应该干什么——应该认识心性,安住心性。还有就是安住心性、了达心性的时候,也没有这个心性的概念,连“我安住了,我解脱了”都不应该住,这才是大解脱者。

  “幻何究竟”、“法还不净”,指的是什么?就是志诚他以前所修的所证的,包括在神秀大师那里他还是执著色相,执著肉身,执著法相,还是有修行的痕迹。到了六祖大师这儿,把所有的这些东西全部破掉了,他是在赞叹六祖大师殊胜的、圆融的般若智慧。这就是在讲,了达真如是最究竟、最了义的,不要执著在色相法相上。

  通过六祖这么一点拨,志诚一下子把这个修行的外衣去掉了,对法的执著也都去掉了,以前的疙瘩全部解开了。

  六祖听了志诚表达的意思之后,就夸了夸他说,对!你说得挺好,你真是有大智慧的修行者。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六祖知道志诚修行水平提升之后,又诚恳地对他说道,你师父的法不是不好,就是接引的根器小了一点儿。“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你要是真正解脱的话,也就没有了“我在解脱”的知见和概念。

  我曾经问过一个非常通达法理的人,我问他:“什么叫佛知见哪?”他就开始讲了,讲了很长时间。我说:“真正的见解是没有什么见解,是无见之见,无见之见是见王!你有见解,那所有见解都是无明之见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所以说无见的见解才是最彻底的见解。”

  “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也就是说不执著任何法的时候,就可以任运地现起任何法了。因为一切法都了不可得嘛。无一法可得的时候,才可以得见万法,所以六祖说:“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也就是说真正通达的时候,才能叫解脱者。

  六祖接着又开始阐述“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这是在告诉我们,真正能做到不执著的话,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色、空本身就是一味一体的,没什么两样。

  真正通达了,做就做了,不做就不做,一切随缘就可以了,这就是六祖的本意。如果说没见性的话,不是著有就是著没有。

  包括我们现在有的修行者所修的禅法,什么文字禅,还有葛藤禅,还有就是狂禅,这些实际上都是属于禅病。

  按六祖究竟的禅法,没有什么语言什么文字呀,也没什么“住心观净”。

  什么叫文字禅呢?就是一说什么叫“禅”,这些文字语言马上就都来了,这叫文字禅。葛藤禅是什么呢?葛藤嘛,就是这个连着那个,那个连着这个,一环套着一环,按逻辑排列分析理解,这样出来的就是葛藤禅了。狂禅来自于什么呢?狂禅就是懂得多,但是定少,这样的人就容易狂。

  六祖他讲“立亦得,不立亦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无所谓,不做任何事情也无所谓,解脱人做事他是不执著的。也就是说解脱不解脱,不在于做或不做,在于心是住还是无所住。比如一个圣者和一个凡夫,两个人同时走在一条路上,没解脱的凡夫会觉得一会儿路好走了,一会儿又不好走了,他满脑子又执著,又烦恼;圣者走就是走。所以说呢,凡夫和圣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所住和无所住上。所以六祖讲:“立亦得,不立亦得。”走路是佛法,不走路也是佛法,但是你得会走也会歇才行,是不是这个道理?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事情来了就做事情,没事情就呆着;有问题就回答,没问题就保持沉默。就像镜子一样,平常不照的时候,它是干净没影像的,需要照的时候它就显现影像,影像没了它又保持这种无云之晴空的状态。就像六祖讲的,没事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像虚空,亦无虚空之量;有事的时候就如“太虚生闪电”。

  “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六祖讲,你所做的一切行为的变化,不都是这个化身嘛,换句话说,尽管做任何事情,不离自性就可以了。六祖这是苦口婆心地在给志诚讲见性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我们在《定慧品》、《般若品》和《坐禅品》里已经都讲过了,但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是介绍六祖和志诚他们师徒的因缘,就又重复地讲。

  好多法都是要不停地讲,包括佛陀讲经,佛陀也都是从不同的各个方面来讲如来藏——怎么解脱、怎么成就、半路上是什么风光、这个世界种种因果的变化等等,这些证得如来藏世界的整个过程。比如《楞严经》,它也是讲世界的起因和形成,还有修证的次第。

  志诚听六祖讲完之后,又问了一个问题。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志诚又问,我怎么才能做到无所住呢?六祖回答说,能够时时刻刻做到心里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我是非,就是无痴无乱。这也就像前面讲的一样,我们的自性没有愚痴,时时刻刻都是智慧般若的观照,而且心里面也不散乱。所谓不乱,就是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知道这都是佛性的显现,不管好事坏事、善事恶事,都是自性光芒的显现。遇到任何大风大浪的时候,甚至遇到生死的时候,心里面也不乱,六祖讲的“心地无乱自性定”嘛。

  无非、无痴、无乱,也就是说做到戒定慧了,这样的话,就能“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而且“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六祖这是在强调,时时刻刻能做到没有人我是非,时时刻刻智慧的光芒不灭,而且遇到任何事情,心不散乱不动摇,这样的话,就做到无所住,而且一法不立了。六祖讲的就是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是修着修着逐渐逐渐清净的,所以说哪儿有什么方法和次第呀。

  经过六祖反复地解释,志诚把所有的疑惑全部都断了,知道怎么样是解脱了,而且也知道怎样时时刻刻获得解脱了。

  通过上面的一番简短的对话,志诚就把他所有修行的问题全都解决了。换句话说,六祖的这个道法,是了义的道法,是解脱的道法。这个就是南顿北渐的差别。流派风格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于是他对六祖非常感激,就做了一个决定——我呀,哪儿也不去了,就伺候六祖了,好好的把我这个修行做扎实。

  好多门徒都愿意照顾六祖,包括怀让也是。实际上这哪儿是照顾,是想多亲近亲近六祖,多培培福报呗,而且修行也可以逐渐逐渐地得到认可和稳定。

  《六祖坛经心要直解》顿渐品2 论戒定慧,自性本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