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开示志诚,禅非坐卧


   日期:2017/7/5 19: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之后,这个法就往南走,到了现在广州的六祖寺。六祖南宗这一派称为顿法,神秀大师北宗这一派叫渐法。这一品主要讲什么呢?主要就是讲顿法和渐法的差别,还有顿渐两宗之间的因缘。

  六祖和神秀大师他们弘法都很有力量,南宗和北宗通过弘扬一段时间之后,门人都很多了。包括我们现在的各个宗派兴起来之后,因缘和法缘都会殊胜起来。但是当时好多修行者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南顿北渐的这个说法,有人就去问六祖。六祖他是怎么解释南顿北渐这个现象的呢?六祖说,法本一宗,我传的顿法和北宗传的渐法实际上都是一个法,都是佛的正法眼藏,只是见解上有快有慢,有彻底不彻底之分,不是哪个好哪个坏。这里实际上就是说有了义的见解,也有不了义的见解。

  我们将来有机缘讲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里讲的就是各种差别的见解:有了义的见解,有不了义的见解;有大乘的见解,有小乘的见解,还有佛乘的见解。

  见解都是一时的,比如说我们小乘,小乘讲的是三法印,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它只是不了义不彻底的。为什么呢?六祖是这么讲的,法本来都是空寂的,因为人有利钝,对于问题有人看得深,有人看得浅,所以这就分出了南顿北渐。

  对待顿法和渐法,我们后人有的是这么看待的——顿悟靠什么呀?靠渐修。逐渐逐渐地修,会产生顿悟,如果没有渐修的基础,直接顿悟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直接顿悟之后,还要有一个渐修的过程。

  顿悟顿修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的。除非他是十地菩萨的化现,一下子悟透了之后,事情也就透过去了,包括六祖大师也是顿悟渐修。

  六祖之所以能顿悟,是由于他力量、善根非常深厚,但他顿悟之后,还要在猎人队里边磨练十五年,这就是一个保任渐修的过程,到后来三关齐破,他才成顿悟顿修了。

  我们现在还没达到认识这个道体的时候,树立正见呀,积攒资粮呀,或者是消除障碍呀,这在干什么呢?这都是属于渐修的范畴。我们为什么不能顿悟呢?就是因为基础善根都还不够!所以还要学习,增加各种底蕴。顿悟离不开渐修,渐修会产生顿悟,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后人对顿悟渐修应该这么理解。

  所以六祖说法本一宗,我们和北宗的法都是五祖传下的禅法,就是南宗一步到位,北宗还有一个台阶,但最后目的都是一样的,不要有哪个高哪个低的想法。

  当时北宗为什么看不起南宗呢?主要是六祖的这个身份比较卑微,他是一个砍柴的,又没有上过学,没有什么基础,经文也不会念,那些自认为有成就的有修行的对六祖有一些排斥,说他怎么能够领导一个宗派呢。

  但是神秀大师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高僧,当时武则天封他为国师,在后来禅宗史上也是非常著名的禅宗巨匠。他对弟子们说,虽然我的师弟惠能没有文化,但是他根器太好,而且得到了“无师之智”,通达了诸法的实相,我不如他。佛法跟文化是没有关系的。当时六祖也讲“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神秀大师说的虽然也是实际情况,但从他的言语中,也能看出他具有特别高尚的品德。

  神秀大师知道真正的禅法还是在惠能大师那里,所以他就派自己的徒弟志诚去向六祖学习。可神秀大师没想到,志诚这一走,就不回来了,最后成了六祖的侍者。志诚为什么没回来?下面我们就看这一段的因缘。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神秀大师跟志诚说,你特别聪明有智慧,到六祖那里去听听他讲什么,你把他讲的法要记下来,然后回来跟我们说一下,这样我们的修行也就能有所提高了。志诚按照神秀大师的要求,来到了六祖讲法的地方。他到之后什么也不说,就坐在那儿听。

  这时候六祖知道他的来处,但还是故意地说,我们这里有盗法的,有偷听佛法的。

  六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就是为下一个法缘打下基础。接着就问志诚,你本来是北宗的,上南宗干什么来了?志诚说,我师父对惠能大师您十分崇拜,仰慕南宗的顿法,让我上这儿学习来了,不是盗法来了。

  六祖他本来没有这些南顿北渐的概念,在他的心中,都是一家人,学和不学也都是一样的,没有盗法之说。他这样说,只是为了刺激志诚,从而引出他们之间对法的交流,再通过交流,使志诚慢慢地顿悟南宗的教法,因为北宗的见解还是不太透彻、不太圆融、不太解脱。换句话说,通过他们师徒之间对法的交流,志诚也开悟证果了。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交流的。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六祖首先问志诚,你的师父是怎么教你修行?怎么教你坐禅的?志诚回答说,我师父叫我们:“住心观静,常坐不卧。”什么叫“住心观静”呢?就是把这个心先停下来,时刻关注这个心。

  包括现在的禅法,也都是这样,就是看心观心,住心观静,打坐观心。“长坐不卧”是什么呢?就是时时刻刻保持禅坐的这种状态,而且不躺下,不倒单。这就是北宗的神秀大师当时提倡的禅法。

  六祖针对北宗修禅的宗旨说了:“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就是说你观察这个静不是真正的禅,是有偏差的。这个病也不是多大的病,我们每天也都观静,但它是不了义的。

  “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就是说你每天长坐不卧、不睡觉,我们讲的不倒单,现在禅堂里边也有这样的,24小时不躺下不睡眠,这种禅法好不好呢?严格讲没有一定道力是做不到的啊!令人赞叹啊!

  但是六祖从大解脱的层面上讲,说这个还不究竟,打坐你连觉都不睡,也不能获得解脱呀!六祖的偈颂就是在说这个问题。

  “生来坐不卧”就是说我们生下来光打坐不躺下,指的就是这个现象。

  “死去卧不坐”那去世的时候你想坐也坐不了。也就是说,活着的时候你能打坐,死了想打坐也坐不了了。你的生死自己能掌控吗?他这两句话也就是说光靠这种形式还是解脱不了。

  “一具臭骨头”就是说我们的色身是一具臭皮囊。

  “何为立功课”你把这个臭皮囊非要弄得怎么样怎么样,有点儿太不自在,太累了。

  这四句话六祖究竟在讲什么呢?禅非坐卧!就是说我们这种解脱状态吧,和坐卧是没有关系的,也可以坐,也可以卧,不是不坐不卧,关键在于你的真心是不是能够了达,是不是在觉醒的状态。

  如果心是觉醒的状态,你躺着和坐着是一样的。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不要注重外在的形式,一定要时时刻刻了达内心是不是觉醒,明了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佛性的显现。

  但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有这些形式,没有这些形式,就没有达到这些内在的基础。所以我觉得,解脱的人躺下是解脱,坐着更是解脱。六祖大师也不是不躺下,他也要休息;他也不是不打坐,他打坐可能更殊胜。但是六祖强调什么呢?修行不要注重在这个形式上,要注重在实质上。也就是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解脱。这就是六祖的理念。

  这个志诚也是非常灵光的人,他听六祖讲了这几句话,明白了主要还是以心性解脱为主,不在于形式。所以他就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学了九年,我也没有学透彻,没有真正了悟诸法的实相,今天通过师父您这么一讲,我就明白了,明白了契合本心才能解脱。志诚从此以后对六祖彻底折服了,这就引出了下一步更深的修行。

  《六祖坛经心要直解》顿渐品1 开示志诚,禅非坐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