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日期:2017/7/7 8: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养正气,跟道家修大气,跟佛家化怨气。

  一、儒家养正气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

  何为正气?

  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

  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凡人之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

  一个人骄奢YIN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这是人生的悲剧。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

  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

  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二、道家修大气

  说完了儒家的正气,我们又该向道家学习怎样的人生态度呢?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大气是一种心态。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人在世上走,不如意事常八九。若不时与人争利置气,心情肯定好不了,且极易产生郁闷、烦躁的心情,也就会相应形成偏执或暴怒的性格,于心于身均为不利。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心理,学会放弃,看得长远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会简单,坚持用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大气是一种美德。遇到矛盾纠纷,不要两眼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没有受到损失,自己是不是又吃亏了,而是能够权衡利弊,通盘考虑,为大家考虑,替他人着想。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豪气干云,义薄云天,为人爽快利落,喜交朋友,善交朋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凡事多为别人多想一点。这样的人自然得到众人的称赞,四海之内皆是兄弟。

  对于那些凡事斤斤计较,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心胸狭隘之人,人们自然是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这样的人,不会走得很远,因为在前进的路上只有他自己的利益,没有朋友的扶持,不会生活幸福,天天只是担心自己的蝇头小利,患得患失,寝食不安。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三、佛家化怨气

  现今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许多人人内心浮躁。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这种负面情绪总结起来,就是怨气二字,也就是“贪嗔痴”中的嗔。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如何化解我们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

  看破什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像梦幻泡影,好像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在痛苦、烦恼和生气时,常常会听到朋友的劝说:“看开些,人生一世,就是那么一回事。赤溜溜地来到这个世上,最后,又是光着身子离开这个世界。人真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是啊,空,空,空,人生到头一场空。不仅空,人生还充满了无常。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谁也料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今天腰缠万贯,一夜之间就可能负债累累;今天高居庙堂,明朝就有可能远走他乡;今天合家欢乐,明朝就有可能妻离子散……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看透了“空”的人生本质,你才能放下。放下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一个人如果无论什么都放下了,他的人生还能拥有什么呢?

  所以正念要提起,正行要提起,正语要提起,正见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缘要提起,精勤要提起,不把这些提起,人生的价值、意义在哪里呢?

  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无所执,身无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自由自在。山林的穷山恶水,毒虫猛兽,都不能使你烦恼;市朝的繁华喧嚣,人来人往,都不能让心动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儒释道       修心)(五明学佛网:儒释道       修心)  

 楼宇烈教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杨曾文教授: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荆三隆教授: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如孝法师:如何修心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息妄修心? 

 仁焕法师:学佛就是修心 

 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五、修心问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学习即修心 

 宽运法师:断欲修心 自性清净 

 宽运法师:去除五欲 清净修心 

 雪漠:我向往的智慧——《大手印实修心髓》跋 

 悟妙法师:坐禅是修身还是修心?